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战争
鉴于这两大变革都是在16世纪发生的,人们很容易将15世纪匆匆略过。这是一个经济停滞、政治严重分裂、宗教发展亦驻足不前的年代。或者说,这一时期的经济和宗教发展,至少较后来的都铎时期大为逊色。实际上,15世纪的重要性很大程度在于其失败。尤其是亨利五世(Henry V,1413—1422年在位)的失败。他是个好战的王子,当上国王后也本性不改。他试图重申自己的曾祖父爱德华三世对法国王位的主张。亨利并未意识到,他应该把英吉利海峡作为自己权力的边界。虽然他崇拜圣乔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五世》(Henry V,1599)也是作为英国人登场,但他本人的夙愿其实是追随自威廉一世以来的所有前任,建立一个跨越英吉利海峡的王国。诺曼底似乎比英伦三岛的外缘地区更接近他在英格兰南部的权力中心,也在行动和扩张前景方面更具吸引力。另外,他还背负着光荣的传统,需要进一步光耀自己的名望。
亨利的名望的确在1415年10月25日的阿金库尔(Agincourt)大捷后大大提升。在这场战役中,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长弓手让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法国军队伤亡惨重。此役后两年,亨利着手征服诺曼底。其首府鲁昂于1419年陷落。为平息贵族的不满,软弱无力的查理六世(Charles VI)只得将女儿凯瑟琳许配给亨利,并在1420年的《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中将亨利列为自己的继承人。
如果亨利五世可以活得更久,他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但要控制整个法国,显然是个艰巨的任务。最终,他在1422年撒手人寰,死因可能是痢疾,留下了一个不到一岁的继承人。在亨利六世(Henry VI,1422—1461年及1470—1471年在位)统治时期,英国人在法国的领地只剩下加来和英吉利海峡群岛。以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Charles VII)之名出征的圣女贞德(Joan of Arc)在15世纪20年代末召集法国人抵抗英国,尤其以奥尔良的抵抗行动最为活跃。英军在法国渐渐陷入泥潭,而英国在法国事业最重要的支持者,勃艮第公爵(Duke of Burgundy)约翰也在1435年抛弃了亨利六世。随后查理七世的军队乘胜追击,而英军在福尔米尼(Formigny,1450)以及卡斯蒂永(Castillon,1453)的两次失败则分别决定了诺曼底和加斯科尼(Gascony)的命运。法军的大炮在这两次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加来直到1558年玛丽女王统治时期才最终陷落,对法国王位的要求甚至一直持续到乔治三世(George III)在位时期,而诺曼人最后的遗产——英吉利海峡群岛则始终由英国人保有,法国人已经放弃了。随后爱德华四世、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又接连发兵法国,但他们最终都未能得偿所愿,这对英国国家和政府的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凸显英国后来在欧洲身份的孤立性。实际上,英国无法在法国长期维持自己的势力,反倒成了日后其海外野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