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么是系统的职业规划
先说个故事。
咨询者小林是一个26岁的姑娘,毕业三四年了,但是职场之路一直都不顺畅。
她生性活泼,一直都很喜欢英语,口语流畅,大学期间,经常在课余用英语主持各种活动和面试。
两年前,她从某知名211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去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做人力资源实习生,三个月后,由于表现出色被经理推荐去了另一个部门做助理。
在随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她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多锻炼,能力上也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从事部门助理工作后必然会遇到繁琐的行程安排、各种火烧眉毛的突发事件、时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内心对于外企安逸舒适的美好想象早已消失无踪,而想要过上压力没那么大的有规律生活的渴望一日日强烈起来。
正好去年男友工作变动,她就索性辞职了,跟男友一起回到了一个三线城市。摆脱了高强度的工作以后,她本以为终于可以过上理想中的慢生活了。然而现实并非如她想象中美好:由于这个三线城市外企很少,适合她的工作机会就更少了;当年在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高大上的外企工作,现在一下子没有了踪影。她有些慌神了。
她也曾不断自问:“我不喜欢压力那么大的工作,但我现在却很怀念那种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带给我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我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无奈之下,她只得屈就,随便找了一份小学英语老师的工作。
她本以为自己会喜欢小朋友的天真可爱,可没想到真的拿着课本、粉笔走进教室,看着叽叽喳喳的小学生时,她好好和他们说不行,嗓门大了又显得太凶,再加上一到岗就接手了四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天看着那么多孩子的眼睛和脸庞在眼前晃来晃去,她感觉自己都要晕眩了。除了上课,她还得做行政杂务,每天各种忙乱,经常跑得脚不沾地。
如此辛苦操劳,收入却并不理想,小林思来想去,硬挺着熬了不到半年就主动离职了。
第三份工作,她选择了本地一家外企(A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职位,入职一个多月,在工作方面又陷入了困境,每天工作感觉很痛苦,内心也比较消极。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她拿到了一个录用通知,是一家线下培训创业公司(B公司)的英语教研老师(也会上课)。她可以发挥自己的英语优势深入钻研,还能同外教进行频繁的工作沟通,且工作时间相对规律。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小林毕业三四年频繁跳槽的根源出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每次工作,小林总是在开始时满怀期待,做着做着慢慢就开始焦虑甚至厌恶起来?
第三个问题:小林到底是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还是寻找一份高薪却不那么喜欢的工作?
事实上,小林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也有可能就是你和我。
想想看,你的职业轨迹是不是这样的:
你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一无所知。你可能听从了父母及家人的建议,报考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热门”的专业。
毕业之后的你运气似乎不错,找到了一份看似比较不错的工作。你兢兢业业积极表现,好不容易获得了想要的职位,紧接着你将迎来意想不到的压力和困境,以及之前想象不到的麻烦。
厌倦了A,于是你就开始试图寻找A的反面。
当你找了B,看似不存在A的问题,万万没想到的是,B的反面更藏着你看不到的其他问题。
怎么办?
顺着B的反面找吗?
......
如此循环往复,你无非从一个坑跳到了另外一个坑,每到一处总是浅尝辄止,永远像那个四处打井的挖井人,每次都会抱怨说:“这里没有水。”
然而你不曾知道的是,你渴望的甘泉,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
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如何增强自己定性,潜下心来熬过最难熬的适应期,渐渐成长为这个行业的高手?
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这两方面的认知:决策之难,根本在于取舍二字;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同样地,也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完美的。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选?
大多时候,我们既想从事喜欢的工作,又想要高薪。当这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就会痛苦纠结,甚至因为无法及时果断做出选择而止步不前。
有时想想,这种纠结的背后,是不是可能隐藏着我们不足为外人道的一颗心——贪心。
我们总是在种种欲望的撕扯中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没有了心安宁静,也就没有了幸福喜乐。
该如何挖掘出你我内心深处最核心的诉求?
