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产权界定

真正的产权问题随着观念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法律的变化,要不断地界定再界定。清楚界定财产的权利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因为市场交易就是让资源不断得到更好的利用。对于中国来说,要真正保护现有的财产权利,还得进一步改革产权。

资源、资源配置、经济物品、财产这些词,各有含义。财产,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已经包含归属,属于谁。它是一个权利的概念,权利实际上是对一组行为的社会规范,所规范的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任何社会都有这种规范。财产归属就是一种权利,这个权利的特点是附着在有形物品上的一种行为。每个社会其实有各式各样允许人自由活动的根据。

财产是所有根据中的一种,它是基于物的,基于物就把其他根据放到一边去了。你有财产,你就有这个行动的权利,跟你体量多重、体质多强没有关系。所以,它实际界定了一种自由活动的方向。它是一个社会规范,必须加以限制。这是“rights”的概念,这个“rights”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决定了谁能做、谁不能做。

英美法系说“property rights”,其实“property”里面已经包括了归属这个含义。“property”和一般的经济资源或经济物品不同,只要讲财产,就已经有归属的含义了。大陆法系为了把这个事情讲得更透彻、更清楚,把它称为物权。物权(sachenrecht)的定义是:权利人支配一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它是绝对权(absolute right)。也就是说,除了权利人以外,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义务人。如果说这瓶水是我的,围绕这瓶水的自由,只有我享有,其他人都是义务人,你要尊重我的自由。《罗马法》和法兰西《民法》关于所有权的定义是:以法律所允许的最独断的方式处理事物的权利。

引用美国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Armen Albert Alchian,1914—2013)给出的定义:财产权利就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这个定义是说,要有一套社会的东西强制执行,包括政府的力量、日常社会行动、通行的伦理和道德规范。“rights”的词根就是“right”,它就必须正确,而且不是一两个人认为正确。所以任何社会真要建立权利,它确实和这个社会的观念有关系,如果多数人认为这件事情不对,就算法律写上了,执行的成本也会非常高。

今天的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计划体制转型,有转型时期的紊乱,行为的自由度边界在变化。变化不仅仅是看正规法律变了没有,首先是多数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在中国,为什么改革很困难,因为很多人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就是白纸黑字写进了法律,或许在南方行得通,在北方就不一定行得通;或者今年行不通,过几年可能就通了。

经济要发展,必须进行资源配置。为什么要强调归属?产权经济学的解释是,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这是稀缺的由来。当一个东西稀缺的时候,它对应人的欲望来说是永远不够的;只要是永远不够,就一定会争,所以竞争无处不在。要争资源,就要用各种办法来决定输赢。人类斗来斗去,发现确定以物为基点的行为自由有一个好处,就是它鼓励生产。如果没有排他性的权利边界,人们会倾向于凭武力或身份地位等来占用、使用资源。一旦确立有效产权边界,则鼓励人们生产与交换。

野生动物已经要靠人类保护了,那么厉害的猛兽,因为它无主,谁都可以下手,你不下手,别人下手。但是,家禽为什么数量越来越多?因为家禽是有主的,这个有主不光是有屋子罩着它,还有一套法律、规范、社会伦理保护它,不能随便碰。不能随便碰,又想得到它,怎么办呢?那你生产商品来换吧,所以生产性的活动,是被财产权逼出来的。现在,野生老虎越来越少了,饲养的老虎却越来越多,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它有经济价值,同样的人,就不研究怎么把它放倒,而是研究怎么让它长大,怎么肉多一点,怎么好看一点,增加对人类的供应。这些东西都是财产权,它是社会划定竞争类型的基本手段。稀缺资源总是要争的,拿什么准则来争,这对一个社会是贫穷还是富有至关重要。

财产权里面有很多权能,包括利用、使用、收益、转让(处分),最重要的是转让权。我们都知道,有恒产者有恒心。但是,有恒产的人不一定是利用资产最优的人,这是永远的矛盾。这块地是我的,但我不一定能把地种得最好。所以,我会把种地的权利跟别人去交换。这个转让权是整个产权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因为它会让资源不断转到利用效率高的人手里。这块地我自己种,产出800斤粮食,我转给你种,产出1000斤,增量200斤,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只要资源是便于转让的,这个资源就会在社会中不断得到较高的利用,然后形成整个分工,这是《国富论》的基础。分工就是靠转让起来的,如果没有转让,大家什么都得干。

