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李杜祠
结束了三台、射洪的考察,1981年6月8日上午8时,我们乘长途汽车赴绵阳,11时到达,文教局文工组李同志介绍情况,说绵阳尚有李杜祠。绵阳在唐为巴西县,是绵州治所。或说李白在蜀客居巴西,想是指州治而言。彰明属绵州,故言巴西,与彰明说并非绝对的矛盾。惟其如此,所以州治纪念先贤的祠堂中,如“十贤堂”“思贤堂”之类,总有李白的画像和牌位(见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四“绵州”)。1933年刻本《绵阳县志》卷一载,龟山,在天池山右陲,“唐太宗第八子越王贞迁绵州刺史时,曾建楼于此”;芙蓉溪,“在州北二里,源自彰明境,逶迤百里,至州城东北入涪水,夹岸多芙蓉,故名”。这里还有一座纪念李白杜甫的“李杜祠”。下午在绵阳文化馆龚发明同志的陪同下,看了望江楼遗址,步行过涪江之上的东方红大桥,到龟山,访了杜甫诗中所描写的“越王台”,即越王李贞建楼之处,这里而今已是地区炼铁炉,是地区养路段的翻砂车间;又过杜甫东津观打鱼处,正在修桥,无法过河到李杜祠,又步行过小山头,见故上将宋公哲元神道碑,冯玉祥题。往前行数十步,参观了汉代双阙,即汉平原府君阙,又名子母阙,东汉末年建,梁武帝时铲去人物,刻上佛像。原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车马、弹琴、捕猎诸浮雕。来到城北芙蓉溪畔。溪上正修建大型拱桥,过桥便见李杜祠祠宇。原有古春酣亭,亭1958年推倒,《古春酣亭记》碑石移至小学校办公室前。明成化壬寅季冬徐楠作记,清光绪庚子八月州人崔映棠重录,吴朝品重镌。亭名取自宋人唐庚《芙蓉溪歌》“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这里的李杜祠是光绪廿六年吴朝品创建的。吴朝品所撰《李杜祠记》碑文,由训导冯诗隶书。碑文云,太白绵州人,据各典籍相关记载,或言广汉,或称巴西,是皆太白家绵之确证;“光绪壬午先子创建治经书院,仿宋人思贤故事,建楼祀扬子云、太白、工部诸人,尝谕不肖曰:‘太白乡先生也,工部观打鱼于东津,绵之人宜并祠之。闻隆庆府及秦州天靖山俱有李杜祠,汝他日作之,则续吾志矣。’己亥仲冬,谒先妣墓,徘徊于芙蓉溪上,度地六亩,感念庭闱,泫然怵目。时李外舅督粮西江,亦寄金以助,遂鸠工庀材,经始于庚子三月,迄九月而竣工”。读其文,因知其遵父遗嘱,仿宋人建思贤堂祀李杜故事,而于芙蓉溪畔创立新祠。祠中供奉李白、杜甫神牌,左黄庭坚、陆游,右邓文原、赵鹏飞,各作神牌配享。地有亭台池馆之盛,楹联名帖尤多。祠堂已辟为校舍,为沈家大队小学。吴朝品的祠记碑文以及吴朝品重镌的《古春酣亭记》尚存于校内。祠外门楼上榜曰“东津”,对联云:“打鱼斫鲙修故事,澹烟乔木隔绵州。”清人想必认为这里芙蓉溪一带就是杜甫观打鱼的东津,以前曾立石为志,今已失传。县志载,芙蓉溪上有仙人桥,又称鲤鱼桥,嘉庆初重修,州判刘廷枢作记曰:“绵北五里有仙人桥,下枕芙蓉溪,即唐杜子美东津观打鱼处。”祠堂周围,一片原野,无复乔木澹烟了。晚上乘火车离开绵阳奔赴重庆。
2012年8月,我和宋红女史参加江油李白文化论坛,8月13日何粼粼女史驱车来江油宾馆接至绵阳,考察越王楼、李杜祠、东津观打鱼处、汉阙、富乐山等文化遗存。越王楼已不是翻砂车间的炼铁炉了,楼阁重修一新,成了游览景点,李杜祠也经过改建,大门面向大街,祠内的小学已迁出,布置了许多关于李杜的介绍资料和陈列品,各种碑刻依然存放在园内。比吴朝品当年所建李杜祠,似乎稍大了些,祠堂外周边已不见农田,连那小小的芙蓉溪也不见了,东津观打鱼处不复存在,都已扩建成街道。东汉子母阙保存还比较完好,周边原是空地,而今已盖起了高楼,城市的扩大,高楼的建造,已然成了现代化的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