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式沟通:简单、高效、可复制的赋能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教练的起源和发展

2018年,比尔·盖茨在TED大会上发表了10分钟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他对于教育革命的理解。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教练……因为我们都需要给我们反馈信息的人,这是我们不断自我发展的方式。”

我们经常把教练比喻成镜子,这里有唐太宗的典故。当谏臣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征就是一个教练,他以直谏著称,直谏可大致等同于教练能力中的“直接沟通”。

按照乔哈里的视窗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区、盲区和潜能区。教练通过反馈,让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盲区,从而加以提升;拓宽自己的隐藏区,从而去除内在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区,从而发挥潜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不仅是体育运动员需要教练,商业领袖、教师也需要教练,任何人都需要教练。

彼得·德鲁克就是一个著名的教练。商业领袖向他请教时,他从不给答案,而是提出强有力的问题。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就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

20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的CEO之后,通过雷吉·琼斯的介绍,和德鲁克见了面。当时他的初衷是想取点经:像通用电气这样的企业该怎么管,新上任的我该怎么做?

德鲁克问道:“如果你当初不在这家企业,那么今天你是否还愿意选择加入进来?”言外之意,通用电气虽大,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股票市值,都是美国排名前10的大公司,但它正面临着来自全球,特别是日本的竞争,利润已经开始萎缩,一些业务处于疲弱不堪的状态。德鲁克接着问道:“那你打算对这家企业采取些什么措施?”问题十分简单,但非常深刻,发人深省。在德鲁克一系列严峻问题的启发下,“数一数二”这一理念得以清晰化、明朗化。

1998年1月,杰克·韦尔奇对经理们说:“我想提醒你们我观念中的领导艺术是什么,它只跟人有关。没有最好的运动员你就不会有最好的球队,企业队伍也是如此——最好的领导人实际上是教练!”

退休之后,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教练。杰克·韦尔奇说,一流的CEO首先是一名教练,伟大的CEO一定是伟大的教练。

一、教练方法论起源

大家都知道体育教练,而现在有面向企业的高管教练、绩效教练,还有面向个人的成长教练、情商教练,还有跟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团队教练,之所以叫“教练”,是因为教练背后的方法论最初确实来自体育教练。

滑雪教练怎样教网球

教练在企业里的应用,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提摩西·加尔韦(Timothy Gallwey)。他是美国的网球教练,也是运动心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他开了一个体育馆,教人打网球和滑雪。有一天一群网球学员来上课,结果网球教练恰好不在,又不能让学员干等,怎么办?

正好滑雪教练在,提摩西·加尔韦请滑雪教练教网球。滑雪教练说不行啊,我都不会打网球,怎么教?提摩西·加尔韦说没关系,你是教练啊,教学的方法都一样啊。

我们平时学一项体育运动,常规的方法是教练示范,学员练习,教练一次次地纠正动作,学员再反复练习。学员会把注意力放在姿势是否正确上。

然而,这个滑雪教练不会打网球,所以他当然不能做示范,也无法告诉学员什么姿势是合适的。他唯一能告诉大家的就是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球上。盯着球,尽力打到球。

学员打了几个球,习惯性地问教练:“这样的球我应该怎么处理?”

滑雪教练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回答呢?

于是他问了一个经典的教练问题:“那你觉得呢?”

学员有点愣,说:“我也不知道。”教练又问:“你想打出什么样的球?”

学员指着对面场地的某处说:“我想要打到那个位置。”

教练又问:“你打算怎么做?”

学员说:“我想可能这样打或者那样打。”

教练说:“那你试试吧。”

学员试了两种打法。教练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员答:“我发现第一种方法比较好,我挥拍比较顺畅,我还发现在什么时候挥拍、用多大的力量比较好。”教练鼓励:“非常好。那你如何调整自己让你能够继续做到这些?”

……

(以上过程是根据教练对话过程进行的猜测,有演义成分)

课后学员对提摩西·加尔韦说:“我觉得这节课比以前的课收获都要大。”

提摩西·加尔韦很好奇,就问滑雪教练是怎么教的。他发现,正是滑雪教练“未知”的心态、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学员把关注点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网球本身,而且发挥了人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这个案例促使提摩西·加尔韦思考:运动员的表现与什么相关。他发现:赛场上的选手在进行激烈的外在比赛时,内心还进行着一场内在比赛,内在比赛要克服的,就是负面的心理习惯,正是这些习惯让选手与胜利失之交臂。如果选手能够克服内在障碍,身心合一,就会产生真正的求胜欲望,释放出全部能量,实现惊人的突破。提摩西·加尔韦据此发展出了一整套赢得内在比赛的诀窍。他将这种洞见写成一本书《网球的内在竞赛》(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国内译本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一个偶然的机会,ABB公司的人看到这本书,便邀请提摩西·加尔韦去讲课。提摩西·加尔韦说我只会讲如何教人打网球,ABB公司说没问题,你就讲这个。他到了现场一看,发现底下坐着的全是各级管理者,他告诉大家他是如何教网球的,而管理者记录的都是怎么管理员工的。于是提摩西·加尔韦开始将教练的方法应用在企业管理和人生规划方面,他曾经为可口可乐、IBM等著名公司提供员工教练支持。

国人更加熟悉的是约翰·惠特莫(John Whitmore),他在1992年提出了自己的教练模型GROW,G是Goal(目标),R是Realistic(现状),O是Options(选择方案),W是Will(行动的意愿度)。在他的《高绩效教练》(Coaching for Performance)一书中对教练做了这样的定义:教练会使人们释放出他们的潜能来取得最大的成就,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去做

从那个时候开始,教练在企业当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1995年国际教练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ICF)成立,并提出教练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推动了教练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ICF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教练行业协会。如今,全球已经有几万名独立教练,教练也成为一项新兴职业。

