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时代的转变和道德的新发展
毋庸置疑,以2014年北京举办的APEC峰会、2016年在中国杭州召开的20 国集团峰会、2017年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级论坛为节点和标志,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全球化已经由资本主义主导的时代向新的时代,即以社会主义主导的或者以世界广大人民意志主导的时代的过渡。社会主义融入的时代,也是走向以真正道德支撑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基于道德基础的中国新理念、中国新方案逐步被世界各国了解、认识、接受、实践的时代。这个时代与过去时代的根本区别,就是以平等合作、共赢共享,取代不平等的强者对弱者的掠夺。随着这些新理念、新方案的被广泛接受和实践,全球化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
社会主义的融入和道德力量的展现
人类更高的文明,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得到实现,这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了全球化。中国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视道德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和道家,都把道德视为其哲学的基础。而且这种道德哲学在中国社会一直源远流长,从无间断,至今还放着光芒。而且在这种哲学中,还认为道德处于高于经济、政治和宗教的地位。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中国大踏步融入了世界,并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个大国。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融入全球化,不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也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要创造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整体发展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幸福、共同美好的世界。中国道德传统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不搞霸权,也不搞强权政治,更不搞剥削,不搞掠夺,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以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平发展的理念,在尊重各种文明,尊重各国国家主权基础上,通过平等合作共赢,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世界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可见,中国的融入,体现着道德展现,标志着全球化中的德性回归。
如前所述,直到20世纪末的全球化,都一直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在这种主导中,因掠夺而使道德败坏。从21世纪开始,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长,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增长。特别是自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话语权、参与度,都不断提升。可以说,目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的时代过渡。不过,这种过渡需要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实力上,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学文化实力、军事实力等,全面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才能实现。
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继承先前的成果,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绝不是要否定其历史的进步性,而恰恰相反,对它的历史进步性、对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巨大作用,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评价。无论对资产阶级或对资本主义制度,都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既肯定它的历史贡献、历史进步性,又肯定它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无人怀疑,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它们在贪婪私人财富和权势中,在世界性的掠夺中,不自觉地或利用道德工具中而无意取得的德性结果。
比如,开拓世界历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大工业扩散到全世界,这是资产阶级的功劳之一。可其开拓世界历史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是为了吞并整个世界,而并不是为了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全球性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历史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发展的奇迹,人们不会忘记。但从根本上说,真正创造历史的是劳动阶级,资产阶级是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靠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削掠夺,才开拓出世界历史,创造出人间奇迹的。如果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哪来的全球化,哪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种奇迹为更文明、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比如,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在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中,才能得到实现的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没有以大工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世界性的普遍发展,没有各民族的相互交往的普遍发展,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各种财富横流的自由联合体。
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融入把共产主义的道德带到全世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就是在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既然全球化为劳动者阶级真正实现自觉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了条件,那么劳动者阶级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条件,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劳动阶级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意味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在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必将创造丰富的精神文明,必将使人类本性、人类道德得到回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概括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基础上发生的。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扬弃的运动,就是这种行动。共产主义在现实中的实现,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还阐述了,在资本主义时代,私有财产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它使劳动者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存在物同劳动者对立。与此同时,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变成了反对劳动者自身的、强制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最后是人同人相异化。而这种异化的扬弃,是私有制的扬弃,是人的即劳动者的解放。而人的异化的扬弃,绝不是对象世界的消失、舍弃和丧失,而恰恰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而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本质,就是私有制的扬弃,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的本质的实现。
体现这种异化本质的,是剥削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也把这种剥削制度扩展到全世界,从而造就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劳动阶级。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阶级是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就紧随资产阶级成长和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扩大。
起初是个别工人,然后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再后是某一个地方的工人,接着是一个国家的工人,最后是整个世界的工人。他们由分散到联合,由地区的联合到一个国家的联合,再由一个国家的联合到国际联合,联合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性越来越坚强。随着资本拥有的国际性、世界性,工人劳动者也必然有着国际性和世界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是全世界劳动阶级的共同呼声,也是世界历史由资产阶级时代转为无产阶级时代的客观规律。
更重要的是,如马克思说的,劳动阶级的解放,所有人的解放,都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实现。不受任何民族性的局限,世界劳动者是一家,而且只有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劳动者的阶级本性,是劳动者能肩负实现理想社会历史使命的基本条件。
资产阶级在民族史的基础上开创了世界历史,完成了它肩负的为新的世界历史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这种使命一方面是要造成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这就告诉我们,劳动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所创造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是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革命,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而劳动阶级要创造自己的世界历史,就必须在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充分利用这个基础,利用这种武器,才能达到彻底解放自己的目的。
