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音乐范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口头史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同于书面史诗,其中许多既是文学之诗歌,同时也有音乐的表演陪伴在侧。对于口头史诗的演述,史诗的文学语言与音乐表演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无论是文学之于音乐还是音乐之于文学,在口头史诗的演述中皆是唇齿相依、彼此作用、相辅相成的。它们原本共同构成了口头史诗之演述整体,却因不同学科的分野和研究者之所长而在学术研究中被骨肉分离,以致史诗学界只关注作为文类的史诗,音乐学界则更是对史诗音乐知之甚少。

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口头活态传承的史诗资源,但作为口头演述不可或缺的史诗音乐的研究却在中国史诗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格萨(斯)尔史诗音乐概莫能外。降边嘉措曾指出,“假若把《格萨尔》这部古老的英雄史诗比作展翅飞翔、遨游太空的雄鹰,那么文本(文学)与唱腔(音乐)是它的两个翅膀。假若只有一个翅膀,雄鹰就飞不高,飞不远,更不能搏击蓝天,遨游太空。由于我们忽视了《格萨尔》音乐方面的研究,对史诗本身的研究也就不可能全面、完整和深入。就《格萨尔》研究方面来讲,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方面的重要性没有意识,认识不到,有些人即便有意识,也把握不住,更不用说深入研究,这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学养和知识”[1]

杨恩洪也曾在笔者的采访中提出:格萨尔研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格萨尔的音乐研究被人们忽视了,过去很多学者认为格萨尔只是民间文学,只要把文字记录下来就完事了。后来在西方人文学科与理论的影响下,我们认为格萨尔是一种口头传统,文学之外,还有演唱。藏族格萨尔在民间本身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它与曲调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音乐研究是我们整个格萨尔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目前格萨尔研究的薄弱环节。我们过去的研究,包括我自己,只注重文字部分,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民俗、语言等方面,比较欠缺音乐方面的研究,这值得我们反思。[2]

如果我们放眼国际学界,史诗音乐研究的萤火之光在史诗文学与文本研究的日月光辉之下也显得暗淡微弱。赖歇尔曾指出:当口头史诗的文本已经得到充分收集和研究时,口头史诗的音乐研究大体上依然是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垦的领域。在世界史诗音乐的研究中只有极少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论题的专题论文或合著。在此研究现状下,赖歇尔认为,“对史诗中音乐方面的忽视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美学上的基本问题:仅将史诗解释为诗歌和语言合理吗?当音乐被忽视时,我们是否正在丢失口头史诗属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他一再呼吁忽视或丢失音乐的史诗研究是不完整的。因此,对跨族群、跨文化传播的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应用比较的方法,希冀为格萨(斯)尔史诗音乐,乃至中国史诗音乐的研究拓展新的意义:第一,研究颇具典型性的格萨(斯)尔史诗音乐对于完整理解中国史诗的口头属性、完善中国史诗学研究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第二,藏、蒙古、土族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的研究在探寻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说唱音乐传统的文化关联方面可提供另一种诠释视域;第三,希图立足本土,在学术话语与学理性研究思维的建构方面寻找与世界史诗音乐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