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①
一、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然而,“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式教学”,少数几个“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
近年来,我市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让学引思”教改大潮中,我校开展了“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校本实践研究,践行“改革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课堂革命”的理念,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深入开展“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用涵化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实践,以语文学科阅读教学课堂范式的建构为抓手,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从知识的层面上认识课堂教学,也从人文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既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人格,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生命的超越,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校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涵养化育 自然天成——小学涵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申报了国家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研课题《“涵化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二、基本内容
1.核心概念
“涵化教育”的语文课堂:指我们的教学用高位的文化引领学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像春风涵煦、春雨涵浴、溪流涵潺、清泉涵润一样,追求教育手段的无痕,以自然的本色唤醒教育的自觉,以生活的真情润泽生活的真知,以心灵的高尚滋养心灵的纯真。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似水的载歌载舞:她似水之轻盈,灵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教育的轻盈与灵动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她似水之温润、柔韧,我们教学讲究艺术——教育的温润、柔韧时刻就在我们每天与孩子们相遇的课堂里;她似水之无形、丰满,我们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教育的无形与丰满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让我们的教育智慧在课堂里绽放无限的精彩。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这种教学模式改变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课堂对话的情境,实现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相互之间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中实现双方的精神融合,彰显出生命的灵性。它旨在借助教师的文化内涵、人格魅力、教材媒体本身的知识和文化价值,教师对文本的领悟和教学智慧等相关元素,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着眼于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立足在诵读中凝练感悟,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品质;强调阅读教学要在对话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涵化和滋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遵循了“让学引思”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形成。
2.研究目标
该课题研究,旨在“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校本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高位的文化涵化学生的心灵的课堂模式,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3.研究内容
(1)“涵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2)探索创设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情境的方法。
(3)“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生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4)“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策略与范式的研究。
4.研究方法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学科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教会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又会实际操作。根据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
(1)文献学习法: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课堂研究服务。
(2)行动研究法:教师的科研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在科研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科研过程边研究、边修改科研方案,以使教育科研更具创造性,更具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改进实践研究操作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
(1)2017年4月:讨论制定课题申报方案,做好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2)2017年5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确定课题组教师,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涵化教育的内涵;根据课题开题会议精神,修改完善课题申报方案,制定学校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3)培训课题组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任务。
成果形式:课题申报方案、学校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阶段性资料。
2.研究阶段 (2017年6月—2019年5月)
根据学校课题实施方案,结合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开展实质性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反馈信息。跟踪指导,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组织研讨、交流、评价,对研究工作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汇报、评估、总结和展示。
3.总结验证阶段:(2019年6月—12月)
(1)总结整理实验过程材料,分析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以研究方案为标准,以收集研究过程材料、成果为内容撰写结题报告。全面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征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等。并编印《课题成果集》和《涵化课堂优秀课例集》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精髓资料汇编。撰写课题研究的各项研究报告和主题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教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范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坚守“一个改革理念”——涵养化育的情景,简约有效的结构,自然天成的效益。
“涵养化育的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的情景场,涵养化育的情景设置应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服务;应该为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服务;应该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服务。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可以为语言情景、实物直观呈现或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电教媒体情景等)在模仿感悟和实际运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
“简约有效的结构”要求在“涵化教育”的理念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文本,以“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为课堂教学实验模式,扎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简约” 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整合统筹、简化头绪上下功夫。它是运用“减法思维”,让复杂无序的事物尽可能变得简单易懂。我们的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整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操作过程,整合作业练习。坚决摈弃舍本求末、假大求空的现象,认认真真做实课堂。
“自然天成的效益”要求在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成长。教学不“填鸭”,学习不呆板,学生的成长呈现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少年。
2.践行“五大改进行动”。
(1)将集体备课基础上自己独立思考、认真琢磨的二次备课手记带进课堂。
(2)将适用的教具、学具带进涵化语文课堂。
(3)将“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校本理念和教学情景带进课堂。
(4)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进课堂。
(5)将完成的课堂作业带出课堂。
3.实施“五大保障工程”。
(1)教师阅读工程。
(2)级部“磨”课工程。
(3)“教学五认真”质量督查和评议工程。
(4)涵化课堂教学达标认定工程。
(5)教学基本功培训与考核工程。
四、实践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改变过去的“独语”状态,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它着眼于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它强调阅读教学要在对话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涵化和滋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遵循了“让学引思”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吸收和借鉴了古今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成果,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终身的发展。
1.“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它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对话教学中的第一原则,师生之间应成为学习的“伙伴”、对话的“伙伴”。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文性,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它是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需要长期的历练和不断的积累;在涵化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多元性,更能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在沟通、合作的“多向”对话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升华。
(3)它是交互、灵动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让智慧回归语文教育,让智慧唤醒语文课堂,让智慧打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知识的探求不断丰厚。在涵化理念下“对话式”阅读教学,淡化了烦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以灵动的课堂魅力呵护着孩子内心的梦想,丰富着孩子的想象,温暖着孩子们的感受,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4)它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对话活动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色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再生器”。从而在涵化阅读课堂中得到语文教育文化的形成与确认,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和认同,语文教育特色的彰显,化育了教师的教学风格。
2.“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程式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基本内涵:它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营造涵化课堂文化,吸引孩子进入涵化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究的冲动。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构思,或演绎一段故事,或播放一段视频,或编织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进行语言实践,体现一种学习上的需求和情感上的主动性。
