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折断的翅膀
教育GDP
家长在看待孩子的需求问题时往往用的是成人的眼光,从收益与成本的角度出发,总是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收获更多的回报,因此很多家长过度重视“教育GDP”的增长,希望自己的投入能为孩子带来最大的教育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孩子学业等硬指标的提高上,认为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考上好的大学才是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软实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同理心、思维方式的培养等。一位中国一线城市的家长在孩子小升初的那年暑假,为孩子报了比平时学业更重的培训班,硬是让孩子把初一的课程全部学完了。当谈论此事时,她仍然忧心忡忡,因为据她所知,周边很多同龄的孩子已经把初三的课程都学完了,她担心自己孩子上初中后没法跟同学竞争。因此她和孩子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进行,已经12岁的儿子甚至洗澡时都在心算数学题,好几次因忘记拿衣服而需要妈妈把衣服送进浴室去。
在“教育GDP”压力下长大的孩子,不懂得思考如何去说服他人,也很难拥有生活热情。这些家长只是在研究哪所学校需要怎样的“人才”,如果这所学校需要圆的,他们就把孩子搓成圆的;如果这所学校需要方的,那他们又得想办法把孩子压成方的。孩子即便有翅膀,也会因被父母剪掉而无法起飞,只能做父母要求的事,没法做自己,思维方式日渐固化。这也是如今很多表面看着十分努力风光考上名校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抑郁症患者的原因。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名少年被导演相中,要他去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少年回家后告诉父母,父母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儿子成名的一个好机会。但他们觉得儿子的龅牙不太好看,于是带他去做了牙齿矫正,拥有了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当这位少年再去找导演时,导演惊呼道:“你的牙呢!你为什么要做牙齿整形?我们那角色需要的就是你的龅牙啊!”
龅牙在父母看来是孩子的不足,但换一个场景,却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优势。我们得警惕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标准抹杀孩子的优势,阻碍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