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开天地 希腊先哲设杏坛铸传统 逻辑学派定基线
图4.1 古希腊文明发源地——米利都
始建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致是古代中国商朝时期)的古希腊城邦米利都1,位于流入爱琴海/地中海的米安德尔河口,罗马帝国时期纳入意大利版图,所以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火种首先点燃于意大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到了公元前8世纪左右2,这座规模与中国宁波一样大小的滨海城镇已经成为古希腊的工商业和文化中心。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在米安德尔河港口,满载着橄榄、蜂蜜和葡萄酒的快船不断横跨爱琴海前往雅典卫城(Akropoli),前往奥林匹亚山,供祭司们拜神,供贵族们狂欢。如同盛唐时代一样,惬意、富庶,又不失惊心动魄的生活1也在极大地促进米利都的文化发展。这时,米利都的三位市民,也是古希腊文明史上著名的“三剑客”(米利都学派,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闪亮登场了。他们分别是教授师父泰勒斯(Thales)、博士徒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硕士徒孙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当然,还有后来游学此地之后又自创一派的留学生,伟大的毕达哥拉斯。对于古希腊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而言,米利都学派的诞生,就好比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对东方文明的影响一样大。
图4.2 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
米利都三师徒好奇于变幻无穷的星空,思考着宇宙起源和世间万物的根本。泰勒斯甚至预测了一次日全食!作为一个对比,中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例如当代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凭借古代天文学关于哈雷彗星2的记载而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的。宋朝关于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超新星爆发的记载,也为世界古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但是令人颇为遗憾和深思的是,我们国家古代天文学主要是“记载、记录”,而泰勒斯师徒却对天文现象进行了建模和预测。这些模型尽管不一定准确1,但从思想方法上来讲,却开启了逻辑推演的先河。
米利都学派的传奇是如此精彩,本回难以窥其全貌,我们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总结一下。首先,米利都学派与他们伟大的希腊先贤、游吟诗人荷马挥手告别,“将古希腊神话与科学区分开来,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哲学归哲学”2。米利都学派这种将神话与科学(那时候叫哲学)分开的重要意义在于,宇宙万物当中,凡事不归于神,而是有自己的终极真理。而人类的工作就是去寻找、检验这些大自然的真理。这种光辉的思想在两千年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浴火重生。
其次,米利都学派开启了逻辑哲学的时代。例如泰勒斯的“水论”,即万物生于水。水就是万物之根本,并以此来进行逻辑推理,说明世间万物是如何从“水元素”开始的3,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混沌理论、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论”4等。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发轫之初,人们对世间万物终极真理的追求是何其相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名称:科学的假设。这种科学的方法论也将惠及今后人类的隐私保护,无论是本书后面要介绍的所谓“公平信息实践原则”,还是隐身保护的核心技术,读者处处可以看到古希腊这种“科学假设”和“公理化”的思想火花在闪耀。
最后一点,罗素指出:“米利都学派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它所尝试的东西……泰勒斯师徒三人的思考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假说,而且很少表现出来夹杂有任何不恰当的神人同体的愿望和道德的观念。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很好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努力也鼓舞了后来的研究者。”1本书后面将一次又一次地提到这一伟大的贡献。
而在众多受到米利都学派鼓舞的后来者中,有一位就是上一回的主人公毕达哥拉斯。
现在的史料无法向我们展示毕达哥拉斯去米利都学习了些什么具体的内容2,但有一点大致没有错,那就是他大量吸收了米利都学派的哲学观点,包括米利都学派从埃及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几何学,这后来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内容之一,并最后在欧几里得那里得以集其大成3。另一方面,也许他认为自己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嫡系子孙,所以对古希腊的古老宗教——俄耳甫斯(Orpheus)教也非常推崇并将其引入了希腊哲学4。
俄耳甫斯教中有一个术语:theory,专门指举行神秘“圣礼”时营造出来的所谓“激情状态”,是教徒们所追求的与神合而为一的那种沉醉境界1。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Francis Macdonald Cornford)对俄耳甫斯教的theory的评价是“热情而动人的沉思”2。换句我们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话来讲,那就是“悟道”!是悟道后的豁然开朗!怎么样?对这个境界是不是有点熟悉?theory是不是与我们东方的隐士哲学心灵相通?
