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踪考察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嶷山

九嶷山或曰九山相似,或曰九溪相似,或曰九坟相似,因而名曰“九疑”,进而加“山”字头,曰“九嶷”。据《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地为苍梧也。盖古所称苍梧之野,其地甚广,凡九疑山前后数百里,粤西、湖南之地,兼跨而有之。”康熙续修《永州府志》卷三山水志宁远县载:“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仙真羽客往往蜕形于此。虞帝南巡不返,至今有舜陵在焉。”所以苍梧山也常指宁远九嶷山一带。李白《远别离》诗似是取九山九坟相似之说。舜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往寻其坟,九坟相似,疑而难定。九嶷山汉属零陵郡,唐属道州兴唐县,今则属宁远县。要上九嶷还得再从零陵往南走。7月26日晨6:30,我们乘长途汽车南行,经双牌县,翻越一座大山,山上多杉木,风景颇为壮丽,下山后10:30经过道县,县城不大,中有河流穿过。唐朝元结贬道州,即此地。县城附近多柚子园,有地名叫柑园,想是属道县。中午12时抵达宁远县。无人来接,我们自己步行至招待所。因为是星期天,未去联系工作。下午漫步街头,走到宁远文庙,几经曲折,才入庙参观。文化局就在文庙里,出来时见文化局同志在开会,顺便同他们联系工作,王局长接待。晚饭后宣传部部长同王局长到招待所看我们,文化馆的张同志送来了《宁远县志》。县志卷二“寓贤”中载李峤、元结游九嶷碧虚洞(即紫霞洞),未见太白游过九嶷的记载。只卷四“艺文”录太白《远别离》一首,但未录《悲清秋赋》,看来是一大疏漏。《悲清秋赋》明白提到“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乾元二年李白遇赦放还,游于江夏、岳阳之间,曾经南游零陵,贾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诗云:“今日相逢落叶前,洞庭秋水远连天。共说金华旧游处,迴看北斗欲潸然。”时为秋天,与《悲清秋赋》所写时令正相吻合。所以一般都认为李白曾经到过零陵,并登上九嶷山。黄锡珪也肯定了李白晚年到过零陵,说乾元元年,“仲春,终以永王璘事,长流夜郎,因再至江夏、岳阳,泛洞庭,并游长沙、衡山、零陵等处。”“《赠卢司户》,乾元元年秋杪,白流夜郎,因游零陵作。”李白的“耻苍梧之玄风,耀彩质与锦章”(《大鹏赋》),“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留别贾舍人至二首》),“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山鹧鸪词》),“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等诗文,苍梧也均指九嶷。李白遇赦后到达零陵,有《赠卢司户》、赠怀素《草书歌行》《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等诗。《赠卢司户》诗云:“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借问卢耽鹤,西飞几岁还。”诗题中卢司户即卢象,乾元初贬永州司户。唐时置永州零陵郡。“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黄锡珪认为:“正指零陵之地而言也”。《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云:“因为洞庭客,飘落之潇湘”,下句两宋本、缪本俱注云:一作“流浪至潇湘”。陶岳《零陵总记》云:“自零陵合流谓之潇湘。故零陵亦有潇湘之称。此乃乾元二年秋,太白至零陵所作诗。”题中之“台卿”,似即《旧唐书·永王璘传》云璘以薛镠、李台卿、苏珦为谋主之李台卿。

我们决定登上九嶷。28日晨6时,乘汽车赴九嶷公社,一路逶迤行来,只见沿途千岩竞秀,大有应接不暇之感。此处山形地貌,颇似桂林。快到九嶷时,下起霏霏小雨,及至登山时,雨下得更大了。我们冒雨登山,卷起裤腿,撑起雨伞,在迷茫的九嶷山中迂回而上。走六里左右才到紫霞岩之下的洞穴,即李峤、元结所游过的碧虚洞,洞似平地下塌,呈半月形,中有钟乳石柱,已近顶端,不久或将连接。洞口有“仙洞”二字石刻,题名胡文衢,胡明万历十三年(1585)通判永州。穴壁有王闿运题名云:“丙午五月四日王闿运偕彭仁安、周涣舟、僧得清及童冠五六人,入洞寻寇平仲题名不得。”又有道光年间杨石汸、泽闿等游九嶷题名。未暇入洞探险,便又继续上山,天色渐已转晴,雨后青山,格外清新奇丽。

4.5 九嶷山玉琯岩摩崖

我们离开紫霞洞又走了二里地,来到九嶷山的主峰舜源峰下。这里原有舜陵,今陵庙后殿已废,只剩得残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未刊年月,似是清人刻石。饭后到娥皇、女英二峰去观察一番,舜源峰之南左右两峰,称娥皇、女英,三峰并峙。这都是从有关舜与二妃的传说生发出来的。舜峰(即三峰石)为九嶷之最高峰,要攀上制高点是很困难的,所以人迹罕到,想当年李白也未必能上得了。如果不到制高点,要望三湘之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以为太白《悲清秋赋》所谓“登九疑兮望清川”是身临其境的实录,多半是诗人虚拟之词,即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是浪漫的手法。九嶷山出斑竹,斑竹之斑,人们附会为二妃之泪痕,其实是一种苔藓留下来的痕迹。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就已发现这个奥秘,诗话云:“竹有黑点,谓之斑竹,非也。湘中斑竹方生时,每点上有苔封之甚固。土人斫竹,浸水中,用草穰洗去苔钱,则紫晕斑斓可爱,此真斑竹也。”九嶷山文理学院正是把培植这种苔藓作为一项研究的课题。斑竹林离舜源峰较远,未及前往参观,经过娥皇峰下九嶷大队,绕过黄家大院,到女英峰下,走过山腰的盘山水渠,到梳子峰的对过,拍摄双峰画面。回舜帝庙休息片刻,回程经紫霞洞边的大山塘,沿九嶷渠,进入马蹄坳,来到九嶷洞。洞亦称玉琯岩。摩崖有宋淳祐年间李挺祖所书“玉琯岩”(图4.5)三字,又有宋嘉定六年方信孺所书“九疑山”三字(图4.6)。所谓玉琯岩,其前即原舜祠。汉武帝时零陵文学奚璟得舜南巡时所留十二玉琯于此,献于朝廷,故此地名为“玉琯岩”。这里除了残存的摩崖石刻,已经成了人迹罕到的废洞了。或说舜庙秦汉以来立于玉琯岩前百步,明洪武四年迁庙于舜源峰下,吴绳祖编《九嶷山志》加按谓“圣宫之林既历年久远如此,则立庙今所,决非洪武初年始迁可知”,但此地必与祭祀舜帝有关,才会有如此众多的刻石。从玉琯岩步行十几里地,直到黄昏时分才回到九嶷公社招待所。在招待所过夜,山中夜静,淙淙水声,彻夜响个不停。这潇湘源头的水声听来特别悦耳,也许是因为潇湘其景,乃至其名,都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耒阳、郴州的详细考察见宋红女史《杜甫游踪考察记》。

4.6 九嶷山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