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终究难逃
苏任启与萧云仙签订《武周与薛延陀两国边境关于军、政、商若干重大问题互利互惠协议》。之后,他因手头上的事情没能处理完,又在丰州呆了半个月。其主要是处理丰州和灵州的战后当地百姓善后安置工作。
现在已经是深秋的天气,气温逐渐转冷。白天与夜晚的温差相当大。苏任启爱惜宇文萱的身体。她有孕在身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他盘算着想早日回到京城。早在几天前他已经上奏皇帝,向他上述北部边境及附近居民的基本情况。他在奏折里面提到想要率领大军搬师回朝的意愿。
皇帝看到苏任启的奏拆后,他考虑到这边境地灾民大多,又临寒冬。他担心这些灾民受一些动机不良之人鼓动哗变,所以希望北阀大军暂时留在原地听候调遣。
边境已无硝烟战事,然而附近的百姓想要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仍须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苏任启能够理解皇帝让北伐大军暂驻北方边境的决定。
皇帝所担心的事情,苏任启当前也在为它而烦恼。灾民身上问题的本身并不复杂,但处理起来的难度极大。北方苦寒之地物资匮乏,他与于成志走访当地许村落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土地贫瘠。它哪怕年景再好,当地百姓收获到的粮食也只能勉强度日。其脆弱的生态链难以被扶持起来。苏任启与于成志召集当地下层官员对此事进行探讨。
苏任启本以为这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谁曾想它却只是草草收场了。这让苏任启心中感到异常气愤。他气愤之时甚至动起深入调查各路官员日常杀昏官、庸官的念头。
土地与水源贯穿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史。在这里竟然是部分官员不屑讨论的对象。政治脱离百姓生活不可取。苏任启心想:这也难怪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都是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脱钩太严重了;当下读书人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
这是一种社会风气。苏任启知道要改变现状并非一个人可以做得到,也并非一时半会能够做到。他只好让召集过来的官员暂且先回去了。
众官员走后,书房内只剩下苏任启、于成志和上官箐三人。
“我原以为召集众官员过来一起讨论,希望他们能想出什么好的主意——让附近的灾民摆脱当前的困境,没想到结果竟如此草草收场。”于成志说道。
“这些人枉为地方父母官,一遇到事情真是一点没用也没有。”上官箐说道。
“那你想到有什么办法了没有?”苏任启问道。
“我一个武官能有什么办法。”上官箐说道。
“我刚才也和你们一样非常生气,但是现在感到舒服多了。”苏任启说道。
“我之所以消气是因为想到他们的手之前只是拿笔的,这与你的手平时只拿剑是一样的。”苏任启继续说道。
“兄弟你说得对,其实他们能把治下的地方优势与缺点上报给我们,也算他们在那个位置上尽力了。”于成志说道。
“嗯,那咱们把他们上报给我们的信息整合一下,由我们制作方案让他们去执行好了。”苏任启说道。
“依我看也只能如此了。”于成志说道。
“咱们若是要把关内道边境附近那些边远且干旱的村落迁移到官道附近或者靠近水源的地方安置,那是一个费时费力而且投入很大的工程呢。”于成志继续说道。
“眼下灾民众多,我看也只能依靠这种大工程才能让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灾民能安然度过今年冬天了。”苏任启说道。
“没错,兄弟想办法你比我脑子快,但实际操作哥哥我可比你在行;既然这么定下来那下面的工作由我去做好了。”于成志说道。
“这个倒不是我排挤你,而是眼下仗已经打完了,你该抽点时间去安置好你的那些江湖朋友们。”于成志继续说道。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到了,自从打完仗后不管是跟我北上的江湖兄弟们还是军营中的将士个个人心浮躁,长此以往早晚出乱子。”苏任启说道。
“咱们得想个办法把他们集中起来给他们的脑子泼点‘冷水’。”苏任启继续说道。
“单是把丰州城附近的将士都集中起来倒也还可以,可是还有灵州和耀阳那边的人呢?我建议把军中在咱们管制下五品以上的将领召集过来,给他们开一个战后总结及今后工作方向作个指导会;会后再让他们把我们给他们讲的内容传达给下手下的将士好了。”于成志说道。
