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爱的思考
爱情是人们所向往的,每个人都享有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权利。但是哪里又有真正的“智者”呢?在有一段时间里,很想和一个人谈恋爱,但是自己不确定对她的喜欢是别人的诽谤产生还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一直在重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她,可是没有一个很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准确的答案,所有回应的声音都很模糊。所以显得很犹豫,我该怎么做,又该不该和她谈一场恋爱。一般来说这种模糊的意识是不能够支撑做一个决定,所以很是烦恼。当脑海里一直在重复一个事而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我想这段时间内整个人都是躯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我在想喜欢一个人到底是一见钟情的好,还是慢慢喜欢的好。但是慢慢喜欢是受到别人影响开始注意还是自己注意到她开始注意,这是一个值得让自己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少有人这样思考。所以我想借着自己的这种观念提出这个问题引起一些人的共鸣,也不能够确定这是不是我一个人的这种想法,或许这个观念早就有人提出来供别人思考,这只是我自己所想。什么东西是一见钟情的呢?可能就像一个自己看到一种花,然后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以此为伴,我想这是我认为的一见钟情。那慢慢喜欢呢?我觉得更像人成长过程中对运动的热爱,像我自己对篮球的热爱一样,以前对篮球的态度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是经历一场真正的比赛之后我发现我彻底的爱上它了,每时每刻都可以去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去对抗比自己身体壮很多倍的运动员,或者是去努力封盖那一米八几的运动员,当然这没有成功过。那种在被人诽谤而慢慢去喜欢的我没有特别的案例来做表述。
确实,实践出真知。不过采用欺骗的方式表述出来的观念如果真的被接受了,那它将继续衍生出更多的假象。是什么驱使你有勇气去用欺骗的手段做一个表白呢,我想大概率是因为一个人的孤独。因为长期一个人让你感觉精神上的空虚和身体上的性生活向往,我想这个会占用最大的主导因素。往往真正的喜欢在开始之前是不会考虑太多的,而且在受到拒接之后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困境,但是我想在以欺骗的手段下进行的任何事件心理变化应该是不大的,只能再一次感叹寻找真爱是一段很艰辛的路程。爱,从弗洛姆《爱的艺术》当中了解到有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等多种样式,在没有读完他的著作之前,我都觉得这是爱的完整阐述,所以爱一定是“我被爱,是因为我爱”这样的观念来支撑的,我也相信这肯定是在我未来路上的理想基石,将会以“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一表述去展开,所以这才是爱。对于爱情,需要什么样的开端?又需要什么样的结局?这都是一个值得去实践,值得去用理论阐明的东西。毕竟还有很多人身处迷茫当中。
也许是一个人的自信太满,外界向自己输入的观念一直让自己认为已经被神化了,然后逐渐开始膨胀,迫不及待想用实践证明给他们看。外界因素是可以操控灵魂的,然后给自己一个假象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魅力。然后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对爱情的渴望,然后就对被恋的那个人说出了长篇大论的开场白。目的总是像被剥掉皮的水果一样,清晰可见真实的皮囊。当然这是在向他们叫嚣,因为他们之前有对我的夸奖在此刻正在被验证。成功,那确实可以在他们面前光明正大的放肆,并且会使那一份自信再次盲目放大。但是我们在面对结果时,总是有它的神秘,所以才会让我们对它神之以往。到最后这个故事终究是安上了句号,所以也该反思自己,你是不是自信了?你有能力给别人想要的吗?你为什么没有被接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够优秀,没有能够让别人找到你的发光点,所以凭什么叫别人喜欢上你,你以为的成熟会被她认可,其实在被爱的那个人思想上是一文不值,别人需要看到的是实力,是能力,是吸引力。你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那些可以拼父母,没有那些小鲜肉的外表给予你另一半骄傲的资本,你没有个人能力,凭什么要别人喜欢你。一句只适合做朋友,证明你只有利用价值,但是并没有实际做为恋人的价值。证明自己,用实际来推翻,不要一味都是嘴上功夫。
