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忍细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俊:被宋高宗玩于股掌之上的将军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不是打仗最勇猛的,也不是战功最显赫的,但他却是为人最贪、财富最多、权位最高、结局最好的。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张俊当然是功臣,特别是对于宋高宗赵构,张俊不但帮他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有“勤王”之功,而且一直是他的指东不向西、指西不向东的心腹爱将。没有张俊,不说南宋政权的走向或要改写,至少赵构的人生轨迹也会有较大改变。在那英雄辈出的乱世,张俊对赵构为何会如此俯首帖耳呢?

一、战火中的悍将

张俊(1086—1154),字伯英,凤翔府成纪县(今甘肃天水)人。张俊从小好骑射,技艺精湛,亦颇为自负。十六岁入武行,为弓箭手。后随军征讨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对西夏作战,因军功升承信郎,成为低级武官。不久,他参加了平定沂州武胡、徐进、郓州李太等叛乱的战役,杀贼最多,升为武德郎。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汴京(今开封),赵构以兵马大元帅号召各路兵马救援,张俊随军前往,赵构见张俊英武伟岸,立刻提拔他为元帅府后军统制。靖康二年(1127)正月,张俊随赵构至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当时,强贼李昱占据兖州,赵构安排张俊为都统制率军讨伐。张俊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大获全胜,晋升为桂州团练使,又加贵州防御使。

张俊是第一个劝赵构登帝位的高级将领。靖康二年四月一日,金军在攻破汴京并对这座帝都进行四个月的疯狂劫掠后,押解三千多人,以及不可胜数的金银珠宝北去。张俊便向赵构恳辞劝进说:“大王是皇帝的亲弟,人心所归,眼下局势动荡,群情喧扰,若不早日登上皇位,势必群龙无首,国将不国。”当时,赵构觉得时机未到,没有立刻答应。张俊又联合宋钦宗时的尚书左丞耿南仲,连续三次上表劝进。多次劝进之后,赵构于五月在应天府正式登基,是为南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初置御营司,重用张俊为御营前军统制,又加带御器械。带御器械是官职名,目的是“假禁近之名,为军旅之重”,可见赵构此时已将张俊视为心腹。

最让赵构终生不忘的是,张俊在最危险的时刻为保住他的皇位而舍生忘死。金人北归前,立北宋旧臣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以为傀儡,代治黄河以南地区。北归后,金人听说赵构称帝,又迅速挥师南下,欲剪除新朝而后快。大敌当前,赵构非但不组织抗战,反而一味南逃,把大片国土拱手相让。他又赏罚不公,重用宦官擅权。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南宋政府临时驻地扬州,赵构仓皇出逃杭州,扬州随即失守。面对残局,暂驻杭州奉国寺的武功大夫、鼎州团练使苗傅和御营副将军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下台,禅位于他那年仅三岁的儿子,以架空皇权,拥兵自重。张俊当时正屯兵吴江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俊与韩世忠、刘光世等率兵勤王,在杭州临平与苗、刘军展开激战,他们合力围剿,击败苗、刘军,赵构得以复辟。赵构感激涕零,拜张俊为镇西军节度使、御前右军都统制,不久升任浙东制置使。

然而,金人这次南侵志在必得。为此,他们发动了名为“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赵构逃至哪儿,他们就追杀至哪儿,而且分兵深入,步步紧逼。所以,赵构南逃,仓皇如丧家之犬,他从应天府逃至镇江、扬州、杭州、江宁(今南京),又至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到达明州后,张俊提兵赶到护驾,赵构便留下张俊在明州抵御金兵,并向张俊许下承诺说:“朕若无你,则谁肯率先倡议朕早登帝位?你若无朕,则前功尽弃。你须竭力御敌,一旦成功,朕将封你为王。”然后,赵构匆匆由明州逃窜至海上,毫无一国之君的担当。

当然,对于张俊来说,皇帝有此承诺,自然信心百倍,奋勇杀敌。这年除夕,金兵果然攻到明州城下,张俊派统制刘宝同敌交战,宋军稍稍后退。这时,统制杨沂中、田师中、统领赵密等都冲入敌阵,殊死搏斗。殿前司将领李质、明州守将刘洪道亦加入战斗。于是,金军大败,死者数千,剩下那些残兵败将,纷纷跑去向兀术(完颜宗弼)求援。张俊领导的明州之战,后来被南宋朝廷评定为“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一,这也是张俊位居众将之首并常有骄态的原因之一。

二、被皇帝视为“左右手”

如果说张俊对于赵构的第一大功劳是劝进的话,那么他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平定内乱。自从金军开展“搜山检海”的南侵行动以来,中原和江淮之间,也如北方大地一样,被金军几番蹂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许多走投无路的农民啸聚山林,落草成寇。一些小军阀则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当时,孔彦舟占据武陵,张用占据襄汉,李成占据江淮湖湘。尤其是李成,聚众数万,势力漫延至十余个州郡,大有席卷东南之意,成了让赵构寝食不安的心腹之患。