“也好,那就依你。”苏任启说道。
“那要讲的内容有哪些呢?”于成志问道。
“我们要演讲给将士们听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说一些忠君爱国之类的话,既然当前将士们太浮躁,咱们再加一点,希望兄弟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作风。”苏任启说道。
“兄弟,你的话正好说到点子上了。”于成志说道。
“依我看你的这些话最好也跟北上的江湖兄弟们说说,省得他们当中有些人居功自傲不懂收敛,他日惹了事情来找你求情,到时让你陷入‘帮不是,不帮也不是’的两难境地。”上官箐说道。
“弟妹说得极是。”于成志说道。
“嗯,这事我再伙同萨道长和彭老等几位德高望重的江湖前辈跟大伙言明就是了。”苏任启说道。
“报……”
一个士兵匆匆走进书房。他递交给于成志封书信。于成志接过过书信后一挥手。土兵便退下去了。
于成志拆开书信看了起来。他不一会后又默默地将书信的收起来,只是当中一句话都不说。
苏任启见于成志脸上的神色忧心忡忡。他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于大哥,这是谁来的书信?信上说了什么?”苏任启问道。
“是杜老写给我的信,里面说京城出事了。”于成志说道。
“我本想着尽早回京给我那不成气的儿子主持婚礼,看起来这事又要泡汤了。”于成志继续说道。
“京城出了什么事?”苏任启问道。
“太子被废许多王侯世子受牵连入狱。”于成志说道。
“杜宰相还说皇帝念他劳苦功高只罚他儿子在家禁闭一个月。”于成志继续说道。
“太子被废?这里边难道涉及到宫闱权力斗争?”苏任启问道。
“书信中并未提及,它倒是与你有些联系。”于成志说道。
“我的天,我远在边境,它能跟我扯上半毛的关系。”苏任启说道。
“可不,你还记得去年正月相府诗会之事?”于成志问道。
“早忘了,不过这与太子被废有什么关系?”苏任启说道。
“当然有了,根据老杜信中说道,前段时间咱们与联军大战关键时,皇帝下令京城内外物业宵禁,期间竟然还有个亲王世子举行诗词会还邀请到太子参加。”于成志说道。
“这事才多大?也不至于闹到废太子吧。”苏任启说道。
“关键是会上有居心叵测之人搬出你去年正月所作的诗来讥讽你,而身为太子于朝廷危难之制不识大体参与其中,且中途遇到这样的事情竟不站出来主持公道以至这事传到皇帝耳中令龙颜大怒。”于成志说道。
“唉,说白了咱们打仗并不是为了某些奸臣卖命,我都看开了就这事不值得发火。”苏任启说道。
“兄弟你不发火我能理解,但是令皇帝发火的不仅是为了你;皇帝对太子平日行事并不十分满意;如今事情关系到武周太子以什么样的品行才能在未来继承大统的重大问题上,他岂会手软。”于成志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最好能置身事外。”苏任启说道。
“兄弟你放心好了,我不会随便选边站队的。”于成志说道。
“好在,老杜的儿子这次并未参加,但是正月那次是他组织的因此被罚禁闭在家一个月。”于成志继续说道。
“老杜是个明事理之人,他儿子自那事之后也跟着我道歉过了,因此我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苏任启说道。
“话说回来这事跟你回去主持及仕的婚礼有什么关系?”苏任启问道。
“我是想着官做得越大,做人越收敛;我暂时也不想整事,省得被别有用心之人参我的本子,再说经此一事京城中的人事定会重新洗牌,咱们此时回去肯定会有人找上门央求咱们去跟皇帝求情。”于成志说道。
“人情世故里头道道太多了,我也生怕身深陷其中。”苏任启说道。
“你现在才想到这个问题已经太迟了。”于成志说道。
“哦?怎么说。”苏任启说道。
“老杜在信中说你马上有一项新差事。”于成志说道。
“不会吧!干什么的?,可是我人距离京城有一千多里呢。”苏任启说道。
“皇帝火速立五哥为太子;老杜觉得你德才兼备、武功高强是当下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他向皇帝举荐你成为太子的老师;皇帝已经答应了圣指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于成志说道。
“杜老这张嘴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他才好了。”苏任启说道。
“别啊兄弟,五哥如今才十四岁正是仰慕你这种英雄的年龄,日后登基你便是帝师了,多少人想当他老师都没机会呢。”于成志说道。
“现在京城内各路人际关系一定非常紧张,我一回去马上站到漩涡中心上了能好受啊?”苏任启说道。
“这个还真有可能。”于成志说道。
“算了还是看开一点,我若有心避世,庙堂之上未曾不可。”苏任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