平台生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产品平台

产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s)(Jiao et al.,2007;[126]Simpson,2004)[127],或称为平台型产品(platform product)、服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s),它不是局限于某个领域的专属名词,而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应用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是其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系统。一般认为,产品平台是产品系列中心的稳定公共资产(Thomas et al.,2014)[128],产品系列的概念在工程和产品开发中已得到很好的确立,平台是任何定义的组成部分。

按照商务词典(Business Dictionary)的解释,产品平台是一种器具或设备(如Palm’s Palm Pilot和Sony’s Walkman),其基本设计和某些组件用于产品系列的多个产品中(The platform product is appliance or equipment(如Palm’s Palm Pilot和Sony’s Walkman)whose basic design and some components are used in several products of a prod-uct family.)。

早期研究产品平台的经济学文献展现了不同类型产品平台的定义和应用,包括无形产品、软件系统和信息产品(Meyer&Lehnerd,1997;[129]Meyer&Seliger,1998;[130]Sundgren,1999;[131]Wheelwright&Clark,1992)[132]。美国经济学家惠赖特和克拉克(Wheelwright&Clark,1992)[133]认为,产品平台应专注核心客户群的需求,旨在通过添加、替换和删除功能(through the addition, substitution, and removal of fea-tures),轻松修改为市场利基的衍生品(derivatives)。这个定义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进行修改来创造价值,但说明了产品平台的概念已经应用于不同类型产品的修改,产品平台可以为用户创造价值、提供服务。

从理论上讲,产品平台的经济学文献建立在创新和产品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呼应了基于资源的优势创造逻辑(resource-based logic of advantage creation)。有关产品开发(Ulrich&Eppinger,1994)[134]、产品创新(Utterback&O’Neill,1994)[135]、架构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Henderson&Clark,1990)[136]、模块化(modularity)(Baldwin&Clark,1997;[137]2000)[138]和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Pine&Da-vis,1999)[139]等的研究,对这一趋势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产品平台的类型包括:一是可扩展的产品平台(scalable product platform),它具有“拉伸”(stretch)组件,因此产品变体具有相同的功能,但具有不同的容量,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Simpson et al.2001)[140]。二是代际产品平台(generational product platform),它基于产品平台生命周期、产品设计生命周期和产品变型生命周期之间的区别,将产品生命周期视为快速下一代开发的基础(Wortmann&Alblas,2009)[141]。三是模块化产品平台(modular product platform),这是产品平台中最主要的类型,其中产品系列中的变体是通过交换模块创建的(Meyer&Utterback,1993)[142]

一般来说,产品平台被定义为一个共同的次级系统(subsystem)或者通过共享的产品结构来发布一系列单个产品的系统(Meyer&Lehnerd,1997)[143]。迈耶和莱纳德(Meyer&Lehnerd,1997)[144]指出,产品平台的主要概念来自于建立一组共享的组件、子系统或是界面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架构。辛普森(Simpson,2004)[145]认为,产品平台是支持有效开发产品变体以解决不同市场利基的产品系列(product family)。产品平台的灵活性支持大规模定制和运营效率,因此,同时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托马斯·艾森曼等人(Eisenmann et al.,2006)[146]认为,产品平台是由一个稳定的核心组件和一系列互补组件及接口(界面)构成的,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接口(界面)来开发互补组件,使平台围绕着某一产品的初始功能边界开放,将更多的功能纳入产品中,围绕产品核心功能进行体系化扩展,使产品用户需求不断升级,成为更多功能的模块化集成载体。

有关产品平台的后续研究开始应用这些定义,并使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服务(Heskett&Sasser,1997;[147]Meyer&DeTore,1999)[148]。但这些定义多从狭义的技术角度出发,产品平台可以定义为产品系列的共同技术元素的集合,例如底层核心技术(McGrath,1995)[149]。然而,大多数定义都从架构的角度出发(Meyer&DeTore,2001;[150]Muffatto&Roveda,2002)[151],包括诸如公共结构(Meyer,1999)[152]、中央产品设计(Tatikonda,1999)[153]和组件之间的界面(interfaces between components)(Halman et al.2003)[154]等功能。这些观点强调了通过模块化、连接性和界面标准来表达的产品技术架构如何实现平台优势。

在我们看来,应当从商业视角来理解产品平台的定义。从商业视角看,产品平台概念已扩展到品牌(broad)(Sawhney,1998)[155]、区域运营(regional operations)(Ghemawat,2005)[156]、客户(customers)(Sawhney,1998)[157]和流程(process)(Jiao et al.,2007b;[158]Meyer et al.1997)[159]等方面。

产品平台最常见和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是罗伯逊和乌尔里希(Robertson&Ulrich,1 998:20)[160],他们将产品平台定义为“一组产品共享的资产集合”(the collection of assets shared by a set of products)。这些资产集合包括组件、流程、知识、人员及其关系。

我们认为,产品平台是指不直接参加核心价值创造,但是它为用户进行价值创造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平台,能够让B端(business side)的厂商和C端(custom-er side)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并主要由B端给C端提供相应服务的产品。简单地说,产品平台是自己不进行价值创造,而是为产品平台使用者提供一个平台,让其他人去进行价值创造的产品。最典型的产品平台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技术架构视角看,产品平台是一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架构,以及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底层功能的结构,作为一个平台,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增强其操作灵活性和效率,进行价值创造。产品平台隐含的理论逻辑是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 View, RBV)和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y View, DCV)。也就是说,产品平台一方面是有价值的、稀有的和难以复制的资源运行体(Barney,1991)[161];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人或厂商组织快速灵活地重组的其他资源(Winter,2003)[162]