新时代和新德性理念的传播
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明,包括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有由人性决定的、适应于各种时代的基础文明,有适应于各种文明的普世道德。诚然,无论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还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过程,都不仅是民族的解放过程,也是个人的发展与解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人通过智力发展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向更高阶段上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道德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最需要改变的,是由资本主义主导所造成的三种痼疾:一是由私欲膨胀、贪婪所造成的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二是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造成的世界秩序的不公平、不合理;三是由零和博弈规则所造成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对抗。中国的融入,把中国提出的并能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能展示全球化发展美好未来的,能使人豁然开朗的新理念带给世界。这些新理念传播必将会消除那些痼疾,迎来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从如下列举的一些理念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这些理念都是人类德性的闪现,体现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体现着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体现着人类道德的新发展,体现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些新理念的传播,预示着全球化中的痼疾、由这些痼疾所酿成的种种丑恶将被抑制或被消除,真善美将得到发扬光大。
比如,公天下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世界的信仰,特别是各种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民粹主义猖獗的形势,将会被改变。社会主义在全球化中坚持的基本信仰,是公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天下的含义就是共同利益至上,是全球利益至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至上。把国际社会的利益摆在与自己国家同等的甚至更高的地位上,这才是真正的国际道德。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向社会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转变,这种信仰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逐渐成为共识。
人类历史,是从公天下开启的。而在资产阶级全球化时代,信仰的是私天下。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历史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其在全球化中的一切活动,都坚持本国利益至上,本国利益第一。而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就行之;不利于本国利益的,就反对。甚至为了本国利益,而不惜侵略、掠夺别的国家,这是名副其实的强盗哲学和邪恶行为。
资产阶级之所以开创世界历史,其主观动机和目的并不是为了人类文明进步,而是为了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自己治理、自己控制、为自己谋利的世界。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奔走于全球各地,要不惜一切地摧毁一切民族的闭关自守的万里长城,要征服一切民族的仇外心理,要挖掉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等,都只能归结为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私天下理念。本国利益优先,本国利益第一就是这种私天下理念。这种理念正在被改变。
比如,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践行,世界财富占有不平等的痼疾将会得到改变。人所共知,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美德。靠劳动养活,靠劳动致富,靠全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建地球村,创造世界美好未来,这是人类文明维持生存和发展进步的基础。可在资产阶级全球化时代,尊崇的是金钱至上,零和博弈。金钱作为财富的体现,金融投机的工具,成为资产阶级的最爱。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欺骗、掠夺,通过金融投机,通过各种超经济的手段,只一心为自己赚钱,为本国赚钱;贪婪地积累自己的财富,积累本国的财富,而不顾别人、别国的死活;这就造成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在财富占有上严重的不平等,甚至两极分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严重威胁到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中国融入后,推行的是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共赢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主张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互学互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只有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致富,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才是最好的发展。只有坚持公平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使各国都成为全球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而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共同发展,在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可以说,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所有人的自由劳动和全面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中国的这一理念,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必将为消除贫困、消除财富占有不平等的痼疾,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比如,世界民主和谐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纳,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将被遏制。从历史实践中人们都会体会到,经济上的垄断和政治上的强权,也就是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垄断,通过强权,强加于别人,强加于别的国家,以实现强占别人、别国财富的狭隘自私的目的,这既危害别国的利益,也危害世界的整体利益,是造成全球化中恃强凌弱、仗势欺贫,造成不公正、不平等的根源。
而中国提出的世界民主和谐理念,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这一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显然,世界民主和谐理念是大善理念,它的核心或灵魂,是促进国际社会公平、公正和平等,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理念的被接受,必将使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得到改变。由于这一理念大大拓展了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在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很多国际人士认为,这一理念基于人类根本的道德准则,有助于推动和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对当今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比如,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世界上频繁的国际冲突将会得到缓解,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也会得到改变。霸权主义、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都无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承认每种文明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承认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能够在取长补短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从而推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不仅是在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而且是本文明至上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本文明至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正是国际社会冲突不断的根源。
中国不仅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承认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种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组成部分,都应当得到祝贺和尊重。所以提出了各种文明和平共处理念,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想而知,正是由于文明的多样性,才使世界美丽,使世界万紫千红,多彩多姿。而多样性,就必然带来沟通和交流,而在沟通和交流中,必然会产生融合,产生相互借鉴,产生取长补短,从而产生双赢、多赢,乃至促进世界整体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各种文明在和平共处中,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很重要的是,需要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秉持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冲突意识。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姿多彩、在相互借鉴中欣欣向荣的基础。每种文明,都有各自的智慧和禀赋,都有各自的作用和贡献。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在和平共处中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向着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可见,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不仅意味着世界上的对抗、冲突会得到缓解,而且意味着各种文明智慧和力量的聚合,意味着人类文明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发展。
