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
1981年5月3日凌晨,考察小组乘173次列车赴邯郸,途径保定、满城、定县、石家庄,在华北平原上奔驰十几个小时,直到下午6:30才到达邯郸站。邯郸地区对外联络处霍万明同志和邯郸市对外联络处张阳森同志驱车接站,安排下榻邯郸地区招待所。因为我所要编写的《诗人李白》彩色文库本是中国人美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项目,所以由对外联络部门接待。然而游踪考察,还是要专业人员来介绍和安排,所以翌日上午召开座谈会,又请来地区文物处的马忠理同志和市文物处的刘东光同志来介绍情况,并由他们带领实地考察。
邯郸位于河北南部,西倚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地近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是古代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邯郸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汉代为五大都市之一。自从隋朝开通运河永济渠,南北水路运输,取代了太行八陉的陆路交通,邯郸的地位也由于交通运输的不便而衰落,唐代以后下降为一个普通的县城,但战略地位并不因此而下降,依然是屯兵之地。李白来到邯郸,想必与此有关。唐玄宗穷兵黩武,征服南诏,讨伐奚契丹,从西南到东北不断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文儒不及武夫,许多文人投靠边将,充当幕僚,以求得一割之用。高适曾入哥舒翰军幕,岑参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军幕,也因此成了边塞诗人。李白感到作为一介书生,是很难一伸所能,实现济世宏愿的。他曾学过剑术,于是想到戎幕试试看,谋求一条出路,曾写过《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对这位突骑施酋长之裔,大加赞颂,也如杜甫作《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都想学高适,有进入哥舒翰军幕的意思,然而并没如愿,因而动了北游塞垣的念头。《少年行二首》其一云:“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李白北上幽州,当是以船行为主,即由运河北上,而非从太行山东侧陆行。他在今邯郸地区逗留地是魏郡(今大名)贵乡一带,所以到邯郸只好骑马西行,即《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之所谓“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他到邯郸这座小县城来干什么?为的是览古,再就是观兵,还可以看歌舞伎。邯郸因战国赵武灵王而盛极一时,这里流传着许多著名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公孙杵臼和程婴、平原君和毛遂,在这首长诗里,都写到了;还透露出他为何弃文就武,与博徒为伍,醉酒酣歌,最后表明:“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这诗的末尾,就是所谓“书怀”,表明自己即将北上幽燕,陈策灭胡。然而无功而返,南下宣城,作《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有云:“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北上从戎,失意南归,在诗中说得很清楚。明清以后,邯郸东部的运河水路渐趋衰退,近代在太行山东麓“八陉”陆路附近发展起来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占据主导地位,于是邯郸又恢复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地区政府的所在地。八十年代初,所见的邯郸,街道宽广,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俨然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不过,市区的范围,还是有限,老城北边沁河学步桥以北,便能看到乡村景色,城南烈士陵园,已是处于荒郊。
2014年夏,再度到邯郸考察,情况便发生了超乎寻常的变化,多层建筑当中矗立起许多高层大楼,街道纵横交错,城市绿化和市郊植被都有很大的改观。与唐代的那座小县城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县城,而今已掩埋在地下五至九米的深处,我们要探寻李白在这里的游踪,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进行考古发掘。然而历史环境在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创造历史环境,我们所能考察到的,在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多数是文化传承创造出来的遗迹,或者说是传说中的遗迹(图1.1)。
1.1 邯郸古城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