产权有一个强度问题。虽然它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与人的关系,但它像物理的东西一样有强度。这个强度用什么来衡量呢?你写一个产权,它能不能执行、执行的成本多高,是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把权利转向以经验为基础,哪种权利行得通,其实是由执行成本来决定的,有很多权利你写上去,但执行不了,没有用。我们来看一些例证。1993年,有人兜售月亮上的土地,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卖,但无法执行,所以那个市场不会起来。哄抢,无论东方西方都有。美国那么有秩序的法治国家,佛罗里达州大洪水来的时候,照样哄抢。人类社会在某一个时点上会发疯,在发疯的情况下,法律产权边界没有了,大量的交易会出现违约和欺诈。这个东西是我的,钱是你的,你看着都很清楚,但一进入交易过程,很多边界就不清楚了,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监管和秩序存在很大问题,其本质就是能否有效建立产权的问题。

私人财产、公有财产,今天所有的改革都与它有关。英语的“private”,一定是“individual”,个人的。在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非官方的就是私人的。我们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营企业都叫作私营、民企,其实,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多种所有权之间的合约关系。《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本书很值得读,它就把这个东西区分开来了。最早以个人为基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是西欧,后来去了美国。东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边界不是以个人为基本原则,而是以家庭、血缘、地方等为基本原则。所以,到底什么叫私产,东西方有着一些微妙的差异。

公产(common rights),根据定义,对任何个人不具有排他性,谁都可以利用它,谁都可以受益,这种财产叫公有财产。当然,公有财产这个概念还要加上一个维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要把这个概念细化一下,因为所有资源在被消费时都会有一些特性。有一些资源你用,不影响别人用,这不是公有,是公用。

public goods,有些人翻译为公共财产,这样就不是很清楚,它是公共所有呢,还是你用不影响别人用呢?

所以,依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建立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有一些资源你用,就影响别人用,比如这瓶水,我喝了,别人就不能喝;还有些资源则是你用并不影响别人用,这首音乐你听,我也可以听。一条公路在没有挤满之前,你开进去,我也可以开进去,互相不影响;过了临界点,就开始排他了。一个维度是使用上排他不排他,另一个维度是法律上排他不排他,两个维度合在一起,所以有四个象限。

第一个象限,最私有化的东西,法律上排他,技术上也排他。

第二个象限,法律上排他,技术上不排他。有好多东西虽然可以让很多人分享,但法律明确是排他的。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中国,很多私人财产是可以公用的,很多私人财产可以让别人来共享。这就是法律上排他,技术上不排他。比如我的自行车,我现在不用,技术上不排他,但问题在于,你要知道我什么时候不用、谁这个时候用,很多新的生意和这个有关。

图1 资源与产权:概念矩阵

第三个象限是,法律上不排他,技术上排他,“公地悲剧”就经常发生在这个象限。因为法律上谁都可以进来,但是资源有限,比如羊放多了,植被就破坏了;鱼捕多了,鱼群不能再生产了;汽车尾气排放多了,导致空气污染,大家都没法活了。法律不排他,谁都可以进去,但某些资源在利用强度上有一个上限。

第四个象限是最理想的,就是技术上不排他,法律上也不排他,是真正公有制的那种东西。通常,信息是可以无限分享的。为什么信息技术发展起来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很多东西是可以共享的,一条信息你知道了,永远不会影响我知道。技术革命让很多东西可以分享,其中就包括知识、信息和技术。

要当心的是第三象限,因为第三象限是法律上不排他,但这个资源的性质排他,或者过了临界点就变成排他的。一开始,废气排放大家都不觉得是问题,这么大的天空排放出去很快就稀释了,但是废气排放到一定程度,环境容量就没有了。马路上堵车也是这么形成的,加一辆车进来没有问题,再来一辆车也没有问题,但最后总有道路车辆饱和的时候,所有车都走不动了。所以,要特别注意这类资源的制度安排。

在真实世界里,彻底的私人财产,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自由地支配,想干什么干什么,那是在孤岛上的私人财产。任何由多人组成的社会,尤其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私人财产都有一个边界。纯粹的公有财产,也是极为罕见的。太空资源不排他,是因为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谁也去不了,等飞船多了以后,一定会打起来的,一定要建立国际规则。现在不建立规则,是因为法律上不需要限制,实际上没有几个人可以去。有个美国公司,它想搞太空开发,要筹资,卖10万美元一张票送人到100公里高的地方,还没有出地球的圈,逛一圈再回来,这已经贵到多数人不会去了,所以它不会拥堵。等到去的人多了,纯粹的公产一定会增加限制,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增加排他性。

