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沉闷的拉锯战
秦穆公去世的同年,晋襄公也去世。
上一代的恩恩怨怨,随着两位君主的去世而淡化了。
秦国太子罃即位,史称秦康公。与秦国相比,晋国高层权力斗争太复杂,使得立君一事,一波三折。
晋国元帅赵盾有意改善与秦国的关系,决定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有一个传统,为避免诸公子争权夺利,君主经常会让他们侨居国外。公子雍侨居秦国,若立他为国君,势必可缓和与秦国紧张的对立局面。
赵盾派士会出使秦国,秦康公当然乐意看到公子雍上台,便痛快答应派兵护送他回国。公子雍在秦国待了那么多年,算得上是半个秦国人,如果他顺利即位,秦晋两国的和平即将降临,这也是众望所归。
护送公子雍的秦国军队已跨过边界,进入晋国境内。谁想风云突变,节外生枝,赵盾忽然变卦了。原来晋襄公的夫人大闹朝廷,凭什么要立襄公的弟弟呢?父位子承,不是天经地义吗?应该立自己的儿子夷皋。这女人一闹事,连元帅赵盾也没了主意,只得让步,同意立夷皋为君主,即晋灵公。
这不是胡闹吗?
那边派人请秦国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这边却突然立了新国君。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
晋国人向来是不厚道的。赵盾一下狠心,索性出动大军,以武力阻止公子雍返回都城。在令狐,公子雍与秦国军队遭到晋军的突袭,被杀得抱头鼠窜,灰溜溜逃回秦国。
秦康公惊呆了。本想助人为乐,却被人当猴耍了。
出使秦国的士会惊呆了,自己也被晋国政治耍了,他索性不回国了,留在秦国。
赵盾的反复无常,葬送了秦、晋和平的机会,从此两国兵戎再起,杀得昏天黑地,望不到战争的尽头。
秦康公很生气。
一国之君生气,后果很严重,何况还是个军事大国。
康公二年(前619),秦国发动报复战,夺取晋国的武城。
一年后,晋国反咬一口,夺取秦国的少梁城。秦国不甘示弱,再度进攻晋国,夺得北徵。
双方你揍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来我往,却只是小打小闹。
不过,秦康公正酝酿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前615年,寒冬到来,秦康公顶着风雪,率领大军越过边境线,袭击晋国的羁马城,来势汹汹。晋国元帅赵盾紧急动员三军迎战,所谓的三军,不是今天的陆、海、空三军,而是上军、中军、下军。晋军进抵河曲,与秦军对垒。
晋国上军副将臾骈建议:“秦军远道而来,不利久战,我军可以深沟高垒,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等他们撤退时再发起进攻。”赵盾深以为然,下令全军加强防御,不得出击。
以静制动,晋国这一招相当厉害。秦康公远道而来,利于速战速决,不利于持久作战,赵盾偏偏只守不攻,时间拖得越久,对秦军就越不利。
秦康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突然想起叛逃到秦国的士会。士会本是晋国杰出的战略专家,对晋军的底细自然非常了解,他对秦康公说:“这定是上军副将臾骈的计谋,只要拖下去,就能把秦军拖垮。”
“那如何是好?”秦康公又问。
“晋军有个弱点,赵穿是赵盾的族弟,又是晋襄公的女婿,此人年轻气盛,不学无术,狂妄自大。臾骈是他的顶头上司,他却瞧不起臾骈,对其战术肯定嗤之以鼻。您只要派一支轻骑兵袭扰赵穿,他一定咽不下这口气,定会领兵出战。”
秦康公采纳士会的计谋,派出轻骑兵骚扰赵穿的部队。果不其然,赵穿沉不住气了,他命令军队集结,出营迎战。
只是秦国人并不与之交锋,虚晃一枪,掉头就跑,赵穿没能追上。
回到兵营后,赵穿恨恨地说:“我们准备了粮食与盔甲,就是为了跟敌人一决死战。现在敌人已经到了眼皮底下,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他手下的军吏回答道:“是为了等待最佳时机。”
赵穿恨恨地吐口水骂道:“我可不懂什么战术,我只知道敌人来了,就得出去打仗。”他自恃是晋襄公的女婿,又是赵盾的族弟,不把军令放在眼中,拉一队人马,私自出了兵营,准备找秦军较量。
这么一来,晋国的军事部署完全被打乱了。
赵盾非常担心赵穿的安全,对众将说:“如果赵穿战败被俘,我们国家的颜面全无,我如何向国君交代呢?”于是下令全体晋军,尾随出发。
事实证明,秦国的武力虽强大,还是不如晋国。两军一交战,晋国人便占了上风。秦康公见势不妙,赶紧鸣金收兵。
秦康公掂量了一下,自认为还不是晋军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先撤回国内再作打算。明明想撤退了,秦康公还是使了一个阴谋,他故意派人前去晋军大营下战书,并对赵盾说:“今天打得很不过瘾,我军士气高昂,我们明天战场上见。”
这个诡计并没有骗过臾骈。
秦国使者离开后,臾骈对赵盾说:“秦国使者的眼神与语气,都掩藏不了对我们的畏惧,看样子秦国人是想逃跑,我们可以出击了,只要追到黄河边,定可在秦军渡河前击败他们。”
论起用兵的谋略,秦国将领远远比不上晋国将领。
岂料又是赵穿坏了大事。他狗急跳墙般地跳出来阻挠道:“不行!现在我军战死的士兵尸体还没有掩埋,伤者还没有得到救治,丢下他们不管,有违仁义精神。秦军约我们明天再战,约期还没有到,就要将敌人逼到险境,这不是勇士所为。”
这个赵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的他极力反对下,赵盾放弃了对秦军发动进攻。
不出臾骈所料,当天夜里,秦军在黑夜的掩护下,悄然撤退了。
晋国失去了一次重创秦国的机会。
经此一战,赵盾意识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国人无休止的骚扰。
桃林要塞成为防御秦国的核心堡垒,这一要塞位于潼关至函谷关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乃是秦国通向东方的咽喉要塞。这个要塞在未来的秦、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人死死地被压制在桃林要塞以西,无法越雷池一步。
令赵盾深感担忧的,并不是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是叛逃到秦国的士会。士会是晋国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只要他待在秦国一天,对晋国就是巨大的威胁。
必须想办法让士会回到晋国。
这件事难度很大,秦康公怎么可能平白无故拱手送还士会呢?
