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01年 《针灸大成》

人的头部模型,上面标识有针灸位点。

阿育吠陀医学(公元前2000年)、《黄帝内经》(公元前300年)、医疗保险(1883年)、安慰剂效应(1955年)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通常是指在人体不同部位(也就是所谓的“穴位”, acupoint)的表层插入银针的操作方法。尽管在一些古老的中国著作中,比如《黄帝内经》,就有关于针灸的记载,更早的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但明朝医生杨继洲在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成》才是现代针灸术以及描述各种穴位的针灸课本的基础。《针灸大成》里还记载了点燃艾叶来加热的方法。

尽管针灸在控制特定疾病上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缓解恶心和疼痛,但很多科学论文都指出:这些效果很可能只是安慰剂效应,针灸到底有没有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银针插入的位置并不在特定的穴位上,或者压根没有插入皮肤,但有时也有效果。而安慰剂之所以能缓解病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促使大脑分泌了内啡肽(endorphin),这是一种天然镇痛剂。

根据经典的针灸理论,一个人的健康通常取决于两种基本力量或规则的平衡—阴和阳。当然,气—一种在人体内流动的重要能量也很关键。在中医实践中,医生会在穴位上通过按压、加热、针灸等方式来操控气。根据经典中医教材的描述,大多数穴位都位于12条主经脉和两条附加经脉(任脉和督脉)上,而气就在经脉中流动。有趣的是,中医学禁止解剖人体,在现代生物学中,似乎也没有与经脉准确对应的概念。《针灸大成》综合了过去的一些文献和口头流传的传统方法,按照杨继洲的说法,“气流动的速度越快,见效就越快。如果气不流动了,那么也就无药可救了。”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并创建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