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该项目BIM技术实现方案
3.7.1 软件配置计划
该项目BIM工作覆盖面大,应用点多,因此任何单一的软件工具都无法进行支撑。根据实施经验,施工方拟定采用Revit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模型工具,自主开发的BIM协同平台作为管理依托。软件构成如图3-10所示。
图3-10 软件系统示意图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该项目中所使用的BIM软件均为正版,且甲方可在工程结束后继续使用,以保证BIM数据的统一、安全和可延续性。同时自主研发多款指导施工的实用性软件,如:3D钢筋节点布置软件,其具有自动生成3D形体,自动避让钢骨柱翼缘、自动干涉检查、自动生成碰撞报告等多项功能;BIM技术支吊架软件,其具有完善的产品族库、专业化的管道受力计算、便捷的预留孔洞等多项功能模块。在工作协同、综合管理方面,施工方通过自主研发的施工总包BIM协同平台,来满足工程建设各阶段需求。根据该工程特点,制订了BIM软件应用计划,见表3-4。
表3-4 BIM软件应用计划
3.7.2 硬件配置计划
BIM模型带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因此,在BIM实施的硬件配置上施工方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在结合项目需求以及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方向,对硬件配置进行分级设置,即最大程度保证硬件设备在BIM实施过程中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有效控制成本。
在项目BIM实施过程中,施工方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搭建Revit Server系统,方便现场管理人员和BIM中心团队进行模型的共享和信息传递。通过在项目部和BIM中心各搭建服务器,以BIM中心的服务器作为主服务器,通过广域网将两台服务器进行互联,然后分别给项目部和BIM中心建立模型的计算机进行授权,就可以随时将自己修改的模型上传到服务器上,实现模型的异地共享,确保模型的实时更新。
1)该项目投入服务器7台:
项目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管理服务器、WEB服务器、BIM中心文件服务器、数据网关服务器。
集团BIM中心——关口服务器、Revit Server服务器。
2)NAS存储3台:
项目部——10 TB NAS 2台。
集团BIM中心——10 TB NAS 1台。
3)UPS:6 kVA 1台。
4)图形工作站:15台。
系统拓扑结构如图3-11所示。
图3-11 系统拓扑结构示意图
3.7.3 应用计划
为了充分配合该工程,施工集团根据该工程施工进度设计了BIM应用方案。主要节点为:
1)投标阶段初步完成基础模型建立,应用规划,管理规划。
2)中标进场前初步制订该项目BIM实施导则、交底方案,完成项目BIM标准大纲。
3)人员进场前针对性进行BIM技能培训,实现专业管理人员掌握BIM技能。
4)确保各施工节点前1个月完成专项BIM模型,并初步完成方案会审。
5)各专业分包投标前1个月完成分包所负责部分模型工作,用于工程量分析,招标准备。
6)各专项工作结束后1个月完成竣工模型以及相应信息的3D交付。
7)工程整体竣工后针对物业进行3D数据交付。
详细节点如图3-12所示。
模型作为BIM实施的数据基础,为了确保BIM实施能够顺利进行,施工方要根据应用节点计划合理安排建模计划,并将时间节点、模型需求、模型精度、责任人、应用方向等细节进行明确要求,确保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BIM应用的模型基础。
图3-12 详细节点计划图
BIM建模计划见表3-5。
表3-5 BIM建模计划
(续)
3.7.4 BIM实施依据
在BIM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各参与方能够高效地进行沟通协作,施工方应在建模范围、命名原则、颜色管理、交底方式、协同方法、模型检查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到需求明确、责任到人,来保证模型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并通过模型检查和维护机制,确保模型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使得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整个建模执行过程可控。
1.建模范围制订
在每次建模任务执行前,制订模型交底单和模型建立范围清单,明确建模依据的图样版本、系统划分、构件要求、添加参数范围、明细表要求等,对模型的建立指令要求进行有效传达。
Revit模型建立范围、模型数据明细及模型交底内容见表3-6~表3-8。
表3-6 Revit模型建立范围清单
填表说明:
1.模型中需要表示出的单个构件,如:门、窗、梁、板、柱、风管、弯头等。
