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 洋地黄
威廉·威瑟林(William Withering,1741—1799)
紫花洋地黄。
迪奥斯科里季斯的《药物论》(70年)、 脉搏表(1707年)、 阿司匹林(1899年)、除颤器(1899年)、吐真药(1922年)、B-T分流术(1944年)、人工心脏瓣膜(1952年)、人工心脏起搏器(1958年)
医生、历史学家拉尔夫·梅杰(Ralph Major)在20世纪30年代写道:“洋地黄(也称毛地黄)绝对是人类发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有价值的药物,也是整个药典中最有价值的药物之一。”紫花洋地黄(Digitalis purpurea,英文名purple foxglove)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开花植物。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知道,洋地黄可以在身体中发挥多种功效。英国植物学家、医生威廉·威瑟林在治疗因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导致的全身性水肿时,对洋地黄的使用做了一些细致的实验,并因此广为人知。CHF的发生,是因为心脏变得衰弱,无法为全身提供充足的血流量,而这通常是由心脏瓣膜功能失常引起的。
威瑟林最初是从一位老太太那里知道洋地黄的用法的(后来,洋地黄成了这种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名称),这位老太太是一位使用草药治病的民间医生。她的配方里有20种不同的成分,似乎对水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威瑟林发现,洋地黄是其中的重要成分。1785年,他发表了《洋地黄组分研究及其医学应用》(An Account of the Foxglove and Some of Its Medical Uses),讨论了他在病人中开展的试验及洋地黄的疗效,他还特别指出,高剂量的洋地黄是有毒的。在洋地黄中,有毒成分是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和地高辛(digoxin)。不过,在剂量合适时,这两种成分能提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度,可以作为治疗心律不齐的药物控制心跳速率。流经肾脏的血流量也会得到改善,从而让积液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作家H.潘达(H. Panda)写道:“威瑟林所做的严谨的对照试验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种重要的心脏病药物(可以减缓心率,增强心跳力度,改善血液循环,促使人体排出多余体液),而且还是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天然药物的学科)上的一个典范,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通过威瑟林的努力,生药学再次表现出了勃勃生机,正如迪奥斯科里季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赋予它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