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授拾遗[1]
奉诏登左掖[2],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3],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4],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5]。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10],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11],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12],对之终自愧。
【解读】
全诗描绘了自己任左拾遗之后的心情和想法。“奉诏”四句写自己摆脱了风尘小吏,作为朝官,参加了朝廷的议论。“杜甫”四句写大诗人杜甫陈子昂当时也不过做了拾遗,现在自己能够做到拾遗,应当知足。“况余”四句是诗人自谦,说自己担任拾遗,深受皇帝恩宠,“惭非青云器”。“天子”四句美化天子唐宪宗,说他“从谏”、“无忌讳”,表示自己要尽忠于君王。最后四句写自己受命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二十天,很想呈献谏议,但尚未发现问题。白居易是一位同情人民疾苦,敢于揭发贪官污吏的封建士大夫,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相信许多需要揭露的社会问题正在他的胸中酝酿,不久《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就要喷薄而出了。
[1] 元和三年(808)五月,白居易初授左拾遗。诗当作于其时。拾遗,唐制,门下省设左拾遗六人,中书省设右拾遗六人,掌供奉和讽谏的事,可参加朝廷的议论,也可单独上奏皇帝。
[2] 左掖:门下省在大明宫内东边,又称左掖。
[3] 初命:初次任命的朝官。
[4]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与李白同为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人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文明元年(684)进士,为诗首倡汉魏风骨,力矫齐梁靡丽之风。
[5] 斯位:拾遗,杜甫做过左拾遗。陈子昂做过右拾遗。
[6] 蹇(jiǎn简)薄:才能低下,时运不佳。
[7] 不自意:自己本来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8] 白日光:比喻皇帝。
[9] 青云器:古代用“致身青云”来称做大官。
[10] 匪躬:不能因为个人的利害而不尽忠于君王。语本《易经·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11] 受命:接受任命。
[12] 谏纸:每月发给谏官的专用公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