2.模型信息是指每个构件所带有的参数,如:材质、标高、规格、专业、系统等参数。
3.其他:楼梯、玻璃幕墙、停车位等内容。
表3-7 模型数据明细表
填表说明:
明细表包含内容为材质、标高、楼层、工程量(要求写明工程量单位)、系统名称、规格尺寸等。
表3-8 Revit模型交底单
2.命名原则
在项目标准中,对模型、视图、构件等的具体命名方式制订相应的规则,实现模型建立和管理的规范化,方便各专业模型间的调用和对接,并为后期的工程量统计提供依据和便利。模型命名原则如图3-13所示。
图3-13 模型命名原则
3.系统划分及颜色管理
为了保证建模工作的有效协同和后期的数据分析,施工方对各专业的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不同的管道分别赋予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方便后期模型的深化调整工作。系统颜色划分原则见表3-9。
表3-9 模型系统划分及颜色管理规定
4.模型精度
根据LOD标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应对各专业的精度进行详细的规定。以此作为基础,再结合各阶段的施工实际情况和需求,规定不同阶段的各专业模型精度,这样既能合理安排建模的工作量,又能确保满足阶段应用需求。
BIM模型等级及深度要求见表3-10,各阶段模型精度要求见表3-11。
表3-10 模型精度等级
(续)
表3-11 各阶段模型精度要求
(续)
5.协同方法
为了保证各专业建模人员以及相关分包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协同,总包方应制订详细的协同工作标准,来规定工作集的划分、模型的更新时间等,确保大家的工作能够有效对接,同时保证模型的及时更新。BIM协同模型工作标准如图3-14所示。
图3-14 BIM协同工作标准
6.模型调整原则
基础模型建立完成后,针对建模过程中发现的图样问题,包括各种碰撞问题,施工方应如实反馈给设计方,然后根据设计方提供的修改意见进行模型调整。同时,对于图样更新、设计变更等,施工方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型的调整工作。而对于需要进行深化的管线综合、钢结构等节点,应由建设方、设计方、总包方、分包方等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调整原则,再据此进行模型的深化和出图工作,保证调整后模型能够有效指导现场施工。Revit模型调整原则及CAD出图调整原则见表3-12、表3-13。
表3-12 Revit模型调整原则
填表说明:调整前模型:要打“√”,不要打“×”。
调整后模型:要打“√”,不要打“×”。
表3-13 CAD出图调整原则
7.模型检查
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更新,施工方应制订一套完整的模型检查和维护机制,对每个模型的建模人、图样依据、建模时间、存储位置、检查人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规范出检查人应该对模型进行的各项检查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准度。模型检查记录及检查内容见表3-14、表3-15。
表3-14 模型检查记录
表3-15 模型检查内容
(续)
8.职责划分
对BIM应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和职责范围,既保证了BIM实施工作的流畅,又确保了各个环节的可追溯性。
总包BIM团队:专业技术工程师与分包技术人员均为施工主要负责人,具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并经过统一BIM技术培训,通过考核获得BIM应用能力认可;具备基本的模型建立、修改、使用、分析的能力。
其他人员:经过BIM基础知识培训,了解BIM原理,能够简单使用模型,可以通过模型以及配套的协同软件获取相关数据。
团队中专业BIM工程师负责将设计院的2D CAD图样转化为3D的BIM模型,并在翻图的过程中对图样进行初步的深化。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由专业工程师协助解决。
专业BIM工程师将图样问题以及优化之后的结果形成便于使用的问题报告、碰撞报告、材料清单等内容。团队每周召开BIM协调会,具体解决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各专业工程师根据会商的结果形成工程细化的施工方案和洽商变更等。如遇需要设计、甲方等施工总包以外单位解决的问题由工程总工程师负责协调。
简述题
设计空间关系复杂、 机电的管线综合布置系统多、 各工种专业性强的大型公建项目,其BIM模型准确建立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答:BIM模型准确建立的一般流程包括:制作专业精准模型——综合链接模型——碰撞检测——分析和修改碰撞点——数据集成——最终完成内装的BI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