张俊深知这是一个升官的良机,绍兴元年(1131),他主动请缨平定李成叛军。赵构大喜,封张俊为江、淮路招讨使,带兵前去征讨。李成手下大将马进盘踞筠州(今江西高安)。因豫章(今南昌)介于江州(今九江)与筠州之间,张俊领征讨之命后,就率军急赴豫章。他把军队全部安置城中,金鼓不鸣,下令登上城墙者斩,用来麻痹敌人。马进前来约战,送来一封很大的战书,张俊回了一封很小的书信,马进以为张俊害怕,戒备之心有些松懈。这样过了一月余,张俊认为时机到了,命岳飞为先锋,出其不意杀向马进军中,各军协同,马进军队顿时大乱,纷纷溃散,奔逃七十余里,退至筠州。此时,李成派来精兵强将数万来援,与马进军合并成铜墙铁壁,布阵于筠河两岸。大将杨沂中向张俊献计说,敌众我寡,想取胜必出其不意,他建议率精锐骑兵,绕至敌后,两面夹击。张俊依计而行,将骑兵交杨沂中和陈思恭率领,乘夜色从筠河上游摸过河,埋伏在西山之上,待天明,如神兵天降杀下山来,张俊率步兵从正面进攻,杀得敌军人仰马翻,一举收复了筠州。不久又收复了江州。李成见大势已去,只得逃走。张俊一路快马直追,马进被追兵杀死,李成则逃到北方,投降张邦昌之后被金人册封为伪齐皇帝的刘豫。至此,各郡叛乱全部平定,赵构大封众将,拜张俊为太尉。这对于刚刚四十五岁的张俊来说,也算是扶摇直上、显赫一时了。

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朝和刘豫分兵入侵,举朝震惊。赵构任张俊为淮西宣抚使,驻建康。张俊临江御敌,相持月余,敌人终于没能南进。张俊派张宗颜悄悄渡江到六合,绕敌背后。敌军准备退走,张俊又派王进前往淮河渡口设伏,大败敌军,俘虏敌将程师回、张延寿。后来,刘豫又多次派儿子刘麟、侄子刘猊率兵入寇,张俊和杨沂中多次合兵抵御,尤其是在李家湾之战中,大败刘猊,使其全军覆没,投降万余人。这次,赵构封张俊为少保,加三镇节度使,还大加表扬说:“你议论持重,深达敌情,又统领精锐之师数万,报国如此,朕复何虑!”后来有一次,张俊与韩世忠一同入朝觐见赵构,商议军国大事后,秦桧上奏说:“韩世忠与张俊两位大将,就像为陛下保家卫国的两只猛虎啊。”赵构说:“确实,他们正如朕的‘左右手’!”绍兴八年(1138),金朝请求休战,赵构立即赐张俊为“安民靖难功臣”之号,拜官少傅。

三、在贪财好色中自保

赵构、秦桧、张俊之间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三角关系。秦桧始终在利用赵构怯战的心理,兜售他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主张。赵构一方面不希望被金人掳去的宋钦宗回来,另一方面也被金人的“斩首行动”吓破了胆子,甚至吓得再无生育能力,只要是能让他稳坐皇位的主张,投降也好,杀功臣也好,不但依从,而且努力推动。所以,对于秦桧,他言听计从。而张俊,位于武将之首,他内心的向背,决定着赵、秦对他的态度,当然,也决定着他自己的荣辱乃至生死。

立国以来,赵宋王朝的权力顶层一直有一种惧武的心病,怕武将坐大,对政权构成威胁,对位子构成威胁。有一次,赵构问张俊,你读过《郭子仪传》吗?张俊说没有。于是,赵构意味深长地告诫张俊说:“郭子仪虽然常常领兵在外,但他心怀朝廷,尊敬朝廷,皇帝有诏,立刻就到……如今,你所管之兵,乃朝廷之兵,如果你像郭子仪一样心怀朝廷,尊敬朝廷,不但自己能享尽荣华,子子孙孙也会代代昌盛。倘若持兵自重,轻视朝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非特子孙不能享福,你自己也将有不测之祸,望你戒之!”这番话,对张俊几乎是很直白的告诫,听话,则享尽荣华;不听话,则万劫不复。在这种明白的警告之下,张俊敢不俯首帖耳?当然,这既是对张俊的告诫,同时也是对所有大将的警告,反映了赵构猜忌武将的一贯心理。

对赵构猜忌武将的心思,秦桧洞若观火。当时,南宋军民有以将领姓氏为军号的习惯,称张俊统领之军为张家军,韩世忠的为韩家军,岳飞的为岳家军。秦桧乘机在赵构耳边煽风点火说:“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秦桧此语,直接促成赵构下定收兵权的决心。

