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感知但未必被意识

在讨论了选择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另外一个和意识高度相关的表象了。有一类信息我们称之为“感知但未必被意识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很多,比如你在图书馆专心看书的时候,读到入情时,外面明明传来了雨声,但你却没有意识到下雨;再比如你可以全神贯注地在打电话,仅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完成开门锁、进家门的任务,你会说“进门这件事我已经足够熟练了,门锁眼的位置等的信息不需要经过意识,只需要被感知就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完成开锁了”。

感知但未必被意识是一个假象,事实上感知的信息都被意识,只是意识的信息未必被处理。因为意识存在的证据来源于信息出现在意识中的反应,所以一旦一个信息出现在意识流中,或是本身的关注度不够,或是处理它的模块因为资源竞争被选择机制抑制,我们会认为它没有被意识到。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没有意识到下雨”是因为没有想到“我没带伞,回不了家了”。因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需要某个模块加工的,这个模块没有加工这个信息,没能创造相关的结论不意味着信息没有进入意识流。退一步讲,记忆本身也是系统内从意识流读信息的模块,既然能够回忆起当初下雨,也就意味着下雨的信息进入意识流且被记忆过。

在第二个例子中,在你刚刚搬到新家的时候,感知信息需要很多相关模块的参与,才能完成进门的任务。此时感知信息本身也被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一开始我们是在探索怎么进门,之后变为思考怎么进门,最后变成不思考也可以进门。因为整个智能获得的控制是以完成目标为标准的。一开始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我们会激活相关探索层的反应模式(模块),提高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之后越来越有针对性的反应模式(模块)形成。普适性强的反应模块无法拥有低阈值,否则它将遍地开花;针对性强的模块可以有低阈值,接收意识流中低关注度的信息。所以配合针对性强、阈值低的反应模式的形成,和这个任务相关的信息就可以以非常低的关注度出现,这些信息因为关注度很低,所以不会和其他模块产生反应,甚至不会被记忆,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不被意识到的,但这些信息能够和这个针对性强、阈值低的反应模式配合完成对应的任务。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特定任务看上去拥有了自己的“任务信息频道”——因为生成的信息可以是低关注度的,所以只被和这个任务相关的模块接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