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6年 米拉变星
大卫·法布里齐乌斯(David Fabricius,1564—1617)约翰内斯·法布里齐乌斯(Johannes Fabricius,1587—1615)约翰内斯·霍尔瓦达(Johannes Holwarda,1618—1651)
太阳星云(约公元前50亿年),星等(约公元前150年),行星运动三定律(1619年),开阳六合星系统(1650年),太阳耀斑(1859年),主序(1910年),太阳的末日(50亿—70亿年)
红巨星米拉A和它的伴星米拉B的艺术想象图。白矮星被气体和尘埃盘围绕着,正在拉扯脉动的红巨星物质。
16世纪的天文学家们注意到,一些看起来普通的恒星会忽然急剧增亮,第谷称之为新星。但还没有人观测到恒星变亮后再变暗、再变亮、再变暗,如此往复。1596年和1609年,荷兰裔德国牧师和天文学家大卫·法布里齐乌斯从剑鱼座欧米伽星的观测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米拉星。1638年,荷兰天文学家约翰内斯·霍尔瓦达发现米拉是一种周期性的脉动变星,周期大约是330天。
法布里齐乌斯发现米拉的时候,它是一颗3等星,在一个月里迅速变暗直到超出了人眼能观测的极限6等。之后,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监测米拉变星很多年,发现它变亮为2等星后又变暗为10等星,亮度变化范围高达1 700倍。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米拉是扩张中的红巨星,体积是太阳的350倍,如果米拉星位于太阳系,它会充满整个火星轨道。它的脉动相当于低质量恒星在临近生命结束时正常演化过程的一部分。现在已知发现了超过7 000颗恒星具有这样的脉动,周期从100天到1 000天不等,它们被统称为米拉变星。
1923年发现米拉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伴星是一颗更小的白矮星成为米拉B。哈勃空间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最近的成像观测显示了米拉B的引力将米拉A的气体拉入自己那像太阳星云盘一样的吸积盘内。米拉是一颗正在死去的恒星,它的垂死挣扎可能会产生新的行星。
法布里乌斯和他的儿子约翰尼斯·法布里乌斯是最早发现和系统观测太阳黑子的天文学家,他们利用太阳黑子研究了开普勒预言的太阳自转,其周期大约为27天。巧合的是,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米拉也有类似太阳黑子的黑斑,可能与恒星外层的强磁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