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网络安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及演进

通信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交流方式,其核心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完成信息的交换。事实上,人类在很早以前已经开始基于无线通信手段进行通信,例如烽火台就是利用火光和烟雾来传递信息。另外,人们通过“击鼓传信”的接力方式,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消息传递到较远的地方。无线电发明之后,人们将无线电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这一创举给人类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897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实现了横跨布里斯托尔海湾的无线电通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初期采用较低工作频率,重点用于专用系统,即短波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如工作于2MHz频段的车载无线电系统。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公用汽车电话业务,又经历了人工接续公众移动通信、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支持无线频道的自动选择和控制)两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的过渡。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移动通信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随时随地的通信。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同年,世界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并引入小区制。小区制指的是每个小区建设一个无线基站,不同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由若干相邻的小区组成网络,形成类似于六边形的蜂窝状网络,如图1-1所示。人们基于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从而大大提升了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与频率资源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始建设基于FDMA(频分多址)技术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例如德国的C系统、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北欧移动电话)等。至此,现代移动通信的序幕正式拉开。

图1-1 蜂窝状网络示意图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主要基于模拟信号为移动用户提供语音业务。1G最终未能实现大规模普及,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存在多种制式、未能采用统一标准、不能实现自动漫游、终端设备昂贵,并由于基于模拟技术,业务种类有限而且保密性差、容量有限等,不能满足移动用户迅速增长的需求。1987年,我国开通了第一代蜂窝状移动网络,并采用了TACS制式。当时的技术和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我国1G网络于2001年关闭。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采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除提供高质量语音业务外,还能支持短消息业务以及100kbit/s量级的低速数据业务。同时,2G频谱利用率高,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以及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推出了基于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体制。该技术体制基于欧洲共同体制定了统一标准,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实现了国际漫游。北美推出了码分多址(CDMA)制式,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并在北美、亚洲等地得到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开通了2G网络,采用GSM技术体制。2001年,中国联通开通CDMA网络。2G时代,我国移动通信设备主要靠进口,国产设备产业开始起步,逐渐形成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格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采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除了提供语音、短消息通信服务,还支持高速移动宽带多媒体等数据业务,如可变速率数据、移动视频、高清晰图像、流媒体业务等。3G移动通信系统可提供无线接入Internet业务,同时提供比2G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通信质量,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漫游。

1996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将3G命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2000)。2000年5月,ITU正式批准通过了包含WCDMA(宽带码分多址)、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CDMA2000在内的3G国际标准。WCDMA基于GSM演进而来,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CDMA2000由窄带CDMA技术发展而来,在日本、韩国、中国和北美得到了应用。TD-SCDMA由中国提出,采用时分双工模式,由中国移动建设和运营,实现了规模性商用。

与1G、2G相比,3G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确保设计的高度一致性;与固定网络中的各种业务相互兼容;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具有全球漫游能力;支持全球范围内使用的终端等。3G移动通信系统同时要求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在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在室内环境中支持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2009年1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标志着中国进入3G时代。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支持语音业务、宽带数据业务,相比3G,可提供更高的业务性能指标,如峰值传输速率1Gbit/s、空口时延20ms等。4G采用了LTE(长期演进)/LTE-Advanced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基于OFDM(正交频分多址)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移动通信空中接口采用优化的分组数据传输。4G采用“扁平网络架构”设计理念,引入了“快速自适应分组调度”和“灵活可变的系统带宽”等新技术,实现了无线资源高效利用,具有远远优于3G的系统和业务性能。4G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速率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等的新需求,增强3G技术的竞争力,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于2004年底启动了3G技术LTE技术标准的研制。2006年,TD-SCDMA标准与LTE国际主流标准融合并形成了TD-LTE标准,后来,包含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方式的LTE/LTE-Advanced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4G国际标准。

工信部牵头成立了TD-LTE工作组,组织产、学、研、用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概念验证、研发技术实验以及规模实验,推动TD-LTE的研发和产业化。2013年12月,我国发放4G牌照,标志着中国进入4G时代。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除支持4G的通信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外,还可以支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超高清视频等,发挥其网络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的优势,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另外,从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接入5G网络,实现万物互联,从而满足各种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场景的多样化和极致业务需求。

5G在无线和网络方面都引入了新的技术。其中,在无线技术方面,为了支持三大应用场景,5G采用了灵活的系统设计、新波形等技术方案;为了支持高速率传输和更优覆盖,5G采用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Polar新型信道编码方案、性能更强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等;为了体现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5G采用短帧、快速反馈、多层/多点数据重传等技术。在网络技术方面,5G采用全新服务化网络架构,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快速开发定制化的网络业务,实现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

2018年底,美国和韩国运营商宣布了5G商用计划,在部分城市和地区部署5G网络,其中美国主要采用高频技术,提供5G固定无线接入服务,替代光纤入户;其他主要国家也陆续发布5G商用计划。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统计,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运营商宣布了5G商用计划,2019年有10多个国家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并为第一批5G智能手机提供移动服务;2020年底前有50多个国家推出5G商用业务,5G终端更加多样,5G业务更加丰富多彩。2019年6月,我国发放5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