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尺牍中的教诲家训
吊者在门,贺者在闾[1]
刘向
告歆无忽[2],若未有异德[3],蒙恩甚厚[4],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5]言有忧则恐惧敬事[6],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7]。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8],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馀威,轻侮诸侯,亏跂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9]。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10]。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11],要显处也[12]。新拜皆谢,贵人叩头[13],谨战战慄慄[14],乃可必免[15]。
点评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福与祸二元对立,又可以互相转化,道家的这一辩证法思想被刘向训子吸收,并且以齐顷公为例,讲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与“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变化规律,并非空洞的说教,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然而真正认识祸福可以相互转化的规律又谈何容易!刘歆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例反证,他与世乱纷纭中投靠王莽,无非意图以其学识向权势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地换取高官厚禄,没想到自家名声受损,于是又生反复,以自杀悲剧为自己七十馀岁的人生画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真令人唏嘘不已!
[1] 选自刘向《刘子骏集》。原题“诫子歆书”,今题据正文拟。刘向(前77?—前6),初名更生,字子政,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校阅经传诸子诗赋,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述。另撰有《新序》《说苑》《洪范五行传论》等书。
[2] 歆(xīn新):刘向第三子刘歆(前53?—公元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青年时就参与其父的校书工作。刘向卒后,刘歆任中垒校尉,继承父业。王莽篡汉,任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败自杀。忽:疏忽怠慢。
[3]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异德:优异之德。
[4] 蒙恩:谓受皇帝恩惠。
[5] “董生有云”三句:意谓人生祸福相倚,可相互转化。董生,指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此句最早出处当为《荀子》卷二七《大略》:“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吊者,即吊丧者,至丧家祭奠死者的人。闾(lǘ驴),里巷的大门。
[6] 敬事:敬慎处事。
[7] 善功:良善功业。
[8] 骄奢:骄横奢侈。
[9] “齐顷公之始”六句:齐顷公(前?—前572)是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之孙。跂蹇(qǐ jiǎn启简),谓跛足的人。这里即指春秋中期晋国正卿郤克(?—前587),即郤献子,他身体有残疾,曾出使齐国,遭到齐顷公母亲的嘲笑。这一无理行径惹怒了郤克,播下复仇的种子。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军讨伐鲁国、卫国,鲁、卫向晋国求救,郤克以车八百乘伐齐,与齐顷公在鞍决战。轻敌的齐顷公被晋军追逼,险些被俘,幸得逢丑父与齐顷公互换衣服,齐顷公方得以逃走,晋军大败。馀威,谓齐顷公祖父齐桓公曾经称霸诸侯的气焰。轻侮,谓轻慢;欺侮。这里即指鲁国、卫国等诸侯国。亏跂蹇之容,谓损伤了跛足者郤克的尊严。鞍,亦作“鞌”,春秋齐地,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西。遁服而亡,谓齐顷公与逢丑父互换衣服逃归。
[10] “兵败师破”五句:齐顷公逃归国后,接受教训,厚礼诸侯,与邻国和平相处,并实行薄赋敛的政策,恢复民生。师,军队。自新,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诸侯皆归其所夺邑,谓诸侯归还了鞍之战后所侵占的齐国领地。
[11] 黄门侍郎:秦汉黄门官,职任亲近天子。
[12] 要显:显要之官。
[13] “新拜皆谢”二句:谓新授官者与显贵者都要到黄门署谢恩、叩头。
[14] 谨:恭敬。战战慄慄:敬畏戒慎貌。
[15] 乃可必免:谓必然免于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