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匈牙利:变化世界中的双边关系7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还是西方模式的选择在学术界引起了空前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及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随着苏联解体,西方学界仍然更为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被“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理念所替代。

“华盛顿共识”的政策主张,曾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动,其后果引起极大争议。“华盛顿共识”提出后,拉美地区首当其冲,俄罗斯以及东亚、非洲和中东欧等地区的转型国家也逐渐受到剧烈冲击和深度影响。但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成功避免了经济衰退,这主要是因为对原材料的需求主要来自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

2007年,尽管面临出口市场萎缩,中国经济仍然持续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政府的刺激计划又一次将经济增长率提高到10%以上。因此,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可信度下降,一些学者提出的“北京共识”不胫而走。一方面,美国正在推行旨在保护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领域调动资源,营造将使美国更难采取霸权行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正在指引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秩序接轨,同时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独立。

但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随之而来有关“中国模式”讨论也逐步减少。但近年来关于这一模式的辩论再次出现。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

匈牙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匈两国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匈牙利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而考察“中国模式”对危机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模式”和关于“北京共识”的辩论在匈牙利引起的关注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匈牙利开始转型,当时认为,在转型前经济效益不好是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没有建立与发达国家一样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当时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按照“华盛顿共识”的主张,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休克疗法的成功一直备受争议。相比之下,亚诺什·科尔奈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不应被视为其他国家采用的模式。基于科尔奈的理论,伊万·塞莱尼还指出,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不同发展道路的混合模式。在他们的分析中,久拉·佐尔坦、拜尔娜·塔拉斯(戴博纳)和费伦茨·邦希迪曾试图找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因素,但仍没有找出匈牙利可以借鉴的结论。

有趣的是,近年来,正是在西方政治话语中,“中国模式”对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匈牙利的相关性才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该地区变得愈发活跃,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启动。该机制旨在与16个中东欧国家深化合作关系,随着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逐渐受到欧盟等西方国家及组织的关注和批评,认为中国正在利用其经济实力对该地区的国家施加政治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的方法调查“中国模式”的要素是否出现在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中,如果存在,那么影响的程度如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将首先确定既有文献中的“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内容。然后,笔者将通过定性分析对匈牙利总理维克托·欧尔班关于中国的讲话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笔者将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并提供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