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经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合卷·专题篇

之一:2020年重庆市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疫情和灾害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统筹推进“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制定出台多项支持农业农村纾困发展的配套措施,着力克服疫情和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发展,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的作用。预计2020年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3%左右。

一、2020年重庆市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随着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9月,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16.91亿元,同比增长3.9%,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值较上年同期缩小0.06。

(二)主要特点

1.农业生产总体良好

2020年以来,尽管不利天气对农业影响明显,但在全市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小春粮油生产平稳,蔬菜产量稳步提升,畜牧业保持稳定。一是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坚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种粮,在充分利用撂荒地、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产量上深挖潜力。截至9月末,全市玉米、水稻基本收获完成,收获进度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25.7万亩,产量1085.1万吨,比上年分别增加26.7万亩和9.9万吨。二是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相继出台18个专项文件大力恢复生猪生产,助推全市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5.3%,能繁母猪数量增至96.4万头。三是蔬菜供给充足。全市加大蔬菜供应基地建设力度,加快速生类蔬菜生产,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产量累计达到1621.8万吨,同比增长4%。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农”领域“补短板”政策全面落地,农民增收“22条”措施加快实施,农民增收态势良好。1—9月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5元,同比增长7.9%,较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速始终保持“两个高于”,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8%)。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农产品销售顺畅。重庆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线上举办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及大力发展直播带货、拼购等新业态,及时售出122万吨晚熟柑橘和100万吨青菜头,促进压栏家禽、压塘水产品等应销尽销。二是农民工就业恢复稳定。坚持创业扶持与稳岗就业相结合,推动全市3340家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回引2.9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前返乡的605万农民工实现应返尽返外出务工。三是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全市累计量化集体资产269亿元,80%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村均收入达3.5万元,累计有63.7万农民通过“三变”改革成为股东。四是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31项重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1.7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已于6月底全部兑现到户。

3.农村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受疫情影响农村消费市场遭遇较大冲击,4月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六稳”“六保”及促消费各项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农村消费市场稳步回升,持续高于城镇消费增速(见图1)。1—9月,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36.97亿元,同比增长-0.2%,较年初收窄2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2位。一是农产品电商强劲发展。在疫情催生带动下,全市农村电商强势发展,助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0.5%。石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盒马鲜生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全国首个“水上盒马村”。二是乡村旅游持续复苏。特色民宿、乡村露营地、康养基地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自驾旅游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加快实施,助力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恢复至正常年份的70%。

图1 近几年重庆市城乡消费增长变化情况

4.农业农村投资较快增长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带动全市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积极扩大,乡村发展潜力逐步释放。1—9月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1%,比第二产业领先1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主要得益于:一是财政支农投入稳步增长。全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市级以上专项资金下达总额同比增加13.4%。同时全市农业农村财政支持体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券高效发行,为全市23项农业农村领域争取到投资资金。二是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加大。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基层网点信息资源优势,创新优化“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各级金融机构为2600户农户、涉农企业发放涉农贷款40.1亿元。三是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乡村振兴项目投资加快,累计新签约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项目140个,规划投资444.5亿元。

图2 近几年重庆市农业投资增长变化情况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显著改善

2020年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近年来重庆聚焦“6+3”任务框架(1),着力补齐农村水、电、路、电信、环保等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全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截至8月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从2018年的90%提高到95%以上,累计创建绿色示范村1449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458个,分别占到全市行政村的16.6%和5.2%。如铜梁以建立“一户一档”积分台账形式引导村民养成卫生习惯;南川构建起一村一景、百村百态的美丽乡村新风貌;黔江创新开展“五治”(2)行动让村庄更亮丽。

6.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全市农业农村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推进,宅基地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变”改革试点扩面深化。完成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各经营主体与农户间构建起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1—9月新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454个(累计达591个),带动11.4万贫困人口成为股东。三是“三社”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三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体制机制方面初步实现融合。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已累计建立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376个,基层供销社已累计与12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股份融合,与14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融合。

7.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重庆积极细化、实化产业扶贫政策举措,加快实施产业、就业、消费、“志智双扶”等十大精准帮扶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成果持续提升巩固,全市18个贫困区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2%。一是扶贫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通过柑橘等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实现有发展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18个贫困区县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有产业、有意愿的贫困户100%加入专业合作社。二是贫困劳动力就业形势向好。用足用好国家和市级支持稳岗就业政策,“扶贫车间”、鲁渝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等有序推进,全市72.56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较上年底增加2.59万人。三是消费扶贫模式不断创新。构建起“1+N”消费扶贫政策体系(3),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通过“三专一平台”(4)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5.1亿元,认定扶贫产品6300多个、供应商2400多家,带动贫困人口59.4万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

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萎缩,农民工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不足,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及餐住、文化娱乐等服务业领域,2月、3月这些农民工集聚的行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几乎全部停业歇业,农民工“返岗潮”延期,严重影响务工收入。4月后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加之国家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农民工就业情况虽有一定好转,但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加快蔓延,国内疫情也有所反复,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型企业经营恢复较慢,外向型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仍呈现弱势,全社会就业形势从疫情中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农民工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2.乡村旅游品质亟待提升

