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0年 大型中世纪天文台
纳速拉丁·图思(Nasīr al-Dīn al-Tūsī,1201—1274)旭烈兀可汗(Hülegü Khan,1217—1265)兀鲁伯(Ulūgh Beg,1394—1449)
上图:位于撒马尔干的兀鲁伯天文台,现存一个巨大的地下中星仪,宽2米。下图:中国登封观星台,始建于1276年。
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约150年),古阿拉伯天文学(约825年),仙女座大星云(约964年),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1543年)
人们容易认为天文台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很多圆顶建在高山上,带有大型望远镜和高科技计算机设备。但是作为研究机构和天文学家团队所用设备的天文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建造的最早的天文台。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中,伊朗西北部的马拉盖天文台由旭烈兀可汗(成吉思汗的孙子)创建于1259年,由宫廷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纳速拉丁·图思主持。马拉盖有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收藏了4 000多册图书,图思领导了一个天文学家和学生的团队,履行行星位置的观测和计算职责,并计算地球的进动,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之后哥白尼等人用于建立日心说新理论的关键条件。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旭烈兀的兄长忽必烈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元代(1279—1368年)初期的天文学家在那里观测太阳和行星,利用大量的石质日晷测算时间,更加精确地确定一年的长度。受马拉盖天文台(后毁于地震)的鼓舞,1420年帖木儿帝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兀鲁伯在撒马尔干(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创建了一所大学和天文台。撒马尔干天文台,又名兀鲁伯天文台,拥有天文历表和浑天仪等早期天文仪器,以及一个开凿在山坡上巨达40米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这类仪器)的石质六分仪中星环,可以精确测定太阳和恒星的位置。兀鲁伯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考虑地球运动,更新了托勒密和苏菲的星表,使得人们可以持续地精确预测日月食和其他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