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工业化的特征
从工业化史看,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有其共性的,但也因为资源禀赋、时代变化等国情与世情的不同而有着自己独特之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特征。[4]
第一,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中国的人口超过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迄今为止约有35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了人均GDP约1万美元(2000年不变价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如果简单按照人均GDP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那么世界上约有3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工业化。[5]其中,卢森堡、挪威、日本、美国、冰岛、瑞典、瑞士、丹麦、英国、芬兰、奥地利、荷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等国家和地区早在1970年以前就实现了工业化;以色列、意大利、中国香港、爱尔兰、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澳门、西班牙、塞浦路斯、韩国、希腊、安提瓜和巴布达、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则是在20世纪末(20世纪70—90年代)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进入21世纪后,斯洛文尼亚、马耳他、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等先后达到了工业化国家人均GDP标准。这3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约为10.3亿人,而2017年中国大陆的人口就达到了约13.9亿人。从工业化史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世界上也只有约10亿人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的工业化则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整个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颠覆性”的作用,中国是否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仅事关一个国家能否繁荣富强,还决定着整个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改写人类历史。
第二,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世界上还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
改革开放40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巨变。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32倍,1978—2016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了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达到8.5%。而2016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则是1978年的50倍,1978—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更是高达10.9%。从国际比较看,后发经济体追赶过程中会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段时间一般持续2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率超过7%、持续增长25年以上的经济体除中国大陆以外还有博茨瓦纳、巴西、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12个。其中,日本1951—1971年平均经济增速为9.2%,中国台湾地区1975—1995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为8.3%,韩国1977—1997年平均经济增速为7.6%。从现在看,只有中国把如此高的经济增速持续了40年,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伟大的经济增长奇迹是否会“后无来者”,但可以确信是“前无古人”的。
第三,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工业化,表现为产业结构失衡和区域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
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工业化进程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而言,这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的工业化水平不充分。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工业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由于长期的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主导,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这造成中国产业结构高端化水平不够。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随着中国工业化步入后期阶段,近些年中国经济开始呈现“脱实向虚”的倾向,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日益降低,2011—2016年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下降了将近两个百分点,而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迅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连续两年都达到8.4%,这已经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高点。实体经济不仅增速下降,而且整体供给质量也亟待提升。四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的快速工业化进程,给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虽然中国一直倡导实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的选择。绿色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可承受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中国工业化是外向型工业化,不仅得益于上一轮全球化背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对未来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深远。[6]
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低成本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找到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常采用的两种发展战略,各有不同的优缺点。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中国实施时产生了许多弊端,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运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中国逐渐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比较低,中国环境污染是低付费的,依靠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也是低成本的,人民币币值是低估的,这构成了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也是中国可以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基础。低成本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的实施,现在看来虽然也产生了许多不可轻视的负面效应,例如对国内资源破坏严重、压制了劳动者福利水平的提高、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削弱了国内消费的扩张等,但是中国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成绩斐然,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工业化对全球化的贡献将不仅仅主要停留在基于中低价值链环节的全球分工格局下的低成本产品出口,而是将会表现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面的国际流动,也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
工业产能合作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后期阶段的新的合作方式,会对推进全球化进程产生新的巨大影响。所谓产能合作可以理解为在两个或者多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资源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活动。产能合作的合作机制一般表现为在政府达成“互联互通”、多边合作共识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借助多边投资机制,基于产业互补性推进的企业和项目合作。从现有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案例看,合作项目多是具有基础设施投资性质的、对民生有巨大贡献的重大战略性意义的工程。
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表明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基于最初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涉及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65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这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我们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的国家有1个,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家有14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有16个,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国家有32个,而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只有2个。有14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有44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于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工业化水平处于上游的位置。[7]因此,中国的工业化经验将对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业类型。而这些产业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梯度,即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工业化后期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业化中期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初期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合作空间巨大。通过产能合作,中国将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意义重大。如果说,长期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以提供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为主,那么,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也将给全球化带来合作方所需要的一体化的服务方案。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五,中国实现的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符合“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的、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业化。
无论是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还是到2030年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所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引导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符合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国情,又要适应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世界工业化趋势。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环境不同,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与世界信息化趋势叠加。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中国要走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在对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出重大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四化同步”发展。从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看,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例,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来提升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以及制造业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重要趋势。《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也正是中国响应这种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而制定的一项深化工业化进程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