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漪园
乾隆是出了名的喜爱山水,直接的原因自然是遗传自把着手教他的爷爷康熙啦。当然,也是清朝到了他手里,汉人宾服了,三藩铲平了,台湾收复了,外敌也老实了,经济状况大有好转,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乾隆闲着没事,除了管管国事,就是写诗作画,到处游玩。
登基伊始,他就开始扩建圆明园,开辟了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等四座附属园子。又把香山上比较简单的行宫扩建为静宜园,玉泉山的行宫扩建为静明园。
乾隆九年(1744年),折腾一够的乾隆决定喘口气。他钻在书房里冥思苦想,给圆明园的景点起名字。在编就了“圆明园四十景”后,他写了篇文章《圆明园后记》(之所以有个“后”字,皆因他爹已经写过一篇《圆明园记》了)。在这篇辞藻华丽的文章里,他除了赞美圆明园规模宏敞,丘壑幽深,草木清佳,楼殿巍峨,已达到皇家园林之登峰造极的程度之外,一高兴,还画蛇添足地加了句话,说是从此不再修建新的御苑了。还告诫子孙,要满足已有的园林,不要再耗费财力物力去修建新园子了。
在众人一片喝彩声中,乾隆确实是老实了几年。可就在1750年,全国正闹灾呢,水灾、旱灾外加雹子,西藏叛乱,使得乾隆整天忙于对付报告坏消息的折子。但是,39岁的乾隆确实精力过人。当年3月13号,他不知哪根筋一动,竟然颁布了一条跟救灾完全无关的上谕: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昆明湖”。大臣们在诧异之余,都私下议论着:“瞧着吧,皇上又要动手修新园子啦!”
当然了,这话只能悄悄地说,谁也不敢公开指责皇上出尔反尔。具体干活的人当然就更不反对了:真要是不建新的园子,他们吃什么呀!于是瓮山那边半公开地开工了。这一干就是14年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离着美国开始独立战争还有11年,清漪园完工了。乾隆倒还没忘以前自己说过的“不再建新园子”的话。为给自己找台阶下,写了一篇《万寿山清漪园记》。文章的大意是:不是我要食言,实在是这里的山水太美了,不建点儿什么,对不起老天爷(“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又说其实这也是为治水;更进一步解释清漪园的建筑都很朴素,花钱不多,而且所用费用都是自己掏的腰包,没敢动用国库。
要说乾隆这人还是不错的。皇帝想干的事还需要解释吗?可他对于修清漪园却心怀愧意,可见他是个好皇帝。而说到修水利,还真不全是托词。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之后,经济好转,人口剧增。人们吃饱喝足之余,就该惦记游山玩水了。于是北京郊区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水量大增。元朝郭守敬弄的水系如今已经不够用的了,再加上瓮山泊原有的堤坝年久失修,一下雨就塌方,淹坏附近农田无数。皇帝等着吃的京西稻还没上桌就在地里直接泡成粥了,这怎么行呢。于是从1749年,清漪园工程开工的前一年,朝廷对西北郊区的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一方面寻找新的泉水水源,开挖渠道;另一方面把昆明湖挖大挖深,增加它的蓄水量。附带着把低矮破烂的堤坝也加固增高了。
酷爱江南园林的乾隆,为了找到他心仪的样本,开工的第二年,也就是1751年,不顾全国的灾害横行,在太后60寿辰的这个特殊年份,带着一家老小,包括皇太后,首次南巡去了。临走前,他对新园子的工程负责人丢下一句话:“新园子就叫清漪园吧。”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南巡和向南方官员的咨询,模仿南方园林的清漪园渐渐有模有样了。
首先是昆明湖的形状。众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的样子是看不见的,苏杭就摆在眼前嘛。而且杭州的西湖天下闻名,有多少爱情故事在西湖边演绎啊。虽然1750年之前乾隆爷还没腾出工夫亲眼见见西湖,但他早就心神向往了。那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他肯定读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乾隆爷迷得不浅。他为当时已经很出名的画家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册》题写了一首长诗,也赞美西湖是“晴光两色无不宜”,字里行间感叹北方的皇家园林没有这样好的景致。(西湖十景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闻莺)乾隆爷一拍板,昆明湖就照着西湖的蓝本干了。在清漪园施工的15年间,他三次去杭州,在西湖边流连忘返。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否则他还不得照它千八百张相片的!