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世界上的邪恶将得到遏制;人间的一切美好都得到张扬。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着马克思的联合劳动的思想。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各国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已经空前加深上的。当今,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已经处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攸关、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里。这就要求,各国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而这样一种“世界眼光”的必然体现,就是“命运共同体”思想。
当然,命运共同体中,不光讲利益,更要讲责任。所以,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世界各国之所以能成为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各国之间具有共同利益、整体利益。而在具有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的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荣损与共、利益相连的连带效应。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他还形象地说道: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共同利益,共同责任,是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正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具有共同利益,各国才需要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正因为有共同责任,才能够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主张,是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们充分展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统一观的核心。所谓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主张,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别国利益关切的一种主张;就是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的一种共荣、共进的理念。因为命运共同体思想包括差异观和统一观,而从这两种观念中又能引申出一系列具体的内容,所以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在这命运共同体思想里,我们似乎隐隐约约嗅到了共产主义那种自由人联合体的味道。有学者提出,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是共生主义。我认为共生主义这个提法好,他比较贴切地体现了习近平命运共同体的本质。从习近平同志对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中,我们似乎能够悟到,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的确是相互依存的共生主义。这种共生主义,似乎是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荣、协同发展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的一种新的和合乎逻辑、合乎科学的解释。
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倡导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文化形态等多样性的前提下,追求世界各国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它主张在发展中采取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共生、共荣、共利、共进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不言而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不同于零和博弈的崭新的国际观。这种国际观是在对当今国际社会本质和规律性科学认识基础上,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创新。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充分反映,而且是对当今国际社会存在和运行规律、本质及其走向的深刻揭示。是人们认识当今国际关系本质,认识全球治理本质,进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自己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
命运共同体思想,还体现着新的全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贪婪追求私人利益的价值观不同,它把共同发展、共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过去那种为贪婪私利进行掠夺和争夺世界霸权引发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给世界造成的灾难罄竹难书。而现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即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尊重别国利益的纽带。依靠这种纽带,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当今,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逐步成为共识。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相互依存和共生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各国和国际社会只能以同舟共济来应对。如有学者说的,在人类共同居住的“地球村”里,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所有国家都成为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比如,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而且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比如,互联网已经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还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的问题,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
如有学者所说的,提出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源自中华文明传统。当今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出的中国方案。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新时代和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新价值
中国是文明型大国,也是伦理道德产生较早的大国,有着悠久的优秀道德传统。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道德传统对新时代全球化的发展,却非常契合,非常有价值。大家都知道,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它们提出的“公”“礼”“和”“仁”“义”“诚”“信”“道”“法”“名”“实”等道德概念,以及其论述的很深刻的道德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这些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今的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中国人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自然成为中国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信仰的深层原因。
因为这些传统道德思想体现的是人的善性,是人民的意志,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今天全球化中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很多方面都完全契合,所以其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仍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传统道德思想,虽然在世界上早有传播,但总的看影响力相对还小。可以断定,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之后,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流,通过贸易、投资、旅游、文化合作等的密切接触,这些思想传播到世界的力度肯定会空前加大。比如,上节讲的中国向世界传播的新理念,都无不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这里主要想从教育的视角举一些例子,论述这些思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比如,善,是人类道德的核心。而在中国的道德思想中,善的思想最为丰富,其育人的价值也最为巨大。国内外都公认,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对善的论述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比如,本书第8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些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最好的品德是水的品德,最高的善是水的善。水的心胸最开阔,水的志向最远大,水虽利于万物,却从不争自己的得失,从不想自己的利益,而且为了滋养万物,心甘情愿待在别人不愿待的地方。
相互尊重、不争利、不争权、甘心奉献、和善亲切、诚信可靠,这正是老子把水视为道德最高境界的缘由。而所有这些,也正是当今全球化中最有价值的道德规范。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很多家庭都把它做成字画,挂在家庭显眼的位置,以示对善的虔诚,对这些道德规范的虔诚。当今国际社会所最需要的,何尝不是用这种如水的善,去消除掠夺,消除霸权,消除零和博弈呢!