疫情对全市乡村旅游业的短期冲击明显,也让制约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长期问题加快暴露。疫情发生后,人们的自我防疫意识增强,对住宿、餐饮及卫生环境等的要求提高,与当前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供给不足及部分经营主体卫生管理层次和意识低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同时,部分旅游设施项目受用地指标约束,难以落地或建设缓慢,严重制约和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一是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度,特别是热门线路和景点,在旺季时人口流动量会突然大幅增加,容易导致交通堵塞、停车困难,供电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超负荷承载,既影响了乡村旅游消费的满意度,又加重了农村环境负担。二是乡村旅游业人才缺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未接受专业培训,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服务质量和卫生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3.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

2020年疫情、汛情、灾情纷至沓来,全市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大,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性增加,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和养殖成本持续增加,扩大生产的风险加大。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及市场端。疫情发生后交通、人流、物流受阻,导致播种移栽收获进程推迟和生产成本上升,农副产品“隐形滞销”现象普遍发生,蔬菜、大米、瓜果等农产品因供需渠道不畅而价格飙升,部分农产品市场需求因餐饮、旅游业暂时关停而锐减。目前全市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仍在恢复中,农产品大宗需求仍有待增加。二是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明显。7—8月全市各区县又遭遇暴雨“车轮战”,江河湖泊洪水和山洪等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导致农田、棚舍、池塘损毁严重,水稻、农产品、蔬菜、柑橘、中药材、红薯等在土作物生长进程减缓,成熟瓜果、蔬菜等采摘收获进程受阻、成本上升。同时,土壤肥力因雨水冲刷降低,长期持续阴雨寡照,也会造成秋冬蔬菜、水果及春小麦、春油菜等作物生长滞缓,畜禽幼崽、鱼虾等幼苗成活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和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三是生猪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增加不利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仔猪价格持续走高及玉米等饲料价格涨势明显,养猪成本明显攀升。9月全市仔猪零售价93.94元/公斤,同比增长141.48%。同时,由于当前生猪养殖的高盈利吸引以及全国、地方生猪扶持政策持续加码,各类企业相继进入养猪行业,各大生猪龙头企业也持续扩大生产,随着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和扩张,市场供给增加,将影响未来猪肉价格走势及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二、2021年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全球农业一体化进程受疫情影响明显

2021年,受疫情、地缘政治、逆全球化思潮等影响,全球经济总体仍将处于艰难复苏阶段,农业一体化进程也可能放慢。据世卫组织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需要4~5年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得到控制,因此疫情对全球贸易格局、投资格局等的影响仍将持续,特别是短期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将进一步强化,严重影响双边、多边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安排与全球农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同时,全球疫情反复以及严峻的防控形势,叠加全球农业不稳定预期,造成部分国家恐慌性限制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出口,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加重。中国是全球农产品最大进口国,一直通过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农产品供给,虽然国内粮食库存充足、生产稳定,但疫情对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明显,加之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进口农产品风险以及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预期不稳定性增加,蔬菜、茶叶、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不利于国际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需求潜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调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续推进,以及促消费扩内需若干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必将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带来城乡区域之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整体循环加速,让各类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乡规划、体制、产业、人才、市场融合的大力推进,城乡壁垒加快破除,新型城乡关系加快重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的现代农业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将助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2021年重庆仍将以落实“五个振兴”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为重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将再上新台阶。一是农业提质增效将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及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巴味渝珍”品牌创建不断深化,农业“接二连三”步伐加快,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农村面貌将不断改善。“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及“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和垫江、大足、渝北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将有利于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市内环境依然向好。

(四)2021年趋势预测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农业总产值稳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定在8.5%左右,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

三、促进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定农业生产

一是加强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加强农资市场监测,准确把握农资市场走势,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情况,合理引导预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民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培训力度,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稳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四是强化灾害预报预警。密切关注天气和作物长势,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分析,及时发布暴雨、大风等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灾后灾情统计上报,及时指导农民开展灾后补救,降低损失。

(二)稳定农民工就业

一是通过定向定岗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农民工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提升转岗和失业农民工技能。同时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大力开展建筑、机械、维修、家政、养老、餐饮、保安、物流等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汽车代驾员等新职业新业态培训。二是通过“以工代训”实现“以训稳岗”。以职业培训补贴的形式,鼓励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工就业,并面向在岗和待岗农民工积极开展“以工代训”。三是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重点围绕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乡土产业、休闲旅游业、餐饮业等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职业转换和再就业能力。同时鼓励农民工参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领域创业培训和创办企业、创业实训、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提升创业质量和层次。

(三)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一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线路优化和景区道路、停车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乡村旅游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同时引导鼓励连锁药店、连锁超市等布局网点,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商业体系。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品质建设。加大农村餐住业、商贸零售业等行业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住宿、饮食、卫生、安全等设施建设及专业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品质和服务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用地支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通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一定比例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炜科 张 超 邓吉敏
执笔:邓吉敏]


(1)“6+3”任务框架,即六项重点任务和三项保障措施,其中,六项重点任务为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规划编制引领。三项保障措施为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健全保障措施。

(2)“五治”,即治污水、治垃圾、治乱搭乱建、治乱挖乱采、治乱砍滥伐。

(3)“1+N”,即1个方案:《重庆市脱贫攻坚总攻消费扶贫(含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方案》,N个配套文件。

(4)“三专一平台”,即专区、专馆、专柜及消费扶贫线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