为此,赵盾策划了一个绝密计划。
首先要派遣一个士会信得过的人前往秦国,还不能引起秦康公的疑心。赵盾找到一个人,此人名为魏寿馀,是个贵族,采邑在魏地,靠近秦国。为了迷惑秦国人,赵盾与魏寿馀上演了一出双簧。赵盾找了个借口,将魏寿馀的家人逮捕,囚禁起来。魏寿馀在黑夜的掩护下逃出晋国,前去投奔秦国。
见了秦康公后,魏寿馀大骂赵盾,并表示愿意把自己的采邑魏地送给秦国。
秦康公听了大喜,当即把群臣召集到大殿。
士会也来了。
魏寿馀装作不认识士会的样子,从身旁走过时,只是用眼神示意一下,又故意踩了他一脚。士会何等聪明,马上意识到魏寿馀不过是假投降,此来另有用意,定是要迎自己回晋国。当初士会因为赵盾在立君的问题上反反复复,一怒之下离开晋国,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事过境迁,晋国毕竟是他的祖国,他岂有不怀念之理呢?
秦康公完全被蒙在鼓里,他满心欢喜,率着一支军队,会同士会、魏寿馀等人,前往接收魏地。一行人抵达黄河西岸,已经可以望到东岸的魏地。
魏寿馀对秦康公说:“请先派个人跟我渡河过去,最好是对河东情况熟悉的人,能够与当地官员打交道。”他把条件限定得这么窄,很显然,只有士会是合适人选。
秦康公没有怀疑,他对士会说:“有劳先生去一趟。”
士会故意推辞说:“不行。晋国人如虎狼一般,没有信誉可言,只怕我过去了,就会被他们杀死。到时您一怒之下,说不定会杀了我的妻儿子女。我不干!”
听士会这么一说,秦康公更放心了,安慰说:“你放心,如果晋国人背信弃义,不以魏地降秦,到时寡人肯定送还卿家的妻儿,你不必有任何疑虑,寡人愿对着滔滔黄河水发誓。”
不知不觉中,秦康公钻进了士会与魏寿馀设下的陷阱。
士会与魏寿馀上了船,摆渡过了黄河。此时东岸冒出许多人影,原来是赵盾派来接应的人,大家齐声喝彩,欢迎士会归来。
秦康公傻了眼,到这个时候他才如梦初醒,知道中计了。
这能怪谁呢?
士会早就说了,他可能一过河就回不来了。得了,怪来怪去,只能怪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如士会。与晋国人相比,秦国人的信用等级要高得多。无论是秦穆公还是秦康公,都不会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哪怕是上了别人的当。秦康公信守承诺,不仅没有杀死士会的家人,还把他们送还晋国。
不管怎么说,秦康公的表现十分大度得体,狡诈的晋国人也不能不表示钦佩。“士会事件”无形之间让两国关系趋于缓和。在秦康公在位的最后几年,秦、晋两国没有爆发战争。
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秦共公即位。
此时晋国的战略重心,是与南方的楚国争霸。为避免两线作战,晋国十分希望与秦国媾和。秦共公刚上台,这是谈判的良机。不料倔强的秦国人根本不愿意与晋国谈和,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晋国人比较阴险狡诈,忘恩负义,经常干落井下石之事;其二,秦国与楚国结为军事同盟,秦国曾出兵协助楚国灭了庸国。
谈判不成,晋国人想到一个馊主意:以武力手段逼迫秦国接受谈和。
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正是眼高手低的赵穿。他对元帅赵盾说:“要与秦国和解,必须对其施加压力。不如我们先攻打秦的小喽啰崇国,以此为筹码,同秦国媾和。”
赵盾同意了。赵穿挥师进攻崇国,秦共公派出军队援救。进攻崇国不是目的,逼秦国谈判才是目的。可是赵穿想错了,秦国不是那么容易被人逼迫的,共公断然拒绝晋国的要求,毫不妥协。
赵穿的计划完全失败,并导致秦、晋战火重燃。
伐崇之战后一年,秦共公出兵包围焦邑,报复晋国的攻击。赵盾亲自率军救援,秦军遂撤围而去。
这次军事对峙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秦、晋两国都意识到,你打我一下,我报复一下,并不能实现真正压倒性的优势,既劳民伤财,又收效甚微,最终只是两败俱伤。出于固执,秦共公不愿意与晋国和解,但战争基本上停止了,这种冷战中的和平,对双方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