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序言
在许多人眼里,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犹太民族数千年历尽苦难,却不失辉煌。《圣经》中言,巴勒斯坦这块土地是上帝对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夏秋季节,人们可以在树荫下伸手采摘、享用无花果和葡萄,尤如神仙般的日子。其实,与地球上任何地方相比,以色列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极为恶劣。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着血和汗的地方。
历史上三次大流散,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先后被毁,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耶路撒冷几无犹太人存在。以色列建国后,多少次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战争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在政治上,宗教纷争也让人们饱受困苦和战乱风险。自然环境呢,从北到南,地处距离43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美丽的红、褐、黑、黄、白五色土壤绝大部分是丘陵和沙漠,寸草不生。为了改变贫瘠荒凉的面貌,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卸任后就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南部沙漠地区,带头植树造林。历届政府从此耕耘不息。如果你坐飞机在以色列上空俯视,下面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科学种植让以色列人在南部阿惹沃沙漠地区奇迹般地开辟出了约120平方千米的连片大棚区,冬天可定品种、定量向北欧诸国供应相当规模的新鲜果蔬。我曾数次应佩雷斯总统之邀前往参访并一起栽树种花。
科创兴国是以色列发达的主要成功秘笈。众所周知,犹太人荣获各类诺贝尔奖项独冠全球,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可谁又能知晓个中的艰辛,许多教授和科研人员的办公室非常简陋。我曾拜访过一位海法大学教授,他和团队的许多人竟是在走廊上办公,一待就是十几年。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中国有众多的光荣历史可以庆祝,而以色列却没有多少这方面的资源和机会。为了生存,为了强大,只有读书,再读书。对以色列人来说,知识就是生命,科创就是力量。享誉全球的滴灌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变环境压力为动力,并进而升华的成果和收获。在2005年以色列召开的一次亚洲发展论坛上,时任工贸部长后来成为总理的奥尔默特告诉我,世界500强企业多数在以色列设有研发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所有名牌手机至少都有一两个零部件系以色列开发。概括起来,以色列重视科创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①从学校到社会,从儿童到老人,人均读书量全球最高;②高校研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专利成果引领全球;③有完善的首席科学家制度专司科创。24家孵化器遍布全国各地;④产品创新启动资金安排明确,申请人需通过严格审查,视情获得2—6万美元不等。这笔费用早年由政府承担,后来逐步过渡到企业支持。发明成功后归还本金,不用付利息,政府概不提取任何新产品产生的利润。若新产品创业失败,则启动费用一笔勾销。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国都曾遭遇外部列强欺凌,两国人民相互同情、相互爱慕、患难与共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宋朝年间,就有不少犹太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而且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其中一些犹太后裔,甚至还通过科举考试,成功地入仕为官。近代犹太人第一次大规模来到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万犹太人不堪沙皇迫害,从西伯利亚辗转来到中国。他们在哈尔滨、天津等地兴企业、开银行、办医院,颇受当地中国民众欢迎。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于希特勒的反犹政策,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大施屠杀暴行,遇难者达600万之众。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先生及其助手夜以继日,冒着政治和生命危险为三万多名犹太人签发了宝贵的“生命签证”。有了签证,犹太人就可以离开集中营转赴异国他乡,其中约有两万五千人来到中国上海。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法西斯蹂躏,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安置了处于相同处境的犹太人。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人对中国常怀感恩之情。2005年,以色列政府追认何凤山先生为国际主义义士并为其立碑纪念。来到中国的犹太人虽多为经商者,但也有不少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罗森特医生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是一名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00天,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当时的地缘政治考量,两国未能马上建交,直到1992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无论建交与否,两国人民的友谊和认知都未受地缘政治太大的影响。1958年,本·古里安总理就曾告诫西蒙·佩雷斯等青年政治家,他预言50年之后,中国必成世界性强国。勉励青年人要关注中国、重视中国。旅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欧慕然先生(曾任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公参)对我说,他和许多人都是受两种文化熏陶的人,犹太文化让他们明确人生方向,中华文化教他们懂得为人之道。中以两国人民的认同足见一斑。
两国建交后,中以关系不断升温。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等多位领导人先后访以,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总理内塔尼亚胡、议长埃德尔斯坦等来华访问。高访引领中以关系稳定前行。2014年,中以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中以创新合作委员会的备忘录》,2018年10月,王岐山副主席和内塔尼亚胡总理在联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中以之间形成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合作的开拓之举。
中以两国经济优势互补性很强。目前,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全球第三大(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贸易伙伴。以色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两国贸易已从建交之初的不足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39.2亿美元。中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广受欢迎,亮点纷呈。中方已连续五年在以色列举办“欢乐春节”活动。2005年以色列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后,圣城耶路撒冷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中以之间留学生一年比一年增多,友城合作也有声有色。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犹太人来华的又一次热潮,那么“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为两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两个古老文明正在谱写新的时代合作进行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进一步了解以色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眼前这部关于以色列国情研究的作品,正是我们了解以色列的一扇窗口。和其他学术作品相比,这本著作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较为突出的跨学科研究特色,本书撰稿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专长和知识背景。全书以当代以色列为主线,从经济、政治、宗教、人口、外交和安全等不同角度切入,使我们对以色列国情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二是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特征。本书虽然是一部关于以色列国情研究的作品,但主编和作者们并未停留于简单的情况介绍,而是在与以色列相关的一些重要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巴以冲突、中东变局、境外犹太人、科技创新、以色列反恐战略、中以关系、科技创新合作等重要议题上,本书都设有专门章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
我在担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期间,王震博士曾于2005—2006年在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访学,跟随谢爱伦(Aron Shai)教授从事中以关系等领域的研究。那时他还是一位刚出校门不久的小伙子,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骨干。这本著作是王震博士近年来主持的一项课题的结项成果,也是一项集体智慧的结晶。他邀请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愿借此机会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希望王震博士和他的团队能有更多新的成果展现给读者,也希望未来中以两国之间的关系更上层楼。
是为序。
陈永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以色列、约旦特命全权大使
201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