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母亲的商业启蒙
因为影视城,人们记住了横店;因为小商品,人们记住了义乌;因为人文历史,人们记住了骆宾王、艾青、严济慈和施光南等名人大家,而真正哺育滋养他们的浙江金华却反被淡忘。
若非课本里的游记名篇《记金华双龙洞》,和食客们畅谈中国三大火腿时首论的金华火腿,吴越文化发源地的金华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它的声名和光彩被同省的杭州、宁波和温州所遮蔽。
周大军就出生在这个普通老城普通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五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四。
周家婆孙三代,一家八口人同挤一屋。奶奶是小脚老太太,行动不便,全家生计维系在周大军的父母身上,他们耕种着公社分派的几亩薄田。
没有其他生财之道,一家人基本是靠天吃饭。可是,周大军的父亲身体不好,在挣工分养家糊口的年代,壮劳力出了问题,周家的生计雪上加霜,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在这个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里,他家属于困难户。
周大军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善良本分、勤劳朴实,且内外兼顾——繁重的农活一个人包了不说,她还任劳任怨,独自承担做饭、养猪和收拾屋子等家务。在她朴素的家庭观念中,丈夫和五个孩子就是“天”,要伺候好丈夫,每个孩子都要养大成才,为了他们,自己甘愿做出任何牺牲,这就是自己的使命。
周家虽然穷,但经过母亲的拾掇,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大人小孩都衣着整齐干净,而每到吃饭时她从不上桌,端着饭碗在一旁静静地吃。难得有点好吃的,她都是让给别人,大家吃得高兴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那个时候,城里人忙于运动,农村人可顾不上这些。他们不仅物质匮乏,精神生活更没着落,白天忙完田间地头,晚上吃完饭就早早上床睡觉。
一天晚上,周大军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安顿好老人和孩子们后,躺上那张吱呀作响的老床。当晚,她辗转难眠,一闭上眼睛,婆婆的三寸金莲、丈夫多病的身体、孩子们面黄肌瘦的面容就在脑海里轮番浮现。
“一家人老弱病残占全了,靠挣工分吃饭,生活只会更加困难。”周大军的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
也就是这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说话不大声,骨子里却有着坚毅、要强和不服输的性格。她从有了孩子开始就抱定信念:大人没念过书,孩子千万不能步后尘,否则可能一辈子窝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会有出息。她横下一条心,要一视同仁地养活每个孩子,要让他们都能读书,将来光耀周家门庭。
此时,她的心里有块石头一直放不下:五个孩子渐渐长大,相继到了适学年龄。可是,学费从哪里来?
“生活,不能一直这么苦,得想个法子啊!”周大军的母亲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金华,地处浙西,义乌江和武义江在此合流为婺江,到处水网密布,一派江南水乡风情。这里物产丰饶,当地壶镇出产的糯米,颗粒圆润饱满,晶莹雪白,煮熟后绵密香软,糯中带甜,用它和当地野生粽叶一起包制的粽子,是江浙人常见的早餐之一。周大军的母亲包得一手好粽子——吃过她包的粽子的人都赞不绝口地说:“粽子外形漂亮,分量足,口感好,吃完齿间还留有粽叶的余香。”因此,她想在农闲时包粽子换点钱。
周大军的家乡是浙江磐安县新渥镇(当时是公社)马汪塘村,每五天有一个集市(20世纪80年代后增加为两个),周边10余公里的范围内,其他几个乡镇也有集市可赶。在农闲时期,周大军的母亲几乎是每场集市一个不落。而每当赶集这一天,周大军的母亲就要过一个“两头黑”的日子。
粽子是一家人在前一晚睡觉前一个一个熬夜包出来的,周大军的母亲再烧水煮熟。
赶集这天的大清早,天还没亮,母亲弱小的身躯就在弥漫的薄雾中时隐时现,挑着装有100多个粽子的竹筐,“偷偷摸摸”地赶往几公里远的乡镇集市。粽子被棉被捂得严严实实,卖出去时还是热乎的,带着新鲜劲儿。
中午,散市后没卖完的粽子,周大军的母亲就在镇子里挨家挨户地问别人要不要。直到全部卖完,她才疲惫不堪、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走完坑洼不平的漫长山道,夜幕早已降临。但这还没完,周大军的母亲回到家还得赶紧张罗做晚饭,填饱一家老小早已饥肠辘辘的肚子。
每到这一天,幼小懂事的周大军都会可怜巴巴地扒着门框,盼着母亲早点回来。母子情深,他担心母亲夜间行路的安全。
吃完饭,一切收拾停当,周大军的母亲顾不上休息,赶紧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把一天挣的钱掏出来,一分一分细致地数,周大军的父亲有小学文化,在旁边静静地帮着记账。
卖粽子的收益,只让周家经济略微好转,周大军的母亲对此不太满意。她又听说25公里外的缙云县壶镇也有集市,和新渥镇的不在同一天。她决定到壶镇去卖鲜鸡蛋,鸡蛋是从乡邻们家里一户一户收来的。回来的时候,顺便在壶镇买上新鲜糯米,和周大军的父亲一起用独轮车推回来。
在周大军的记忆中,“母亲是所见到的人中最辛苦的,好像不知道累”,一年365天,只在农历大年初一,按照当地风俗休息一天,其他日子里则是风雨无阻地出去卖粽子、卖鸡蛋,有时还帮邻居家代卖活鸡和水果。
周大军的母亲用辛苦的付出换来了不错的收获,周家的经济状况在慢慢改善。
简单计算:一个粽子卖1毛钱,可以净赚2分钱,赶一个集市卖100个粽子,再加上在壶镇卖的生鸡蛋,一个月下来平均赶10个集市,最多时能赚30多元钱。这不仅比周大军父亲挣工分换来的钱多,还超过了民办老师20多元的工资水平。这些钱,基本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还有剩余供孩子们读书。
母亲的一言一行,让周大军在童年就意识到生活的艰难,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肯付出,一定有收获。
母亲的小本生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周大军最早的商业启蒙,而诚信经商是周大军从母亲身上学到的第一个商业守则。
有一次,一个顾客不小心掉了几十元钱在周大军母亲的篮子里。几十元钱,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可以让一个农村家庭一夜间从贫变富。
旁边有“好心人”认为,这钱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就当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劝周大军的母亲收下。她不为所动,反倒像自己丢了钱似地坐立不安。实在熬不住,她丢下生意,手里攥着几十元钱亲自去寻找这个粗心的顾客。直到把钱当面如数还给人家,心绪才平复下来。
以前,周大军的母亲就是全村人公认的“好人”,大家每每提到她,没有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的。而在“还钱”一事后不久,周大军突然感觉到:乡亲们对母亲更加尊重和敬佩,对周家人比以前更亲热。这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带来的“红利”。
周大军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使得他在后来的商海博弈中,对“诚信”达到了执着的程度,宁愿自己吃亏也不纳不义之财,绝不在“诚信”上有负于人。后来,他将“诚信”写进企业文化,作为公司全体人员的行为向导。
母亲身上闪现出来的伟大母爱,还有那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勤俭节约、先己后人的优良品德,给周大军带来了深远影响,也都一一烙在了他的言行举止当中。一些感人至深的场景,至今还时常在他脑海里清晰浮现。每当想到此,周大军都会热泪盈眶。
周大军在汽修领域创业成功后,常有媒体采访时问他为何走上从商之旅,他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是受母亲影响的!”而他那发自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敬佩和对母亲的感谢,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周大军认为,这才是对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的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