ICF认为教练是被教练者(ICF称为客户,本书统一改称为被教练者)的长期伙伴,通过创造性地引发被教练者深度思考的教练过程,激励被教练者最大化地提升自我认知与发掘职业潜能。如今教练技术的发展结合了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和理念,比如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之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的很多理念和提问方式。而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也大量引入第三方教练对高管进行绩效辅导,并提倡管理者要具备“教练式”的领导风格。

二、假如你是管理者,教练则是你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个管理者,既要达成公司目标(关注事),也要促成团队的发展(关注人);既要保证把事情做对(小细节),也要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和创新,做对的事情(大格局)。所以一个管理者常常戴着几顶帽子(角色):专家(导师)、行政管理者、领导、教练。管理者需要根据情境、管理的对象、任务的需要灵活切换自己的角色。

·第一顶帽子是专家(关注事)。新任管理者多数是从高绩效员工提拔上来的,对所从事的业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有些人是从内部调动到自己没有经验的业务部门,那么至少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者人际技能上有过人之处,才能够树立起专家形象。当员工的经验和能力不足时,经理也会作为导师指导员工。

·第二顶帽子是行政管理者(小细节)。管理者要把事情做对,创造高绩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组织团队,高效达成目标;二是制定规则流程,总结方法论,让事情可控、可复制;三是日常管理,比如拆分目标、分配任务、绩效考核、人员招聘、薪酬分配等。

·第三顶帽子是领导(大格局)。管理者要关注于做对的事情,还要考虑业务未来的发展,要做战略规划、引发变革、推动创新、建设人才梯队,以及承担在信息不充分的时候做决策等引领性工作。

·第四顶帽子是教练(关注人)。随着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发现必须考虑员工的感性因素。一个人再有能力,但意愿不足也是无法产生高绩效的。传统的激励方式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但这种方式对于要求创新的工作效果适得其反。

而激发内在动力将是更优的解决方案。内在动力的来源是意义、专精和自主(见丹尼尔·平克《驱动力》)。所以未来的领导者要善于提出问题,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工作意义和目标,激发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学习和成长,取得他们自己的成功。

我们会发现,基层干部一般会将主要精力投入行政管理和专家角色中,而随着级别的提高,必然需要更多地担任领导和教练角色。

三、教练是企业中促进人才发展的有效方式

在VUCA[1]时代,管理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灵活。一是管理者已经没有了信息和知识的独占性,不见得比员工更专业,且很多业务也是全新的,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合变革的需求;二是企业的文化更加开放创新,对知识型员工不能再用传统的科学管理的方式,需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三是随着“85后”“90后”成为职场中坚力量,“95后”也踏入职场,由于他们的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和“不差钱”的特点,使用外部激励难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归属感,必须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从体育教练发展而来的教练技术融合了心理治疗的方法,整合了语言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用方法,既发展人的理性又发展人的感性和灵性(我更愿意将灵性称为“系统”),助力普通人终身成长,让人生更加幸福的有效技术。

教练技术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成人主动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引入教练服务,从一对一教练到团队教练,教练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人才发展方式。

培训+教练式辅导,或教练式培训+辅导,在实施后的3个月到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带来参训人员行为和绩效的飞跃。IBM曾经组织过一个调查,报告显示组织花在教练方面的投资回报率是5. 63,远远超过其他方面的投资。IBM也是最早引入教练的两家大企业之一(另一家是通用电气),并且在郭士纳时代便因为用教练来提升管理层的领导力,帮助整个公司的业绩大幅度提升,免除了拆分的厄运。

职场中,你如果能遇到教练式的领导者,是非常幸运的,你将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反过来,如果你带团队,那么发展你的教练能力,赋能团队,将让你的团队成为高绩效、可持续、快增长的团队。

领导之道就如同《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高明的领导,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一等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如果诚信、信誉不足,那么自然也就不相信他了。悠然自得,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四、持久的改变都是由内而外的

其实不光是管理者与下属的对话,甚至是与上级的对话、跨部门的沟通、跟客户的沟通,都可以使用教练式对话。

朋友之间的对话,也可使用教练式对话。平时里朋友之间相互吹吹牛、吐吐槽,就算有什么烦恼,最多是大家一起骂一骂,心情舒畅了,但思维上未见得有什么改变,大家散去后,该有什么烦恼还是有什么烦恼。

教练式的对话,关注点在引发被教练者的觉察。提问而不给建议,让被教练者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过程特别像是教练陪着被教练者在路上,被教练者说我想去山谷看看,教练说,好啊,你为什么想去山谷呢?你觉得山谷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这里去山谷有几条路呢?你想走哪一条?路上会遇到什么?……教练陪着被教练者一路走一路看,被教练者在对话中拓展了自己的意识空间,看到了平时自己注意不到的思维模式,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承担责任。教练对话很高效,而且在对话之外仍然会发挥作用。被教练者通过明晰自己的愿景和目标,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能力、资源、优势,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因为教练会引发被教练者的思维改变,帮助被教练者的大脑建立新的连接,从而改变思维模式。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改变都是由内而外的。

精彩回顾

1.VUCA时代,人们需要更加关注人、关注未来,从而发挥个人的内驱力。

2.ICF认为教练是被教练者的长期伙伴,通过创造性地引发被教练者深度思考的教练过程,激励被教练者最大化地提升自我认知,发掘职业潜能。

3.教练式的对话,关注引发被教练者的觉察。提问而不给建议,让被教练者自己寻找解决方案。

4.当我们被卡住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以下几个强有力的提问:

你觉得你的情绪最想要传达什么?

当你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过去的经历,让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练习

你的工作需要你戴哪几顶帽子(角色),试着画一画。


[1] 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