图4.3 俄耳甫斯教“沉思”场景
而对毕达哥拉斯而言,这种宗教性的、顶级的“激情而动人的沉思”则是理性的,其结果是得出数学的知识(不知道这是不是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在数学上的一个分水岭)。所以,通过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传播,我们现在才有了“定理”(theory)的近现代含义3。这种体验,对于数学爱好者来说是妙不可言的,而对于被应试教育压垮了的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则是茫然,甚至是痛苦的。
行文至此,我们现在可以对古希腊文明,特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隐私及隐私保护的渊源做一个小结了。
毕达哥拉斯从俄耳甫斯教那里借鉴了theory的仪式,但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这种理性思考的境界与东方哲学的悟道类似。而且在西方文明当中,它最终演变成了对自然界本身进行探索的工具。这种方法论式的伟大贡献,为今天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毕达哥拉斯创立的数学,对本书的主题“隐私保护”,特别是现代隐私保护技术(抱歉,对隐私信息的攻击技术也源于此)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如同古代东方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那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毕达哥拉斯及其弟子们认为“万物皆下品,唯有数学高”,数是宇宙间一切之一切的终极真理。而他们所开创的数学理论,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数论”的这门学问,是现代加密技术的基础。而没有密码技术,所有隐私保护技术“都是在耍流氓”。读者在本书下篇将会看到密码技术在隐私保护领域当中关键的应用。
即将结束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巡礼之前,让我们站在更长的时间长河来跳跃式地审视一下与隐私相关的历史镜头吧。
如果说仓颉早在公元前就创造出了“隐”“私”二字,那么英文“隐私”的对应词“privacy”(源自“private”)出现的时间则要晚得多,大致在公元1400—1450年间。这个时候正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末期,是“黎明前的黑暗”。刻板、僵化的基督教宗教氛围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规约了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人窒息。即使有些什么个人的隐私,基督教也鼓励信徒们去向神父告解,求得主的宽恕,如同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主人公秦奋那样。
而1405年的中国,郑和首次下西洋。1433年,当时堪称世界第一的明帝国庞大的舰队最后一次归航封港,我们这个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从此进入闭关锁国的时期。然而欧洲的中世纪黑暗即将结束,曙光即将降临:1451年,一名叫哥伦布的意大利人(古希腊人的后裔吧?)呱呱坠地,世界即将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而一年之后,达·芬奇也来到人间,欧洲文艺复兴的号角即将吹响。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隐私保护的正式诞生地:北美。1450年的北美大陆,近3000万印第安人分布在近2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相当于把重庆市的人口分布在整个苏联(不是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上。彼时彼刻,淳朴的印第安人正在安享着他们“民族的晚年”1。男人们穿着兽皮遮挡着身体挥舞着弓箭,呜呀呀地呼喊着追逐着成群的北美野牛。女人们则像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露西一样,穿针引线、生火做饭、哺育后代,过着简单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个人隐私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他们丝毫没想到再过40年哥伦布会“拜访”这块人间净土,并将彻底改变这个印第安民族的命运,把富饶美丽的北美大陆的隐私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图4.4刻画的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亨利·哈德森(Henry Hudson)驾驶三桅帆船进入北美大陆一条内河探险的场景。岸上的印第安酋长正一脸茫然地望着这个庞然大物。后来这条河被命名为“哈德森河”,她围绕着纽约市蜿蜒而过。而我们隐私保护的第一个主人公就与这座城市密切相关。
图4.4 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森进入北美大陆
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将时光的车轮向后拨500年吧。来看看19世纪末的北美是如何产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隐私权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