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合作的步骤
其实,我们父母更希望孩子与我们合作,而不是对抗。如何让孩子与我们合作呢?该怎么做?
步骤一,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感受;
步骤二,鼓励孩子;
步骤三,去掉孩子身上的标签;
步骤四,用其他方式代替惩罚。
步骤一
如何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感受?
要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接纳力。在如何接纳孩子的感受方面,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接纳力》一书就提到了一些很好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要认真地倾听。怎么做到认真地倾听呢?也许有的父母说,我是在倾听孩子讲话啊,可是父母真的做到了认真地倾听吗?我看到很多父母经常边看电视或边看手机,边跟孩子说话,这种情况并不叫认真倾听。认真倾听首先要求你先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眼睛注视着孩子,仔细用心地听孩子讲话。这个时候,父母能捕捉到孩子的许多非语言信息,比如能看到孩子的眼睛、脸颊、手……孩子有没有说实话?孩子信任父母吗?孩子正在隐瞒什么事情?这些问题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往往能找到答案了。最重要的是,当父母认真倾听的时候,孩子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认真倾听,就会有被重视的感觉,孩子就更愿意倾诉,同时,父母说的话孩子也会更愿意听了。
其次,父母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反应模式和孩子互动,我们可以参考改写三种场景中用到的“哦!”“啊!”“是吗?”这种简单的语气词和孩子们互动。亲爱的父母们,请你们记住,你说的话多了,孩子说的话就会变少。我们有时候希望孩子听话,但不是我们多说话孩子就会听的,其实父母想要让孩子听话,首先要学会少说话。
最后,我们还要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用很准确的词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有时候父母有个误区,就是想让孩子尽快地从各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但实际上父母不要太着急,有时候父母帮助孩子正视负面的感受,帮助孩子给这个感受下定义,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们看下面这样一个场景。比如有个小朋友,他的小狗死了。
孩子非常伤心,他就去告诉爸爸:“爸爸,我的小狗死了。”
爸爸说:“是吗?它怎么死了?”
孩子:“是的,它已经不吃饭了,也没有动,它死了。”
爸爸就说:“不要难过,我再去给你买一只小狗。”
孩子反而会说:“不,我只喜欢这一只狗。”
爸爸就开始烦了:“我都说要再给你买一只了,你为什么还要哭呢?你这个孩子真不听话。”
孩子哭闹得更加厉害,爸爸也很生气。
如果我们现在帮助这个孩子正视自己的感受,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们试想另外一种场景。这个孩子还是失去了他心爱的小狗。
孩子非常伤心,他就去告诉爸爸:“爸爸,我的小狗死了。”
爸爸说:“孩子,小狗怎么了?”
孩子:“它已经不吃饭了,也没有动,它死了。”
爸爸就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欢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失去朋友一定很伤心。”
孩子说:“是的。”并开始哭。
此时,爸爸不用着急让孩子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可以拍拍他,抱抱他,这样孩子情绪可能就会有所缓解。
孩子说:“我想天天去喂它,和它在一起。”
爸爸点点头:“好的!”
这是孩子的一种想法。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表示赞同和鼓励:“嗯!好的。”此时,不要打破孩子的幻想。接下来有个小技巧,就是能用幻想来帮助孩子减少负面的感受。例如:孩子要吃饼干,但是家里的饼干没了,孩子就开始哭闹:“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没有一点小技巧,可能会说:“那我下次再给你买!”或者“你别哭了,没有饼干了,你吃点面包吧。”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愿意,还是要吃饼干,所以父母可以采取别的方法。我们还是回到这个场景中,孩子会说:“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这个时候父母要去接受他的这种感受,孩子需要父母理解,他需要吃饼干的这种愿望。父母会说:“是吗?你很想吃饼干?”如果孩子觉得是的,但是父母又没有饼干去满足他,那怎么办呢?父母可以说:“我真希望我有魔力,给你变出饼干。”这时候孩子可能就变得高兴了:“妈妈,你给我变吧。”妈妈可以配合孩子一下,假装有魔力变出饼干,画一块大大的饼干给孩子:“你看我变出一块最好吃的饼干给你。”孩子可能就很高兴,假装吃两口。然后他就满足了,甚至会找别的办法:“嗯!这饼干真好吃。要不然,妈妈,我还是吃点面包吧。”孩子自己就会找到一些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法,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都会得到缓解,而且孩子就听父母的话了。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感受需要技巧和方法。
步骤二
我们要鼓励孩子。具体的做法,我以下面的场景来说明。在孩子的很乱的房间里,妈妈和孩子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房间怎么这么乱?”
