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染布
当织成布后,苗家人有些就喜欢直接裁剪做衣服了,他们喜欢棉布的自然黄白色,这样就可以省去染色的不少功夫。
当然,更多的苗家人则把织好的黄白色棉布进一步加工染绘成各种花色,这些花色更适合年青的姑娘们穿。
染布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苗家人最喜欢也最常用的是蓝靛染布。
姑娘们一般在傍晚放工时,都会从山上割来一些蓝靛草,乡间田野上最常见的是木蓝、马蓝等,还可以随手割一些茜草、金樱子一起带回家,这些染布时都要用到的,它们是用来辅助色素的。
回来后,把蓝靛草放入一个大缸里,然后挑来井水把草浸泡住,泡上三五天。之后阿爸阿妈们忙着把稻草烧成灰,并将这些草灰放在大锅里煮沸起来,就有了足够的碱水了。把才织成的新布匹放在这碱水锅中,也煮沸五到六分钟,把它捞出等冷却后,再背到山间小溪处清洗,而后回来晾在竹竿上让它完全干透。
等布干时,蓝靛草也在木缸中泡出了颜色,把蓝靛草取出,撒进适量的石灰,一个夜晚过后,蓝靛汁就会自动沉淀于缸底部了。
这时,姑娘们都会舀掉上面的清水,把晒干的白布丢入染缸中浸泡了。每天两次,上午上山时把布浸在染缸里,中午回来取出挂干,两个小时以后,又重新把它浸入染缸中,傍晚放工回来后又取出,这中途浸泡的时间每次都是四至五个小时左右,浸泡时得每天仔细观察染缸,如果颜色变浅,就得马上加上新鲜靛汁和白酒,还有茜草和金樱子制成的色素液,还要加上牛皮熬制的汁,这样一起混和。就这样每天两次的浸泡取出晒干又浸泡,反反复复要四、五天才能染好。
染好的布还需用一个大布袋包好,放在一个大木甑里蒸两个小时,直到大甑冒出腾腾大热气方可。
有的阿妈和姑娘们喜欢把蒸好的布抹上鸡蛋清,这样,布看起来闪闪发亮更为艳丽。
这个染布过程前后准备工作加起来,足足有半月之多,有时颜料不齐还须等待直到二十多天,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却是兴奋的,因为充满着期待和惊喜,看着白布变成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是多么的高兴啊!
苗家妹子们心灵手巧,除了以上的蓝靛染布外,还很喜欢蜡染。
把一些蜂蜡放在一个瓷碗里放在锅里加热,当然放在烤火的火盆上加热也行,等蜡融化了,用铜制的小刀,蘸上蜡,在白布上刻画起来。
当然,白布也要用草木灰水漂白洗干净,而后在布的背面涂上一些煮熟的魔芋糊糊,待晒干磨平后,才能用铜刀在上面刻画的。
在苗族传统蜡绘图中,一般都是一些龙凤呈祥、鸳鸯戏水之类的吉祥图案。而蜡染的浸染方法与蓝靛浸染法差不多,只是浸泡的时间更久些,当被蜡刻画的地方被浸染后,会因为折叠而出现裂纹,如同天然冰丝块一样,这种图案随性、自然、独特,俗称“冰纹”,也很受姑娘们的欢迎。
当浸染好的蜡染布也是要清洗、煮沸、再清洗晒干去蜡的,不管是用哪一种染法,都是繁琐劳累很不容易的。
除了蜡染,苗家人还爱用扎染。
扎染顾名思义,就是用线把布捆扎成不同的形状再去染,有的不是用捆,而是用针缝制成自己需要的图案,由于缝制与捆绑原因,布被浸染的程度也有了深浅之分,这样染出的布颜色是有层次的,图案也不规则,给人一种粗犷自由野性的美!
苗族人是勤劳的,也是很有智慧的,这些染布的手工艺法都是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八、九十年代时吕洞苗区还在沿用,但现在许多已不用也没人学导致许多已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