操作方法:①教学语言的再现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场景,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绘的生动场景。②电教媒体的情境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感悟文本的情境性。③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学生带入文本如诗如画的场景。
第二环节:感知体验
基本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涵化语文课堂就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引入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诵读感知体验中,增强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力度,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涵养化育。此时此境的诵读感悟是文本蕴含的涵化,是心灵的涵化,是生活实践的涵化。
操作方法:①指导学生通过清晰响亮的朗读来刺激语言直觉,培养学生的语感;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情感体验,产生探究文本的欲望;③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第三环节:对话探究
基本内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生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探究文本的动机。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有效的对话中解决疑难,丰富知识与经验,积淀语文素养。师生的诵读感悟和对话表达和谐发展,情智共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操作方法:①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多种思辨;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积淀语感,丰富表达;③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碰撞智慧,发展能力;④学生与学生自我的对话中——完善自我,建构新知。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让同伴能有层次地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对话都当作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和语言语感发展的经历。高年级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倡精讲多读。赏读重点句段,对话交流内心体验;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适时点拨。这样的对话带来师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学生的心灵也渐入佳境。
第四环节:建构生成
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熟读求化就是在诵读中唤醒学生的言语感悟,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在熟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
操作方法:①扎实掌握本课所学语文基础知识;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是涵化课堂的最高境界;③开拓阅读视野,教师善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内外知识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学习好、理解好、运用好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保存下去、延伸开去,以课堂为起点,通过课外诵读经典,汲取更多的知识,传承灿烂的文化,增加语文素养。
“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是互相衔接、密不可分的“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阅读教学通用模式,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3.“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对话交往是学生的自由权利,课堂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这种自由,以建构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问、敢做,他们才能在对话过程中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怀疑,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个性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就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师生间的单一对话过程,而应是丰富、多元的。从课堂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讲,课堂是集“智能”“情感与精神”于一体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师生真正面对世界平等地“言说”,自由地“言说”,使学生的阅读转换成在多向对话中实现“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一是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教师只有创设了多种阅读情境,才会使学生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二是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中,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抓准时机引入到学习的重难点处,导入到深度的学习层次,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抓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三是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将随学生个体间充分的对话而消失。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融。
(3)挖掘有效、鲜活的对话资源
对话是在诵读感悟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可能精确预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生成性教学资源,需要及时变更预定的教学设计,重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意义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一,充分发掘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文本,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文本内涵,对理解到的意义做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第二,捕捉生成的资源,及时“刷新”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在备课时,有的教师常常更多地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这种情况,实际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学生的“前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个人偏见”对学生阅读产生干扰,要组织学生独立阅读。教师还应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理解”中才得以增强。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教师要敢于放开课堂,打破预定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中流动涌现的现实状况,及时更新教学设计,主动探索生成新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对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对话活动的有效进行。
4.“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品质
(1)丰厚的文学素养。涵化语文课堂的主要功能就是向孩子传承人类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读书能为语文老师的气质增光添彩。教师要通过读书成为有文学素养的人,要有“书卷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读书可以不断滋养教师,使他们日渐丰润。在接受书的文学教养的过程中,教师又会用逐渐形成的文学的眼光去解读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2)博大的挚爱情怀。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有博大的情怀,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涵化语文课堂的“至高点”就是呈现教师大爱的教育品质和教育情怀,以教师的教育品质和情怀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3)灵动的教育智慧。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智慧达成的。教师教育智慧要从涵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汲取、生成。要求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善于反思,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让涵化语文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彩。
五、推广价值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构建了涵化语文课堂操作模式;面向市内外举行小学语文涵化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30余节;小学语文涵化课堂教学示范课20多节;汇编了小学语文涵化课堂教学案例集《行知诗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活动10余次;承办省市县教学工作现场会,推广涵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成果6次;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
1.理论成果
(1)构建了小学语文涵化课堂基本操作模式
构建了“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涵化课堂模式,并形成了模式解读和课堂模式操作体系,精心设计教与学的课堂行为策略。
(2)探索创设涵化语文课堂情景的方法
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进行语言实践。
(3)打造灵动的语文智慧课堂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生命对话”的课堂。涵化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在实施涵化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构建涵化课堂范式,形成“本真高效”的风格和“大道至简”的教育智慧。
2.实践成果
(1)课堂研究课题化,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让参与研究人员的实践感悟能够及时在课题组内交流沟通,放大研究的效益,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践中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科研素养进一步提升。通过实践研究,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追寻小语课堂的“最佳路径”》《涵化教育理念下快乐阅读操作体系》《“涵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析》《涵化课堂的课前预热方法浅探》等5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课改经验《课堂,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参加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交流。学校先后10余次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展示涵化课堂教学,推广涵化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众多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学校20多人次参加全国、省、市、县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主持人被表彰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学校被表彰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
(2)课堂教学高效化,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涵化语文课堂教学是关乎孩子身心自然发展的教学实践,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观照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教学实践。她引导儿童探寻、体验和理解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激活、唤醒和培育孩子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 ;她引领孩子在哲学思辨中“参悟”,在有意义的对话中获得心灵的启示和感悟;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列次市县调研中,学校语文学科实绩均名列市县第一。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展示了风采。
①该课题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