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刘一明的生平、著作及思想背景
第一节 刘一明的生平
刘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道教学者、内丹学家和医学家,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前半生为了钻研内丹功法和养生真谛,云游了大江南北;后半生定居在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日间忙于课徒,募修道观,夜间潜心儒、释、道、医诸子百家,博古通今,创造吸收,著作等身,终成一家。
清代《金县志》卷十三对刘一明的生平记载道:
刘一明,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又号被褐散人。山西曲沃人(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博学工书,尤精于医。乾隆间,访龛谷老人,啸咏于兴隆山(今甘肃榆中县——引者注)中,一时士大夫乐与云游,每教人以养身之术。两山(指榆中县之兴隆山和栖云山——引者注)梵宇募化重修,凡四十余年,购置田亩为香火之资,又于禅寺沟置义冢地。年八十八而殁[1]。
这段材料表明了刘一明在内丹学、书法和医学方面卓越的成就,还特别指出了刘一明积“四十余年”之功德“梵宇募化重修”。兴隆山道观原为初建于东晋十六国和唐初的佛教寺院,宋徽宗赵佶兴道抑佛时随之演变为道教名山,当时“殿宇甚多,香火兴旺,称洞天福地”,[2]明末兵火,几被夷为平地。据张文玲先生统计,刘一明从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十九年(1780—1814)三十五年之间,依靠杰出的个人能力,“行医募化,先后在兴隆山兴龙、栖云二山和凤凰岭新修、重建灵官殿六间……总共约四十八座(处)、二百九十八间(牌坊、拜斗台除外)。购买香火田一百六十六亩,自己率众开荒造田二百二十五亩。二十七种著作已版行于世”[3]。以一人之力兴一方道观,可谓神仙功德。
刘一明在其著作中对其生平经历亦有记载,可为补充印证。他在《会心外集》中自称:“山右鄙夫,新田懒汉,不喜荣华,只求恬澹。”“山右”是山西的别称,“新田”是春秋时晋地,可证实其祖籍山西曲沃。光绪《重修皋兰县志》称他出身巨富,“家累万金,弃之录道士籍”。[4]其父于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开药店致富,并为其举业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巨资捐国子监,但刘一明弃家入道,动因起于求道治病。他在《会心内集·穷理说》中有如下记述:
悟元自十三四岁,即知世间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可恨自己福缘浅薄,未得早遇高人。乱学乱问,装了满肚子古董杂货。十七岁身得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省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当年所学,百无一用,直到卧床不起,幸喜真人赐方,沉疴尽除,死里逃生,如在轮回走了一遭,可惧可怕。十九岁外游访道,自发誓愿,若不究明大事,决不干休。二十二岁榆中遇吾师龛谷老人,辟破旁门,口授心印。从前狐疑,冰消瓦散。后奉师命,暂尽人事。参看丹经,疑信今半,不能彻底通晓。盖以离师太早,未聆细微,故有窒碍。因为此事,京都居住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经十三年之久。三教经书,无不细玩,丝毫理路,无不搜求,未尝一日有忘。然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壬辰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挖出造化根苗,提示天地心窝,当下从万丈深沟提上千峰顶上。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黄芽白雪,即在眼前,逆顺是道,左右逢原。举步跳过苦海,展手扭转斗稍,十三年疑困,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5]
由此可知刘一明的出家缘由,拜师经过以及其间的心路历程。刘宁先生把刘一明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拜龛谷老人之前,1734年至1753年,为其“发心修道”阶段;拜龛谷老人之后,遇仙留丈人之前,1753年至1768年,为其“修道”阶段;其后是第三个阶段,是其“证道和弘道”的阶段。[6]这种分法结合其人生经历,较为合理。
刘一明前半生云游参学,后半生居于甘肃榆中县之兴隆山和栖云山,其著作多作于此,最后亦仙逝此地。关于他云游参学的地方,在其《会心外集·韬光歌》中有一个总结:
我曾韬光在灵州,儒衣儒冠暗里修,虽然埋名亦隐姓,难免世人口咻咻。我曾韬光在宁夏,破衣垢面夺造化,搬砖弄瓦妆疯癫,一心要成宝无价。我曾韬光在南台,教门用力接良材,未免有益还有损,修桥补路积法财。我曾韬光麻峪河,秦岭坡下苦琢磨,虎狼窝里长自在,不动不摇无更那。我曾韬光在岷地,洗心涤虑又定意,偶遇当年旧主人,授我一根神兵器。我曾韬光在金城,游戏三昧理性情,在尘出尘无点染,一粒黍珠到处明。我曾韬光在金县,重开栖云朝元观,算来前后二十年,五峰焕然气贯穿。[7]
现依据张文玲先生《道学家刘一明》和金耀东先生《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刘一明》,并结合刘一明《会心集》 《悟道录》等著作线索,将刘一明生平经历及著述情况予以列表。
人生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拜龛谷老人之前,1734年至1753年,为其“发心修道”阶段;拜龛谷老人之后,遇仙留丈人之前,1753年至1768年,为其“修道”阶段;其后是第三个阶段,是其“证道和弘道”的阶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慕道阶段(1734—1753年)
一、修道阶段(1753—1768年)
三、弘道阶段(1768—1821年)
表1—1 刘一明生平经历及著述情况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