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霜与波水
1951年春实行了土地改革,1952年冬实行了“查田定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人民政府的倡导下纷纷成立互助组。由于推广优良品种,开始施用化学肥料,逐步采用推广新的生产技术,所以粮食棉花的产量逐年增加。
春季的防霜工作便是一项解放后的新技术。霜冻对小麦和初出土的棉苗,有时危害确实严重,所以政府对此很重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预防。1953年5月12日晚上正在看戏,乡政府紧急通知“寒流北上,注意防霜”,戏马上停演,观众都回去防霜。天气突然变冷,穿着棉衣,脚还冻得发痛,身上想打冷战。防霜人数这晚最多。各家各户每段地头放一堆柴草,一看城上火起,到处便同时点火,只见烟雾弥漫大地,久久不熄。至少对霜冻的危害会减轻。当然和其他新的事物一样,难免有少数人思想不通,行动不积极,甚至有偷懒不起来防霜的人。(土法上马,人海战术,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大力宣扬的精神图腾。)
1953年7月17日下午下起了暴雨,大雨一直下到天黑。老八沟堡子胡同下来了波水(路井方言,即“洪水”)。小东门外的波水有三尺高,水一直从城门涌进了巷里,吓得群众急忙堵水道。把下地回来的人隔在了路东边场里。不能回家,只怕被水冲走。
第二天下午到地里去看,尚家渠的地被泥水漫满了。圪坮地辛辛苦苦担壕推地修了一整,被波水一下子冲垮,并将原地也冲成了沟。比去年那一次暴雨更大,冲得更厉害。我长下二十多岁,还没见过那么大的波水。(此次暴雨之猛,洪水之大实属罕见。其实渭北高原属旱原地区,十年九旱。)
自耕单干,力量薄弱。真正无法抗击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只有听政府的号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才能从经济上真正翻身。正是:
单干就像独木桥,只怕雨打和风摇。
水土流失难控制,天灾人祸当不了。
若要大家同富裕,小农经济要改造。
组织起来闹生产,齐心协力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