比如,在本书的第27 章写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人们都知道,作为人们的行为而言,老子有五善之说,即善行、善言、善教、善闭、善结。最重要的是,老子倡导人们行善不图名、不图利,而且善行之后,不必张扬,这也是当今全球化中所需要的美德。
儒家的“礼”“善”“仁”思想,在中国也有很深的影响。“礼”“善”“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精髓,它主要是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儒家思想在世界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就是这本书。儒家思想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学术传统,以及一种生活方式,很早就越出国界,传播到东亚国家,传到了欧洲和整个世界。据有关史书记载,16世纪下半叶,儒家思想就传到了欧洲,并在欧洲启蒙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儒家“礼”的思想,实际上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都是在一定伦序地位中,诸如父子、夫妻、官民、君臣等,实际上是指复杂的社会结构。而且儒家主张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说,处在什么地位,就要用什么地位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仁”的思想,是关于做人的基本品格、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的思想。其基本含义,就是善和爱,就是善待别人、爱护别人,以别人的利益为重,并以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惜杀身成仁。
反映儒家上述思想的《三字经》,书虽小,但分量重,影响深。全书虽然总共只有380 句,1140个字,可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涉及中国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而且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情等许多方面。这本书具体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把德性教育放在第一位,让人从进入社会开始,首先就要懂得道德规范,知道应当遵循道德规范行事。书中那许多尊长、爱幼、孝敬父母、教子成器、自幼立志、苦读成才的生动典故,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实在值得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应当把它作为现在小学生必修的课本,而且应当把它作为对全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子女教育的普及读物。
可喜的是,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它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荐,这体现出它的蒙学价值和受用无穷的普遍意义。《三字经》是教人识字、明理的启蒙和入门,也是通经习史的启蒙和入门。《三字经》不仅语言形象、生动、有趣,富有浓厚的哲理性,而且富含许多动人的历史和人物典故。它不仅要教人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还教人知道天文地理知识,教人知道如何进行德性修养、如何做人、如何奋斗。
除了“礼”“善”“仁”思想之外,其倡导的和为贵、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平等相待的思想,也是当今全球化中所需要的。读读儒家的书就明白,体现在基督教中的、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就蕴含着儒家思想。比如中国人作为口头禅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警句,都表明了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世界传播如此广泛,影响如此巨大、深远,除了它展示了它是不同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另一种文化,给西方思想家们以启迪外;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人性,符合人的理想和愿望,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如研究儒家思想的外国专家所说,人们坚信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能使世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存共荣。所以儒家的丰富的道德思想,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既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在儒家的道德思想中,还有两个理念,是当今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一个是包容,另一个是和而不同。可想而知,在文明多样化的世界,没有包容,就不会有全球化;没有和而不同,也不会有全球化。不同文明间的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这是全球化的本质。而这种本质,正是在和而不同和包容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道德思想,既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儒家道德思想的国际化,让其对全球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8年,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与会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儒家提出了很多基本理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思想一致的,不约而同的,有些则是独自的贡献。诸如其在四书五经中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为政以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德不孤必有邻”“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独特的、有着普遍价值的理念,都应当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
当然,诸子百家的每一家,都有关于道德、关于善的思想。其中有很多,都是当今全球化所应当遵循的。比如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就是当今全球化中所需要的思想。墨子说的: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责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说的“仁者”,也就是懂得爱、有善性的人,就是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全球化中的每个国家、每个行为主体,也都应当做“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国家和行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