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犄角旮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前山

先来了解一下如今作为北京地标建筑之一的佛香阁的建造过程。

佛香阁,大家都知道,可其中的曲折建造过程就鲜为人知了。

乾隆皇帝本来是想照搬人家杭州的六和塔,在万寿山上建个九层塔来着,结果盖到第八层时塌了。乾隆挺迷信,认为这是上天对他食言的惩罚,于是九层塔作罢。不过基础已经打好了,经过亲自踏勘之后,乾隆拍板,在九层塔的基础上建了个敦实的楼阁,类似黄鹤楼的形制和体量,即后来的佛香阁。事实证明,这个楼阁无论与前面的主体建筑,还是与万寿山乃至更远的玉泉山、西山,搭配得都是极好的。

佛香阁的外形是仿武汉黄鹤楼而建的。它是清漪园中的主体建筑物。建筑矗立在万寿山前山正中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势相当宏伟。

978-7-111-66535-9-Chapter03-3.jpg

万寿山佛香阁

佛香阁为八面四重檐的三层楼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屋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佛香阁正面挂三块金字牌匾,每层一块,自上而下为:“式扬风教”“气象昭回”“云外天香”。

咸丰十年(1860年),佛香阁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时(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在原址依样重建。

有一个地方估计连颐和园老游客都不大知道,那就是在万寿山南坡偏西的一个小园子,名叫“邵窝”。后人尊称其为“邵窝殿”。

978-7-111-66535-9-Chapter03-4.jpg

佛香阁建筑形态

978-7-111-66535-9-Chapter03-5.jpg

邵窝殿位置图

在这个怪怪的名字里,“邵”字是指北宋大学者邵雍。早年他曾在河南辉县的山里隐居,并把自己的宅子叫“安乐窝”。那个“窝”背后是山峦,门前俯清泉,据说真的不错。可惜这会儿已经不见踪影了。

978-7-111-66535-9-Chapter03-6.jpg

邵窝殿

颐和园的“邵窝”有前水后山之美,它是一个两进的院子,中间的平台上建有一个三开间正房。园内地形高低错落,除了正院外,东引垂花门,至另一跨院,还有一小屋及一小段爬山廊子。登高远望,可见昆明湖。真个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好去处。唉,可惜进不去呀,干着急。

978-7-111-66535-9-Chapter03-7.jpg

这是扒在墙头上往里照的。可以看见顺着山势起伏的游廊。右边隐约像个牌坊

因为没法看到这个小院子的全貌,我们且借用这张古代的三维设计图来看看吧。这张图把地形与园子的关系画得很清楚。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国画形式的设计图呢。其表现手法很灵活,是平面图加立面图。不像我们画的图,平面是平面,立面是立面。这种图一目了然,外行一看也能明了。

978-7-111-66535-9-Chapter03-8.jpg

邵窝殿三维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