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yǒnɡ)鹅(é)[1]
〔唐(tánɡ)〕骆(luò)宾(bīn)王(wánɡ)
鹅(é),鹅(é),鹅(é),曲(qū)项(xiànɡ)向(xiànɡ)天(tiān)歌(ɡē)[2]。
白(bái)毛(máo)浮(fú)绿(lǜ)水(shuǐ),红(hónɡ)掌(zhǎnɡ)拨(bō)清(qīnɡ)波(bō)[3]。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婺(wù)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天资聪慧,幼而能诗,号称“神童”。他年轻时曾在王府中供职,并曾从军西域。高宗时做过侍御史,因为上书谈论政事而获罪入狱,后贬为临海县丞,弃官而去。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起兵反对。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曾为他写下著名的《讨武檄文》。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投水而死,一说出家为僧。
评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昂首高歌的样子与游水轻盈美丽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鹅的叫声:“鹅,鹅,鹅”三个字,既像是说听到鹅接连叫了三声,又像是说孩子乍见鹅时脱口而出三声天真稚嫩的呼喊。鹅鸣叫时,总是高扬起长长的脖子,在孩子看来,鹅是在向着天空欢快地歌唱。后两句写鹅游水的形象:鹅通身羽毛雪白,悠然自在地浮于绿水之上,用鲜红的脚掌拨水前行,身后荡漾着一圈圈清澈的波纹。诗人准确抓住鹅在声音、形体方面的突出特征,用清新欢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场景。
虽然这首咏物诗并没有表达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鹅的形象,却以其天真纯朴之趣、朗朗上口之语,成为流传千古、人尽皆知的名篇。今天,每个小孩子最先学会的唐诗里,几乎都有这首《咏鹅》。当他们用同样稚嫩的声音吟诵这首小诗时,千余年前一只(群)白鹅留给小诗人骆宾王的美好印象,就会一次次复现在这些孩子的心中,让他们体验到同样的审美乐趣。这应该就是诗歌不朽的活力与魅力吧。
名句赏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往往是人们最先想到的。“白毛”“绿水”“红掌”这三个色彩鲜艳的词语,呈现给人对比鲜明、映衬和谐的视觉形象;“浮”与“拨”这两个动词,展现了鹅游水嬉戏时轻盈优美的姿态。最朴素的十个汉字,组合出一幅纯洁美丽的图画,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情绪。
小贴士
初唐四杰
唐诗是后世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但是唐初的近百年间,南朝浮艳雕琢的诗风依然存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才子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反对纤巧绮靡的诗风,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郁积着耻居人下的豪情。他们的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气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张扬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使得唐诗逐渐摆脱宫廷诗风的影响,显现出自己独有的风貌。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2] 曲项:指鹅弯弯的脖子。项,脖颈的后部,泛指颈部。
[3] 掌:指鹅的脚掌。拨: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