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管激励、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高管激励组合、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理论

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

3.1.1 技术的内涵

早在100多年前,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贡献,就得到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双重关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内涵有“技术是人类控制或改变客观环境的工具或手段”的解释。哲学家们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累积、创造并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操作方法、工艺程序、技能技巧和相应知识的汇总,同时,作为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1)尼克·冯·汤泽尔曼(1999)研究认为,技术不仅包含知识,还包括技术革新的人为因素。基于此,技术的概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专利制度的组织为基础,把技术归于人为产品;第二类是以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把技术归类于知识。从这两种分类方式可以看出,对技术进行的描绘体现了工具性和技术的社会性。

在我国学术界,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是对技术定义的两种不同的界定。学者们提出的技术工具论,即中性论者的观点认为,技术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或手段,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服从技术使用者的命令。关于技术价值论观点,学者们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认为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技术价值借助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技术通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技术使用者发生作用。同时,技术价值论者还认为技术价值在运用过程中有正、负价值之分。

生产中的技巧、技能、核心工具以及相关的工艺、规则和程序都属于技术范畴。技术作为企业重要生产要素,从财务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技巧、技能、技艺以及相关载体。技术的载体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高科技含量的人工产品、文件、人的特殊行为等,但上述形式载体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商品。在经济社会中,高科技含量的人工产品、文件、人的特殊行为一旦被企业购买后,便成为企业的技术资本。企业资本的投入产出及结构状态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企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及资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

3.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技术创新这个课题,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专家学者们对创新的原因、过程、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探究。截至目前,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20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就被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2)中提出。熊彼特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清晰的解释,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发展经济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定义,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的研究分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阐释。从狭义来说,技术创新是为了建立高效率、效果显著和低生产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通过借助生产要素、条件和组织而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的全过程。从上述广义定义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和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换而言之,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将新的产品、工艺、管理方法引入商业化生产系统中,从而获得商业利润,因此,新技术的商品化就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科学研究形成创新思路和发明,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和生产、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也被称为“技术创新链”。

熊彼特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他指出,技术创新是将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要素经过组合后,再被应用到生产体系中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通过研发活动实现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的产品或工艺。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为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一种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转移,或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换句话说,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新产品的生产;新生产方法、新工艺过程的引入;新市场的开辟;新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供给来源的开拓和利用;新组织方式的采用。熊彼特基于上述5个方面的内容,描绘、归纳出下面三种创新形式,分别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具体解释如下:①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②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③组织创新,包括原有组织形式的变革,并建立新的经营组织。不仅如此,熊彼特对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进行了区别。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继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学技术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能称为技术创新。而发明创造仅仅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实验品。

3.1.3 技术创新投入

对技术创新投入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暂时还未统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所投入的资金和科研人员等就属于技术创新投入。但我国学者刘方正等(2009)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就是企业在改变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投入。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分析,如李向波、支军等(2007)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即资金、人力以及信息的投入。研发投入资金、研发人员这两个指标常常是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投入时的主要考虑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和时效性等因素,本书将选取研发的资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替代变量。

3.1.4 企业绩效水平

企业绩效水平可以由企业的一些指标表现出来,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在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者取得的业绩可以看作企业绩效水平。《韦氏词典》中对绩效水平的界定为:完成具有功能性或者有效能的某种任务或目标。“绩效”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成就与效果。而对绩效进行更科学的评价时,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不全面的,更要对其内涵加以界定,以说明它的本质属性:绩效是具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活动结果;绩效是客观存在的;绩效体现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关系;绩效有正绩效、负绩效之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所表示出来的效用;绩效是可以度量的,是个量值,如果某项东西完全没有度量意义,那就不是绩效。伯纳德(1995)研究认为,企业绩效是获得的全部成果,是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通常采用下列两种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即财务绩效评价法和非财务指标评价法。其中,财务绩效评价法是指依据各种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的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以及市盈率和市净率等;非财务指标评价法是依据非财务指标等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如企业市场占有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等参考指标,是在上述企业各种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再扩大评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