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日之计在于晨”不是在“炒冷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句俗语。关于这句话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元帝萧绎编撰的《纂要》中。梁元帝是位有才华爱读书的君主,虽然在政治上遭人诟病,是亡国之君,但他在学术上却颇有建树,著有《孝德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等,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位有名的才子皇帝早在1500多年前就提出“一日之计在于晨”,可见那时候,人们已开始重视早晨这段宝贵的时光。到了唐代,宋若梓、宋若昭姐妹(唐代著名才女)在所著的《女论语》中又重申:“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寅时,是3点到5点,自然是指清晨。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编入《增广贤文》,教儿童诵读。
古代没有电灯,天黑了能挑灯夜读的人绝对是家底较为殷实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励志故事出现。所以,在漫长的古代时期,在每个漫长的夜晚,大部分读书人都会遵循日落而息的习惯,这就使得早上天刚放亮的时光十分宝贵,当然争分夺秒把早晨的天光用于读书学习。
早起不但可以读书,更利于养身。曾国藩就是重视早晨、奉行早起的楷模,他曾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这是告诉人们吸收晨光,可以振奋精神。在他的教导影响下,曾家人人都“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就连他手下的幕僚、将领等也全都效法,没有一个人敢睡懒觉的。
现代社会,我们不仅有了电灯、电话,还有了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可以一天24小时工作学习,也可以一天24小时娱乐消磨时光。于是,我们有了各种各样深夜不睡觉的理由,现代化的自由与残酷,将一大批人变成“夜猫子”,似乎熬夜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
如果你要求一个年轻人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大概要被嘲笑:“开什么玩笑,我可不是老年人。”“‘一日之计在于晨’?那是老黄历,可别拿老祖宗的那点家训来要求我们新新人类!”
人免不了都会有烦恼,有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而负面情绪常常会让人在一念之间,导致事业的失败。川村先生说:“早起能够将负面思考的轨道修正到正面思考的轨道上。能够支配早晨的人,往往更能支配自己的人生。”他还说:“一个夜型人,并不适合在公司里担任管理高层。”原因是“夜猫子”大多有强烈的消极倾向,没办法正向思考。相比之下,晨型人早上精神很好,不管遇到什么事都相对积极一些,不会被负面情绪左右。
的确,早上是我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刻,因为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调整,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应该在最佳状态。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当你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昨日的烦恼已随风而去,你又能满血复活,满怀希望和信心地来面对新的一天。在每个早晨,我们都要给自己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起得早,事情自然办得细致周到些,对身体也有好处。而起晚了,时间不够用,事情也就会做得马马虎虎。早起,更能让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每天早上让头脑清醒十几分钟,就能让自己集中在努力的目标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目标迈进,而不是每天忙来忙去,却说不清自己在忙什么。早起,更能发挥一个人的长处。因为起得早,时间上优于他人,内心的那份从容会激发你的灵感,使你更胜任工作。早起,会将消极的阴霾一扫而空,让生活换了天地。
Z先生是一位职业作家,他几年前辞去工作,专门在家码文字。但是因为新作没那么受欢迎,他变得有些消极,常常一晚上一晚上地不睡觉打游戏、看视频来排解内心的忧虑。时间久了,生活规律被打乱,他整个人变得更消极了。每天快到中午时,他才从床上爬起来。草草吃完午饭,便坐到电脑前,但往往坐一下午,也构思不出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到了傍晚,妻子和孩子都回家了,他还在作品乱糟糟的思绪里一头雾水。深夜,家人都睡了,他内心却莫名地焦虑,无法安眠。
Z先生很想改变这种局面,却无法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有一天,他听到女儿跟外人说:“我爸爸啊,他就是个大懒蛋,每天都不起床。”孩子的无心之语让他倍感惭愧,倒不是怕丢人,而是不想在女儿心里变成一个懒人。从此以后,Z先生下决心改掉熬夜的毛病。既然工作上难以突破,想在生活上做改变还是相对容易的。他一开始强迫自己早上7点起床,坚持了一周,又将起床时间提前到6点。这样,他不但能正常作息,还能为家人准备早餐。妻子和孩子都惊喜于他的改变,家庭生活更和谐了。
当然,他自己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改变。每天的早起让他渐渐恢复了自信,写作上也有了新的思路。他起得一天比一天早,渐渐可以四、五点就起床。他发现,早上是写作的好时光。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书房,他已经写完当天的重要章节。这种进步让他很有成就感,而这种感觉更令他身心愉悦,失眠症也不治而愈了。
早起的实例证明,无论是谁,当与早晨的阳光自然接触,都会不由自主地敞开心房,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每天珍惜早晨的时光,不断奋进,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如果能够支配早晨,你就能支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