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huí) 乡(xiānɡ) 偶(ǒu) 书(shū)[1]
〔唐(tánɡ)〕贺(hè)知(zhī)章(zhānɡ)
少(shào)小(xiǎo)离(lí)家(jiā)老(lǎo)大(dà)回(huí)[2],
乡(xiānɡ)音(yīn)无(wú)改(ɡǎi)鬓(bìn)毛(máo)衰(shuāi)[3]。
儿(ér)童(tónɡ)相(xiānɡ)见(jiàn)不(bù)相(xiānɡ)识(shí),
笑(xiào)问(wèn)客(kè)从(cónɡ)何(hé)处(chù)来(lái)[4]。
评析
这是贺知章最为人传诵的一首诗,写自己久客异乡、重返故里时的感怀,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回乡的诗人在看自己,也像是久别的故乡在看游子。诗人年轻时离开家乡,远赴长安应考求官,直到八十六岁方才告老还乡。他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对照,简练概括了自己数十年客居他乡的经历;用“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形成语音与容貌上的对照,形象刻画出自己暮年回乡的心情。他跨越千山万水回到记忆中的故乡,却无法跨越中间那几十年流逝的岁月。故乡山河依旧,昔日离它而去的黑发少年却已鬓发稀疏,垂垂老矣。在诗人执意“无改”的“乡音”映衬下,留不住的岁月,留不住的年华,让人倍感凄凉,而又无可奈何。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在描写欢乐的相见场面,却透露出深沉的悲哀。面对一个陌生的老人,儿童彬彬有礼、笑容可掬:“请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人啊?”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在有问无答中作结。被问的老诗人会如何回答呢?“孩子,我不是远方来的什么客人啊,这里本来就是我的家,我也是这里的主人啊!”昔日的主人成了宾客,稚嫩的儿童越发映照出诗人的老迈衰颓。天真的儿童,怎能理解他的“笑问”在老人心中引发的凄凉啊。
这首偶然写就的小诗内容平淡,语言质朴,却充溢着哀婉亲切的情思,道出了所有游子共同的感受,故而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少小离家”,暮年回乡,一定看到许多人、发生许多事、听到许多话,他却一字未提,只将“儿童相见”的场面写入诗中。“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天真自然的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也曾是在故乡快乐成长的儿童,如今却老迈衰颓;自己原来就是这里的主人,如今却被当作不知来自何处的客人。“笑问”的欢乐场景,映衬出越发浓重的哀情。
小贴士
《回乡偶书》(其二)
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因病辞官,返回越州老家。唐玄宗对他十分不舍,命大臣们为他饯行,并亲自作诗相送,还特意把镜湖一角赐给他养老。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余年的故乡,内心无限感慨,写了两首题为《回乡偶书》的绝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是第一首,着重描写刚到故乡时的感受。与亲朋一番交谈之后,他写了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数十年漂泊期间,家乡发生巨大变化,亲朋故旧大多已经离开人世,种种情形,让人深深触动,惊呼嗟叹。诗人将目光移向门外,注目故居门前的镜湖。几十年过去了,湖水一如既往,在春风中荡漾起粼粼碧波。在湖波不改的映衬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加深沉。
[1] 偶书:偶然写下来。
[2] 少小:年少的时候。老大:年老的时候。
[3] 乡音:家乡的口音。鬓毛:脸两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指鬓发稀疏。旧读cuī。
[4] 客:诗人从京城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被儿童误认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