收兵权是最敏感的事情,弄不好就会鸡飞蛋打、引火烧身,得一步一步来。首先要有一位威望高、兵权大者附议、协助。赵、秦二人几乎同时看中了张俊,他们在对张俊的看法和态度上也出奇地一致。抗金以来,张俊本身勇气不足、情绪不高,且有畏敌怯战之举,胜仗有,败绩也不少,如《宋史》中所总结说:“不能守越,又弃四明,负亦不少。”更重要的是,他贪财好色,容易收买。当秦桧拉拢他,约他附和议和时,张俊一拍即合,力赞议和。在要解除他和岳飞、韩世忠三大将兵权时,秦桧承诺三大将兵权收后全部归他统领,见利忘义的张俊当然求之不得,立马成了卖国求荣者的帮凶。绍兴十一年(1141),赵构以酬赏“柘皋之捷”为名,召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到临安,论功行赏,趁机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张俊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军队。于是,赵构重用张俊为枢密使,领全国兵权,不久又加太傅,封广国公、益国公。

贪财好色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劣迹,但在个别封建帝王的眼里,却恰恰是让他放心的性格特点。追求享乐的人,内心大抵只有媚骨,没有硬骨,给点赏赐就温顺如羊。张俊的确好色,妻妾很多,还经常到外面拈花惹草。早在建炎二年(1128),张俊就曾因与赵构宠臣王渊抢夺一个周姓妓女而将宗室赵叔近杀害,可见其色心之重、色胆之大。他特别爱财,大肆兼并土地,占有了巨额田产,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几位大地主之一。据说,他共有良田一百多万亩,每年收租米百万石以上,相当于绍兴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还要多。他巧取豪夺,占有大批园苑、宅第,每年收房租竟多达七万多贯钱。钱多怕贼,他家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他命人将那些银子铸成许多一千两(五十公斤)一个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们,拿它们没办法。许多事古今相通,据说,当代“将军”谷俊山也有此妙法,他用受贿所得的金条铸造成几十公斤重的金佛、金像、金盆之类,后来为了便利,他干脆不收金条只要金粉,小偷想必也“没奈何”。

张俊大肆敛财,但非常听话,赵构便放心了。

至于岳飞,一不好色;二不在临安置房产、积资财;三者军队管理又严;四对收复河山极有主见,有自己的路线图;五又不听话,对皇帝的要求总是以民族利益为由推三阻四,这种人如何驾驭得了?因此,去岳留张,成了赵构投降路上的重要一步。

四、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掌

赵构在处理大将们的问题上,的确是费了一番深思熟虑的功夫的。

赵与三大将的关系,亲疏不一。张俊和韩世忠,出道较早,在平定苗、刘之乱时,他二位都有勤王之功,他们与赵构之间是密切而亲近的。特别是张俊,他的军队很多时候是赵构的扈卫之军,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比任何一位将领都多。而与张、韩相较,岳飞资历较浅,于赵构少有那种救驾之功,关系自然疏远多了。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就说:“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桧所诛。”可看作岳飞之死的原因之一。当然,亲疏只是一个方面,对于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来说,听话与否是关键,听话的,好酒好肉好待遇,贪点捞点无所谓;不听话的,想方设法斩除之,毫不手软。

赵构在所有问题的措置上,其目的都是为了稳权固位,要稳权固位,就得与金议和,而要取得与金议和的资格就得收兵权。这些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秦桧是赵构决策的直接落实者,经过密谋,他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张任枢密使,韩、岳分任副使,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同时,在对付三大将过程中,秦桧还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的办法,得以坐收渔利。他开始以岳倒韩,岳飞不但没卖友求荣,反而向韩世忠通风报信,救了韩一命。后来命韩倒岳,韩世忠也于心不忍。这时,张俊便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很主动。他把岳飞派人送信给韩世忠一事告知秦桧,又诬陷岳飞主张放弃山阳(楚州)城。最后,在秦桧等人罗织的罪名之下,岳飞英勇就义,一代民族英雄瞬间成了赵构和秦桧卖国求荣阴谋下的冤魂。绍兴十一年(1141)底,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一切都“顺理成章”。

而其实,当初收众将兵权悉归张俊的承诺,其实也不过是赵构、秦桧为收兵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罢了。后来,张俊在枢密使位上毫无去意,赵构又坐不住了,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安排殿中侍御史江邈弹劾张俊,把他罢为节度使,充醴泉观使。不久,封清河郡王,奉朝请。郡王不过是一种有职无权的虚衔,所谓奉朝请,即保留定期参加朝会的资格。至此,赵构又彻底把张俊逐出了权力中心,让他一边赋闲去了,这一年,张俊才五十六岁。十二年后,张俊去世。其间,他过了十二年的赋闲日子,虽然家财万贯,纡金曳紫,但他的内心,想必也是十分落寞的吧。

对张俊的评价,历来不怎么好,明朝人还把他铸成铁人,长跪于岳飞墓前,遭人唾弃。《宋史》评价他说:“南渡后,(张)俊握兵最早,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然濠、寿之役,俊与锜有隙,独以杨沂中为腹心,故有濠梁之劫。岳飞冤狱,韩世忠救之,俊独助桧成其事,心术之殊也,远哉!”所以,与其他诸将比,张俊的品行操守,的确殊如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