唯有找到稳固的价值观,自我认知才算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
我们之所以徘徊不前,很可能源于内心的冲突。
到底是做一份虽然不喜欢但是能带来我们渴望的价值(如高薪)的工作呢,还是做一份尽管喜欢但无法带给我们渴望的价值(如高薪)的工作呢?
在我看来,这个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喜欢背后的价值与不喜欢背后的损失之间的权衡比较。
对于工作而言,喜欢本身就是价值。喜欢一份工作,我们会更愿意投入,心情更加愉快,身体更加健康,精神更加专注,也更加愿意克服工作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就更容易获得成长乃至成功。
再看不喜欢意味着什么。被迫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时,我们的内心是抗拒的,头脑是迟滞的,逃避上班,没有动力,工作起来没有快乐,久而久之心情低落甚至抑郁,影响身体健康,整个人成长停滞,一方面恨自己没有勇气重新选择,一方面越来越失去了改变的决心和力量,最后只好不断安慰自己要接受生活的现实。看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感到一种无力言说的悲哀?
如果你已经在做着一份根本不喜欢的工作,该怎么办呢?难道一定要辞职吗?
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思路寻求突破:
上策是逆转之计。问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将现在看起来不喜欢的工作变成喜欢的,哪怕只是从其中一个环节开始。如此一来,如果工作既为自己所喜欢又有高薪,还能提升能力,获得成就感,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吗?
中策是移位之计。在公司内部申请调整岗位,前提是公司平台还可以,有足够多的岗位供你选择。
下策是滋补之计。视本职工作为一份普通工作,不对其抱太高希望。你既然无法从工作本身获得兴趣,那就在业余时间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休闲娱乐也可以,关键是找到一种形式来滋补那颗受无趣的工作折磨的心灵。
当然,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或者有一份更感兴趣的工作在向你招手时,也可以果断地离职,辞旧迎新,转换公司甚至行业轨道。尽管这么做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也从不鼓励大家贸然转换,但毕竟有人成功换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还是值得尝试的。
如果已经做着一份喜欢的也能够胜任的工作,但薪酬并不理想,那么该怎么办?
其实思路还是有的,比如:有没有可能先沉下心来,扎实发展,在将来以更强的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视野,捕捉到更高薪的职位机会。
从1~4点来看,喜欢很大程度上源于你愿意做且能做得不错,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便现在没那么喜欢的工作,有可能通过能力提升获得成就感,渐渐变成了喜欢的工作;如果真的发现这份工作无法滋养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轨道切换也是可以尝试的。
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自我及外在环境充分且客观的了解和认知之上的。
所以,职业规划是一套自成逻辑和体系的方法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必然需要提前规划。尽管我们和职业的关系是动态匹配的(双方都在改变),但是其中的原理和共性特征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职业决策依据。
本书将从一张图开始(如图0-1所示),带你层层剖析自我与环境,帮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图 0-1
从这张图不难看出,为什么有的人职业发展较为顺利。
自我认知是关键的一环,唯有具备了客观的自我认知,方能形成定见,也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愿意往哪些方向发展,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包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不要跳槽,以及跳槽后往哪里发展,等等。
由于每一步都有着较为客观的依据,所以决策往往是有效的,做出的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想想看,职业发展不顺的人往往卡在哪里呢?
从表象上看,很多人往往行动不力,表现在该沉淀的时候选择了跳槽,该跳槽的时候选择不动,于是事业节节落败。就像前面小林那样,做了A不喜欢,于是朝A的反面找;选了B,看起来没有A的困扰了,没想到新的困扰又来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小林通过我们的系统咨询,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而职场中千千万万的小林们呢?
行动无效的背后,就是决策失效。
决策失效的背后,是因为没有形成定见,比如对自己看重什么、能力界限、特质等一无所知,仅凭一腔热情,很大可能会碰得鼻青脸肿,还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而这一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认知。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如何评估外界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如何衡量一个岗位?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如何寻找和领导同事沟通的方法?
综上所述,一次完整而系统的职业规划,就是帮助你寻找到正确的事,再去制订正确的策略,采用正确的方法,最终达成想要的结果。
而本书,就是顺着上述思路进行铺展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