所以,在真实世界里,私有财产只要存在于社会中,总要受限制。私有财产都有一个边界,法律上所有权属于你,但你利用这个所有权的程度,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限制。国有制很少有完全的不排他。首先,它有一个国界,你从一国到另一国得有签证。传统的农民私产,一是土地,二是房屋。农村两栋房子可以盖得多近,是有规矩的,这栋房子屋顶上淌下来的水,不能洒到对面邻居的墙上,因为是泥墙,要有一定的距离,小于这个距离就不行,有民规,有习俗。

美国的地,原来是英国女王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就是联邦的地,联邦的地怎么执行?公有制怎么执行?没有办法执行。欧洲几千万移民来,也没有带地来,占了地就种。联邦原来的态度是把他们轰走,后来发现成本太高,你得驻扎军队,军队一撤,移民就来非法占地。最后,议员们通过一个法案,只要移民好好耕种这块地,好好在这里生活,一定期限以后,移民就可以以1.25美元买一英亩土地,政府给移民发产权证。美国的土地私有制就这么建起来的,是成本决定的。当然,它在建的时候,还没有彻底私有化,美国到今天还有1/3的土地属于国有,上面有国家公园、机场、港口,如纽约世贸大厦下面的地是纽约港务局的。1861年,美国颁布了意义深远的《宅地法》,每个县都留了一块土地做教育用,你要办教育就把这块地出租,筹钱请老师。

真实世界里,土地不是全部私有或全部公有,是根据需要来的。故宫是公有的,对全国人民没有排他性,至少中国人都可以去。但是,长假期间,人太拥挤,物理上进不去了。公有财产完全不排他,做不到,总要有限制。

真正的产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随着观念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法律的变化,它要不断地界定,再界定。私产有负的外部性,比如广场舞里面,喇叭是私人的,广场是公共的,你声音太大别人睡不着,容易产生纠纷,这就需要规范管理。对不起,超过晚上10∶30,你们不能再大声唱了。有了规矩,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法律不排他,技术上排他,太多人拥挤,公园就糟蹋了。对公产要做限制,某种程度上要建立排他性;对私产也要做限制,就是对绝对的自由要减少。无论是对私产还是公产的种种限制,都要不断调整,因为加过头后也会发生问题,如果这个法律本身又很僵化,就会妨碍自由利用财产带来的好处。技术变化以后,这些限制也可以随之改变。其实,有些资源是要公有的,但是要不要全盘公有?正确的答案是取决于成本,取决于执行的效果。公有资源是全国人民的,怎么管理?然而,公有资源遇到了问题,马上就说私有化,这是不对的。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多种所有制。

国有企业也是全民财产,挺好的,全国一盘棋。搞经济建设,整体上不要小九九了,到今天这句话也没有错,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效果是存在的。问题是,命令下得了那么细吗?计委发命令需要多少信息啊?战争年代简单,战时经济就是那几样东西,没有问题。苏联模式也经受过考验,和平时期需求的品种那么多,怎么组织产供销啊?工厂盖个厕所要打报告,设备要不要购置、报废也要打报告,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怎么处理得过来?最后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包产到户、引进外资、民营企业合法、国企改制、土地流转,所有这些活动,就是财产权利的重新界定,就是个人、集体、国家行为的边界重划。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私人老板再有本事,他的财产也是国家的,是国有体制的组成部分,怎么配置这个资源,他就没有发言权了,要服从计划。

后来发现,这样的资源配置非常浪费。为什么?每一代中国企业家都是先判断市场要什么,然后把产品生产出来,通过迎合市场需求赚钱。这种做法,后来被取消了。我们这么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果把这种做法取消,其结果是:原来东京比不过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比不过上海,但后来它们都超过了上海。问题在哪里?就是边界划错了,有些边界划得太大,有些边界划得太小。产权界定很有意思,它可以一道一道地划,不合适再划一道。扩大自主权,到今天也没有定义过,到底扩大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权扩大。其实这个活动,可以通过科斯定理加以阐释:清楚界定财产的权利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因为市场交易就是让资源不断得到更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