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道德经》的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说它无法表述呢?因为道在变。你问我的时候,我回答的时候,可能时间就变了。比如,我住在航天桥,电视台在东三环,你问我走哪条路线,高峰时候还是中午车少的时候,这都有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不同。
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如果大家要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第一,没有这种方法;第二,就算提出这种方法,如果用的人不对,会出问题。《黄帝内经》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到春天的时候,你要“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这只是笼统地说春天里应该怎么样。
有的人说:“我家里有一个患者,你出个方子。”没有望闻问切,我怎么做诊断?没有诊断,我怎么能给你方子?在没有诊断的基础上,我给你方子是不是害人?
人们都希望短平快,而我希望大家有一些哲学素养,考虑到变量、变化,不要再提这种让人为难的问题。
我们所谓的经络和穴位,大家记住,它们都是活的,都是在动的。当你的身体出现病痛时,位置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学时学过《吕氏春秋》,其中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刻舟求剑”。最后落实到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如果我们只是刻舟求剑,在那儿做记号:足三里穴能治胃病,内关穴能调节心脏……你想过没有,气是不是在那里。如果气不在那儿,你把那儿按烂了都没用。你得让大夫找到那个气,然后或针或灸或按或推或拿,这样才能有效果。
我一直倡导一种观念,叫“恢复知觉”。动物没有上过学,没有念过书,照样活得很自然、很健康,它靠的是先天本能的觉。人比动物高明的一点是,我们有知,可以去学,不用再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直接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
读《黄帝内经》,如果读不懂古文,我建议大家先从白话文读起,但要慢慢地认字、识字,理解古文的意思。很有意思的是,白话文文字数量大,让你接收的信息多,思考的少;文言文字少,信息量好像小,但让你头脑里联想的东西很丰富。其实,读古书是培养你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绝好的方法。
另外,《黄帝内经》的某些章节,到现在我也读不懂,但这不妨碍我每次都在重复看它,而且随着自己的经历、阅历变得丰富,理解力一步一步提高,每次看必有新意。所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样我们就能跟古人的交流更深更近。大家想一想,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是为什么?当你的思想跟它共振、共鸣的时候,不用标点符号你就懂了。当你还没有达到那种状态的时候,就只能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