现在常常想起一句话:“觉者由心生律,困者由律制心。”当你慢慢步入循环的生活规律后,感觉不会再在意最初产生的想法了,但是从意识出发,每次的相遇都会让平静的心产生波澜。虽然表面上很似平静,不会有任何破绽。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在喜欢上一个人之后,会产生特别的一种思维,总是认为我喜欢上她,就是已经拥有了她,虽然表面和内心不会表现或者体会不到这种行为的存在,但是从你喜欢她开始你的意识当中就已经有一个微弱的“火种”了。更不说这种诽谤产生的爱,这只会更加强烈,认为在别人讨论之前就已经把她归到了自己的伴侣位置上。当我们用欺骗的手段试探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尴尬,这份尴尬同没有开始之前是不一样的,这种尴尬就是你假装不懂,我故做轻松。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以某种方式去抹掉这段不堪入目的往事时。你再回望她,她已经走远了。没有了身影,更没有了气息。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她常有打扰,可是那麻木的心早已做出决定,即使你有和她还有来往,这种来往是很浅的没有任何价值的。既使偶尔出现很深的,那也是虚假的,是刻意的,是在回望还有没有机会在一起的那颗虚假心在作祟。所以,当她发觉之后,她不再以高贵的友谊去维持这份虚假的未发生的“爱情”。友谊是神圣的,爱情是卑鄙的。友谊不会将你带离父母,不会阻止永恒的源泉;爱情是会将你带离父母的,并且会阻止永恒的源泉。可是我们拥有神圣的友谊,但我们并不珍惜。我们未曾拥有卑鄙的爱情,但我们却在肆无忌惮的找寻。我们慢慢的走向了充满荆棘的沼泽地,千疮百孔的身体会逐渐沦陷于爱情的泥潭当中,最后趋近于死亡的边缘,走向“死无葬身之地”的仙界。
为什么古今中外这么多人都有谈论到爱情?图书馆内堆放的图书为什么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述爱情的。有对爱情充满向往的,有对爱情充满讽刺的,有对爱情以哲学方式去思考的,有对爱情……,但更多的都是描述个人经历的。他们是领悟到爱情的真谛还是因为自身的孤独?我想更多的是人类独特的表达方式。鸳鸯长相厮守,螳螂阴阳相隔,织巢鸟筑巢求偶等。动物之间也有自己的爱情故事,但他们并没有让人类一目了然的文字,而是人们去发现并描述的。如果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语言,那他们的故事会不会像人们所传递的那样美好呢?所以人们不断的追求爱情的真谛,在动物和植物之间不断寻找,但又不断迷茫。爱情的魔力已经超乎想象。它不限于穷人和富人、男人和女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活人和死人。它已经贯穿于整个世界,不断推进着人类对爱情的认识。人们不断整理自己的思维,然后用文字的方式堆砌在一起。它就以书籍、语言的方式不断传递。在上一辈、这一辈、下一辈人当中不断实践,不断趋近于真正的“卑鄙者”。
人们内心深处的爱情观是不能够通过文字实现自我教育的,更多的是需要一场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这种养分比任何文字的教育都吸收的快,而且深刻。人们总是朝着理想的爱情走去,面对稍有不适的方面就显得相当敏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很认真的考虑过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承认别人的错误而不愿意面对自己匮乏的思想。
故事的开头是拥抱,故事的结尾确是离别。起初没有他们的故事,有的只是我们预谋已久的分别。回想时光划过的曾经,现在留下的却是满目诙谐的故事,恋情虽在,可恋人已经不在,因为曾经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男孩已经世故。我们都知晓答案,可是确在等待一个公布答案的机会,我们都知道结局,可是确在等待一个面对结局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对方的猜想,可是确在等待一个揭开对方面纱的机会。我们都在等待,等待毕业季,等待异地他乡,等待身世公之于众。我们不能够评判5000年的文化是否洗掉了旧社会的辫子,但是人性的本源如同根深蒂固的大树一样,都是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评判别人的思想是否正确,但是不得不承认出身的无奈,许多东西不能够一代就起来了,肯定需要世代的熏陶与教诲才能够立足于不背社会唾弃的姿态。
她走了,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故事,也是一个明知自己会再次陷入旋涡的故事。一切来的很自然,但是也很突然,我很想用看不懂的文字去表达我真实的自己,因为我想伪装在爱情的鸿沟里不被世人唾弃,虽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可能这个是只能针对我来说的,因为相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当然这一切我们可以用其他物质来代替或者叫弥补,可是局限的思维让我无法去行动当中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