北宋大词人柳永曾经用六个字形容西湖的美,“重(音“虫”)湖、叠巘(音“燕”)、清嘉”。意思是说西湖水是湖套湖,山为峦叠峦,大处小处均清雅可人。西湖北有孤山,西望群峦,山水相依,确实层次丰富。
如前所表,清漪园的建设,大量地模仿了南方著名园林,主要是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的景致。从湖泊的形状到许多细部,如昆明湖西堤和上面的六座桥、万寿山上的主体建筑群、昆明湖三岛、南湖中的凤凰墩、西堤南端的景明楼、清漪园东部的谐趣园、昆明湖西北的长条岛小西泠、万寿山南坡偏西的邵窝、后湖的买卖街乃至后山的藏庙须弥灵境等。
先说说昆明湖本身吧。昆明湖的天然条件跟西湖差不太多。除了气候不同之外,湖的北面也有一座小山:万寿山;西面也有群山:玉泉山、香山、燕山乃至太行山,可以借景。唯一不尽人意的是昆明湖本身太小。那就改大呗!反正皇帝有的是钱,有的是人!
整治工程设计得极其巧妙,往西扩张时,留下了西堤和两个岛,往东扩张时又留下一个岛。整治后的湖面面积比整治前大了几乎4倍。而且把湖水绕了万寿山一整圈。这样,就用万寿山后面新挖的这条后湖与西湖的北里湖对应起来了。
改造后的昆明湖和西湖虽因地形的缘故不能一模一样吧,不像亲姐妹俩,也跟堂姐妹差不多。
除了改造湖泊外,其实山体也有所改动。万寿山比较低矮,两厢也不够舒展。在挖湖的同时,把挖出来的土用在了增高万寿山和需要扩展的东半部上,既改造了山体,又不用运输渣土,真是一举两得啊。在扩大湖面时,也没忘记留出三块地方不挖,后来就成了三个湖心岛了。这样大的工程,光花乾隆的私房钱,那他也真够阔的啦!
整治前的昆明湖
整治后的昆明湖
昆明湖
西西湖湖
我以前一直以为昆明湖里的那三个岛是人工堆的,因此总是担心什么时候雨水一大,把岛给冲跑了。现在终于放心了:敢情那三个岛不是人工堆的,而是挖湖的时候就留了三块地方没挖。也就是说,那三个岛是有根的。
为什么是三个岛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火神祝融跟水神共工不知为何打起来了,共工被祝融一个扫堂腿,差点儿绊了个跟头,歪歪斜斜地一脑袋撞上了“擎天柱”不周山。不周山一倒,天上立马现出一个大窟窿。女娲费了好大劲把这个窟窿给补上了,可不周山倒了,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撑着天呢?女娲看见一只大乌龟,觉得它的腿又粗又壮,代替不周山撑在天地之间挺合适,就不顾那乌龟背上还驮着蓬莱、方壶、瀛洲等三座仙山,愣把它一条腿给撅下来,拿它撑住了天。那三座仙山从此漂得不知去向。于是历代的皇帝总想着把这三座仙山给找回来。乾隆是明白人,知道与其费劲去找,不如自己造。这就有了昆明湖里的三个岛。
再来看看西堤六桥。清漪园昆明湖跟人家杭州西湖的形状虽不能太像,但细部还是可以尽量模仿的。最典型的就是西湖西面有一道堤坝,名苏堤。苏堤上有六座桥,由北向南依次是: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
清漪园也弄了一道堤坝,堤坝叫西堤。也弄了六座桥,从北到南顺序是:柳桥、桑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界湖桥。
应该说,西堤的这六座桥可比苏堤的那六座桥美太多了。我去杭州西湖时,根本没注意有什么桥。后来托朋友照相,朋友说六座桥几乎一样,就是普通的拱桥,一点不好看,就是名字很美而已,竟然没给我照。
可也是,苏堤上的桥是给老百姓走的,除了映波桥的桥洞有点造型外,其他的桥都跟界湖桥差不多一个样。而西堤六座桥是给皇帝修的,在美观上下了大功夫,这是苏堤六座桥所不能比的。
乾隆认为自己学西湖学得挺好。有一回在昆明湖坐船从玉带桥底下穿过,有感而发了一首诗,其中两句道出学西湖之决心和付诸实际后的开心:“荡桨过来忽失笑,笑斯着相学西湖”。还有些句子,如“分明胜概西湖上”“乍因缀景忆西湖”“湖光设若拟西子”,都是乾隆在游清漪园时发表的感慨。显然,他的西湖情结在清漪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但写诗,他还让人把杭州西湖全景画在了长廊开头的邀月门上。
有了清漪园,再加上圆明园、香山的静明园,西山的风景区就很上规模了。
颐和园长廊入口邀月门
西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