我们发现,产品平台或平台型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必须具有黏性(viscosity)。所谓的黏性是指平台生态系统参与者之间或厂商组织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这种黏性并不是在网络经济中的所有产品中都存在,它只是在所谓的产品平台中才存在。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平台类似传统经济中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是指类似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各种高级语言之类的产品平台。这类产品平台的显著特点是他们都并不是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他们只为最终需求的满足构建一个“平台”。如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语音软件后,消费者就可以在网上和语音聊天室的伙伴聊天。这里,这个软件就是产品平台。产品平台很容易被主流化——最先出来的产品平台最容易成为标准——在这个标准上又会衍生出许多相关产品平台——这些相关产品平台又反过来巩固这个标准。应当这样说,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为产品黏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有力的手段。许多著名的厂商组织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与顾客的信息沟通,顾客可以进行网上产品选样、产品设计和定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是工业经济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厂商组织通过构建所谓的需求链(demand chain),由传统的预测驱动来组织生产,转向需求驱动或顾客订单驱动来组织生产,生产和送货都面向实时订单,形成了按订单生产(build-to-order, BTO)和按订单送货(delivery-to-order, DTO)。

产品平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产品平台具有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API)的特征[163]。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又称为应用接口,是一组定义、程序及协议的集合,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计算机软件之间的相互通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通用功能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同时也是一种中间件,为各种不同平台提供数据共享。程序设计的实践中,编程接口的设计首先要使软件系统的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良好的接口设计可以降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提高组成单元的内聚性,降低组成单元间的耦合程度,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我们知道,产品平台的操作系统(OS, operating system)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操作系统的帮助,可以快速、有效和安全、可靠地操纵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类资源,以处理自己的程序。为使用户能方便地使用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又向用户提供了如下两类接口:

(1)用户接口:操作系统专门为用户提供了“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通常称为用户接口。该接口支持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即由用户向操作系统请求提供特定的服务,而系统则把服务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2)程序接口:操作系统向编程人员提供了“程序与操作系统的接口”,简称程序接口,又称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该接口是为程序员在编程时使用的,系统和应用程序通过这个接口,可在执行中访问系统中的资源和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它也是程序能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大多数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由一组系统调用(system call)组成,每一个系统调用都是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程序。

今天,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站点将自身的资源开放给开发者来调用。对外提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使得平台之间的内容关联性更强,同时这些开放的平台也为用户、应用程序开发者和中小平台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如果程序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就是开放接口,以让其他人(用户)的程序能够调用产品平台的程序数据。就像电脑、手机等有一些USB接口,也可以说是开放了接口,有了这些接口别人就可以用它来实现插U盘、插移动硬盘、充电等之类的功能。“互联网+”的思维,在于把互联网当工具使用的思维,转换成把企业自己当工具,被互联网生态使用的思维。如何被他人使用?其中的关键,便在于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早期只是供给厂商组织内部使用,但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如果开放给厂商组织以外的第三方使用,便能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程序软件,可以达到利他与利己的目的。例如,早期微软公司开放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许多伙伴软件公司能够替微软写应用程序软件,让应用程序系统与操作系统能够串接起来。以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为例,通过Windows95、Windows97、Windows98、Windows2000、XP等版本的升级,微软公司一步步将厂商与用户引入不断升级的价值网络里,并将其“锁定”(lock-in)在这些技术标准的平台上。当然,网络参与者并非无利可图,反而是网络的受益者。因为这个平台比过去的渠道宽多了,为网络参与者之间的资源交流、知识转化与价值创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自由的环境,而不需要经过特定的狭窄通道。又如,手机的操作系统,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Android),也可以称作产品平台。凡是可以供第三方开发者开发APP供用户使用,即可以称为产品平台。又如,微信公众账号,商户可以通过公众账号给用户推送消息或其他服务。我们用的家用电脑(PC),也可以称为产品平台。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平台有手机的操作系统,如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Android);桌面操作系统(OS),如Unix、Mac、Windows等;个人数字助理(PDA),如Palm、Psion、Newton等;游戏操作台(Game Console),如Wii、Xbox、Playstation等。

一般来说,如果厂商组织专注产品平台的研发与经营的战略,可以称为产品平台战略,早期的微软公司专注Windows的研发与经营,就是著名的产品平台战略的代表。

进入云计算时代,产品平台已经从早期的开放式操作系统转变为云计算的服务器平台或者开发环境,产品平台开始向平台型产业或产业平台转化。云计算时代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平台公司通过网络进行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称为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平台公司通过相应的服务器平台或者开发环境作为服务进行提供,就成了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平台公司通过提供场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供用户租用,这种模式称为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由外部产业平台提供软件、服务或基础设施,对厂商组织用户来说,可以节省维护成本和办公场地,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利用这些硬件来运行其应用。最早推出这种商业模式的厂商是面向个人的电子商务站点(electronic commerce site, EC)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亚马逊(Amazon),它把自己公司运营用的构筑起来的云计算系统平台进行对外出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操作系统和中间软件,以这样的方式提供硬件及软件平台作为服务,供其他厂商使用。从2006年开始[Amazon EC][Amazon S3]开始作为云计算服务平台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