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金融案例年度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科技才有生命力

李东荣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金融科技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在不断地推动金融业向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发展,这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很多活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为此,应着重处理价值导向和创新实践的关系、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关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金融规律和科技规律的关系、强化监管与促进创新的关系以及借鉴国际经验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这6对重要关系,使金融科技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功能。

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无论实现方式、服务形态、业务模式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还是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不会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古今中外,金融发展的长期实践表明,金融活动天然具有高风险性、强侧重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征,如果不重视这几个特点,容易导致金融风险。同理,任何金融活动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其结果必然滑向自我循环、过度膨胀,甚至导致金融危机,这样的金融创新要么因为规制而终止,要么因为价值缺失而被自然淘汰,难以在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信贷周期中经受住考验,也无法持续地发挥原本的功能。

目前,金融科技出现了两个可喜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面临新的数字技术和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跨界竞争的压力下,并未原地踏步而是正积极地拥抱金融科技,依托自身的技术、人才、品牌、信用优势积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并且在移动金融、智能网点、直销银行等业务领域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掌握数字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研发、账户联通、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热潮中,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才有生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金融科技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应该加强3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注重加强需求适配能力;二是注重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要注重加强创新管理能力。

注重加强需求适配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单一地或者被动地提供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主动的。金融从业机构应该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既要做到“适”,也要做到“配”。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竞争优势,着力补齐传统金融服务短板,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枢纽作用,注意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将合适的金融服务提供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科学合理布局,不搞一哄而上,否则,必然出现一哄而散的局面。

注重加强风险管控能力

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和负外部性特征,而且,由于技术和网络属性,其风险的波及面更广、传染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还可能产生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网络风险的三重风险叠加。因此,从业机构必须将风险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风险管控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有效完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筑牢数据保护、运行监控、态势感知、灾难恢复等安全保障防线,使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范围内。

注重加强创新管理能力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面对技术创新代际周期缩短、金融市场快速变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复杂等新情况、新挑战,从业机构应该与时俱进地对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合作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创新试错、容错、查错、纠错的包容性制度安排,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创新容错不足、考核激励不相容等管理机制问题,在安全可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运用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

此外,要全面提升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除了加强从业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之外,还应该从行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完善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并行互补、行政监管与自律管理有机协调的行业治理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标准规则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消费者数字能力和金融素养,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

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2017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