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挥深交所枢纽功能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杨志华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我国新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深交所要发挥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和预期引导等功能,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推动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为实体企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党中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立足于历史发展实践,在领导驾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成果,深刻阐明了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史表明,大国经济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安全、可控、有韧性、以内为主、集聚全球要素的经济体系。我国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资本市场和交易所的枢纽作用。无论是产业资本的循环,还是储蓄转化为投资,都离不开资本市场。历史上,大国强国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和一流的交易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强调,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资本市场必须充分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宝贵机遇,更好地满足新发展格局的需求。

一是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国内循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实体经济潜能,重要一环是增加资本积累。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较高,金融资源更多流向传统产业领域,宏观杠杆率较高。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将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期限的资金精准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集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就是对资本市场重点任务的直接要求。

二是对资本市场提升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研发投入大、技术迭代快、经营不确定性高,传统金融机构往往不敢投、不愿投。比较而言,资本市场特有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全球经济发展实践看,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独特作用,加快创新资本形成,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紧密融合。构建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必须提高创新资本形成能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创新企业倾斜。

三是对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财富管理功能、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在于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的趋势,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碍释放消费潜力的痛点和堵点。资本市场是拓宽居民投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投资者群体,资本市场牵系着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时,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更好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进而以内循环推动双循环。

四是对资本市场扩大开放水平、集聚全球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国内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要以国内市场效应为“桥梁”,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加顺畅。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际贸易投资下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梗阻,供需两端受挫。面对困境,资本市场必须加快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集聚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对接,推动供给与需求加速实现平衡,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连接、优化、巩固。

二、“十三五”时期深交所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时期,深交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3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有关金融工作的要求,完善基础制度,优化市场功能,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扩大开放水平,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努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第一,市场活跃度全球领先,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深交所积极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建设,推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推动并购重组、再融资、分拆上市等市场基础性制度创新,为各类发行主体提供直接融资支持,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2016—2020年,深市新增上市公司633家,其中中小板226家、创业板407家,首发筹资额3827.72亿元。1362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筹资额2.93万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市上市公司已达2354家,总市值34.2万亿元,挂牌固定收益产品7954只,挂牌面值2.5万亿元,挂牌基金产品487只,资产规模2668.6亿元。

第二,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日趋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深交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深市2300多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占比约45%,新经济已成为深市上市公司的显著特征。尤其是在深市创业板,高技术特征更加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超过九成、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集特色突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成长新兴市场。近年,深市核心指数的产业分布和行业结构特点更加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优势凸显,2020年年底,深证成指、深证100的战略新兴产业权重分别为58%、59%,创业板指的相应比例达到81%,充分展现了深市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

第三,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高,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财富管理功能强化。一直以来,深交所着力打造现货和衍生品一体化的金融超市,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金融产品链,提高财富管理水平。“十三五”时期,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2016—2019年深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创业板指连续两年位居全球主要指数涨幅之首。沪深300ETF期权成功上市,运行平稳,迈出了深市期现货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着力开发特色ETF产品,推出境内首批商品期货、国企改革等创新ETF产品。成功开通深港ETF互通,拓展创新互联互通渠道,为两地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多元化选择。

第四,建设特色固定收益市场,增强服务新经济的能力。深交所不断拓展固收产品服务新经济的渠道,擦亮深市服务新经济的品牌。“十三五”时期,深市累计发行了59只、529.6亿元的绿色固定收益产品,其中公司债41只、335.5亿元,ABS 18只、194.1亿元;发行了45只、281.3亿元的扶贫固定收益产品,其中,公司债24只、161.5亿元,ABS 21只、119.8亿元;发行了26只、314.8亿元的住房租赁固定收益产品,其中公司债13只、165.0亿元,ABS 13只、149.8亿元;发行了11期、41.48亿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了35只、127.6亿元的创新创业债;发行地方债约2.5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约1241亿元,供应链金融ABS累计融资超过5311亿元。同时,深交所也在不断加强固收产品创新,推出市场首单“熊猫可交换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项地方债和公司债,加快筹备公募REITs试点等。目前,深交所已经形成信用债、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利率债等产品体系,有力引导资金进入新经济领域。

第五,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深交所不断谱写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新篇章,助力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启动并持续优化深港通,开通四年来,“深港通”总成交额累计24万亿元,跨境资金合计净流入350亿元,为吸引国际长期资金入市、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深交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参股巴交所,牵头战略投资达卡交易所,与巴交所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为达卡交易所提供交易系统、监察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建设方案和顾问服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市场互惠融合。大力建设创新创业跨境投融资服务平台(V-Next),合作网络覆盖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已吸引了150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及来自中国和全球市场超过8500家投资机构、22400多名投资人。持续强化新兴市场间的合作交流,与马来西亚交易所、菲律宾交易所实现上市公司交叉展示、指数合编和行情互挂,建立跨境资本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特色路演活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

三、着力提高深交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水平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深交所将坚持系统观念,心怀“国之大者”,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针对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双向开放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从事物发展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顶层设计,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供给需求更好匹配、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生产流通提质增效,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

一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创新资本形成,离不开高质量资本市场和一流证券交易所的有力支撑。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资本市场枢纽平台,深交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局,扎实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和“四个敬畏、一个合力”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和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一流中介机构和一流投资机构,集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为国家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快建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层次更加简明清晰的市场架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深交所将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关键制度创新,建设融资功能完备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再融资及并购重组体系,推动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打造数量、质量全面发展的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包容度和覆盖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制度、机制和体系,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高金融体系适配性,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三是把支持科技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稳定性和竞争力。深交所将聚焦科技创新,一方面,适应创新经济特点,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加包容的融资环境,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领域协同聚集,提高经济金融循环效率;另一方面,延伸创新创业服务链条,打造与优质创新资本中心相匹配的创新资本生态圈,塑造创新友好型的市场服务体系,为优质创新企业提供“从IP、IPO到上市后”的全链条、全过程服务,大力推动创新链和资本链有机结合。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丰富产品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交所将加快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创新市场特点的交易结算制度,打造具有深市特色的全球化资产配置平台,践行市场发展和监管的人民性,探索新时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新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增强投资者获得感,让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经济转型升级、企业成长发展中释放的红利。

五是塑造制度型、系统性的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深交所国际竞争力,吸引集聚全球要素资源。新发展格局要求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同时利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交所将坚持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跨境投融资制度安排,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全链条、更高质量、更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提升境内外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水平,实现由管道式、单点式开放向制度型、系统性开放转变,提升定价能力,推动深市在聚集全球资源要素中发挥枢纽功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叠加优势。

作者简介:

杨志华先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监事长、党委副书记,高级经济师。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证监会南宁特派办主任、广西证监局局长、机构监管部副主任、深圳证券监管专员办事处专员等职务。长期从事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著有《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研究》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