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仰赖工业革命的大众艺术——电影和电视
对光影变化的捕捉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使得电影和电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影视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一、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电影诞生之前,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艺术形式,从来都没有哪一类像电影一样,对技术有着如此强烈的依赖性和吸附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持续发展,就不会有电影艺术的萌芽,更不会有持续不断地茁壮成长、羽翼丰满的机遇——没有摄影机的发明,就不会有电影;影片倒放的偶然发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观察与体认;声音与色彩在银幕上的出现,使电影在对物质世界的艺术还原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长镜头与变焦镜头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视阈;高速摄影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速度”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新认识和感悟;没有现代科技模拟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侏罗纪公园》等现代科幻影片对远古世界的逼真再现,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升级,使得电影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在制作还是观赏方面,都给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总之,从静态的幻灯到动态的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窄幅到宽幅,摄影机从静止到运动,从焦点的定位到不断的变幻,从写实到虚拟……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以其特殊的声画方式,记录着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成就。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为电视艺术的诞生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电影和电视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其技术上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其主导倾向是不断增进影视特别是电影摹写自然的能力,使摄录的景象与真实或幻想世界里的事物相“逼真”,以尽可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为理想;影视艺术在使用影像、音效、光照等可以日趋“逼真”展现万物的摄制器材的同时,更需努力超越自然“写真”的创作状态,让影视手段能够自由地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念和认知感受,呈现他们认识的或者想象的事物与时空的情景和境界,以揭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真实规律”为追求。由此可以说:电影和电视发展的历程是艺术与技术不断完美融合的过程,影视艺术是与现代化的工业、科技、商业和最前沿的人类思维、文化成果密不可分的,是与时俱进的,也正是在这种努力超越机械化、自然化“逼真”的过程中,影视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能才有了存在价值,才能够大有作为。
二、生活化、世俗性的大众文化
艺术本来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技艺,这从“艺术”的定义就可以略知一二。在中国文化中,“艺术”的“艺”,本有种植的技艺之含义;在西方,艺术的单词art最初指与园艺、农业等有关的技术,其本义也是指人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而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一词逐渐在社会话语体系中被精细化、纤巧化、贵族化,从人们生活必需的劳作技术上升到精神素养的“上层建筑”境界。
一提起“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好,是高雅,是时尚。《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为:“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展出、活动的场地由大众活动场所转向了特定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高雅之处,逐渐拉开了与大众的距离。
在电影诞生之前,大部分艺术形式都和高雅及神圣如影随形。而影视艺术将普通百姓的生活,变为重要的表现内容,放映电影的空间由特定的高雅之地变为了日常生活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对既往艺术形式所特有的高雅及神圣的消解。从这一点出发,电影的诞生标志着对“艺术”的重新界定。从内容题材上看,电影可以将人们身处其中的客观世界真实再现,并表达人类的多种愿望和现实里难以实现的想象境界;从观赏方式上看,电影于诞生之初,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都在诸如咖啡馆、公园之类的公共场所进行放映,贴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些表明,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在表现形态上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其富有亲和力的大众性与生活化的世俗性,也许影视艺术被称为“大众文化”,正是由此而来。影视艺术是面向世界的任何一个方向、任何一个层面和任何一种族群、任何一种文明的全方位的艺术传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