孩子:“我觉得没有很乱。”
妈妈:“你还不快点收拾?”
孩子还不动手。
妈妈急了:“你真是懒,我每天都跟你说,要好好地打扫房间,要不然就是我给你打扫房间。你想把我累坏吗?”
在这个场景中,如何让孩子与我们合作呢?如果妈妈走进孩子的房间,看见里面很乱,她就说了一句:“孩子,你的房间真乱。”接着妈妈说:“我在这种很乱的环境中,感到非常不舒服。”可能孩子这时候会感到不好意思。然后妈妈说:“如果你的房间再整洁一点。”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在内心接受妈妈的这个假设,然后妈妈又说:“这样吧,我们来一起打扫房间好吗?”于是妈妈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动手打扫房间,孩子这个时候也会配合妈妈。
妈妈:“孩子,你的房间真乱”(描述看到的现象)
妈妈:“在这么乱的环境里,我真不舒服。”(表达感受)
妈妈:“如果你的房间再整洁一点就好了。”(提出期望或假设)
妈妈:“我们来一起打扫房间好吗?。”(解决的建议)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合作是多么重要。这时,我们需要注意四个要点。
首先,说出一个现象,你看到的、用描述的方式,不要加自己的评价。例如“这个房间很乱”,这是一个现象,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不要去批评或者指责孩子“这是‘狗窝’”等。
其次,描述一下自己当下的感受:“我在这种乱的环境里面,是不舒服的。”这是父母的感受。
再次,直接说出自己的期望或假设,例如“我希望房间很整洁”“如果房间整洁一点就好了”等。
最后,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那么让我们两个人一起,来把这个房间打扫干净吧。”这样孩子就会跟父母合作了。
步骤三
父母尽量去掉孩子身上的标签。
有的父母可能很熟悉这样的语句:“你真是懒啊!”“你就是一个懒虫!”“你就是淘气包!”“你就是坏!”“你就是心不在焉!”……“你”是一个句子的开头。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句式转换一下,把“你”都换成“我”,用“我”开头,去跟孩子沟通。比如父母看到餐桌没有收拾干净,孩子的碗筷没有拿到厨房,父母很生气,可能会说:“你怎么还不收拾自己的碗筷?”现在我们开始转变句式,把开头的主语换成“我”,这句话就变成:“我看到碗筷还在桌上,真希望这个碗在厨房里。我能不能看到碗在厨房里啊?”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父母们慢慢地去适应和学习。因为这种改变是比较困难的,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你”开头的句式,转变说话的方式需要有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
所以,针对父母以前的习惯,我们首先可以转换句式的主语,把“你”换成“我”。父母要慢慢地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更配合我们,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更听父母的话。所以要想让孩子听话,首先需要想想自己该怎么说话。
步骤四
父母要用其他方式代替惩罚。
很多父母都认可“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观点。但是惩罚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甚至埋下使亲子关系变差的种子。所以我们应采用可以代替惩罚的方法。第一,就是采用我们刚才提到的合作。第二,我们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建议作为解决方案。不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打你了!”而是“我们这样做,行吗?”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取消一些奖励作为惩罚。比如,“如果你不听,我们周末的郊游就会取消。”
让孩子听话,是一门艺术。我们想象一下,让一个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和我们对话,采纳我们的建议,是多么大的挑战。所以当父母成功地做到让孩子配合的时候,也可以记录下来当时的方式、方法。其实,父母自己身上就有这种魔力存在。当然,当你沮丧的时候,可以看看上面的方法,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