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与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处于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会地带,东濒东海,南接闽北,西连丽水,北邻台州,现辖鹿城、瓯海、龙湾、洞头4个区,瑞安、乐清2个县级市,以及永嘉、平阳、文成、泰顺、苍南5个县。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全市陆域面积12065平方公里。温州是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因“温州模式”为国内外学者所熟知。温州也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主要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浙江省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各地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区之一。

温州的流动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97400人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2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8.37%。[181]根据段成荣和杨舸的统计估算,早在2005年,温州位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50个城市中的第10位,温州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1.85%。[182]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温州流动人口数量约为3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5%。从所占比例来讲,与北京(35.5%)、上海(39.0%)和广州(37.5%)大致相当。[183]尽管近几年因温州当地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流动人口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外来人口整体规模仍占很大的比重。根据温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温州市共有常住人口921.50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为333.85万人,占当年温州市常住人口的36.23%,约为温州市户籍人口的一半。可以说,温州是开展流动人口研究的理想调查地之一。[184]

(二)数据来源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于2017年7月开展的“住房与健康”调查项目。这是一项由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开展的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在温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温州市公安局流动人口服务指导中心的大力帮助下,由温州医科大学师生共同完成。在借鉴Wen等[185]和王桂新等[186]的抽样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本书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为了尽可能反映不同类型社区的居住状况,首先根据流动人口的区位分布选取位于市中心、近郊和远郊的鹿城、瓯海、龙湾和瑞安四个流动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域,然后在每个县级行政区随机抽取两个街道,接着在每个街道随机抽取3个村(居)委会,再在每个村(居)委会随机抽取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各25户,对每户家庭中的一名成员(16—65岁)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样本的限定条件是在本村(居)委会居住超过半年,年龄在16岁以上,非在校学生。调查采用一对一的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由调查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填写问卷,每次访谈时长约30分钟。因个别村(居)委会入户调查受限,最终调查了23个村(居)委会(如图0-2所示),删除缺失数据和无效样本,最后纳入数据库分析的有效样本为1139个,其中流动人口571份,本地居民568份。

图0-2 23个调查社区在温州市行政区域的空间分布

(三)样本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571个有效流动人口样本中,男性占53.42%,女性占46.58%;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8—24岁占10.86%, 25—34岁占33.27%, 35—44岁占31.35%, 45—54岁占21.72%;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其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7.11%,高中/中专的占27.67%,大专及以上的占8.58%;婚姻以已婚为主,占81.96%,未婚为16.81%,离婚、丧偶占1.23%;流动人口户口以农业为主,占89.14%。

在调查的568个有效本地居民样本中,男性占51.06%,女性占48.94%;本地居民的年龄明显大于流动人口,其中18—24岁占3.52%, 25—34岁占18.49%, 35—44岁占30.28%, 45—54岁占33.45%, 55岁及以上占14.2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2.39%,高中/中专的占27.99%,大专及以上的占24.47%;本地居民以已婚为主,占86.62%,未婚为11.09%,离婚、丧偶占2.28%;本地居民中农业户口占71.65%。

笔者将本次调查样本的各项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研究[187]中反映的温州市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前者与后者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基本吻合,这说明本书研究抽样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0-1列出被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表0-1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布

资料来源:2017年温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二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利用定性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提供理论框架,指导数据的分析过程,并利用定量研究结果检验定性研究的合理性,而且可以在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定性资料辨识因果关系,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潜在机制和事物的内在关联。

(一)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书收集与整理了大量居住条件与健康关系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从而形成前期的研究思路、概念框架以及理论基础。同时,本书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温州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地方政策法规、城市总体规划资料、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期为深入分析温州市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问题及两者间关系提供背景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定量分析数据的主要来源。本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流动人口人口学、社会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居住隔离、健康状况、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同时获取流动人口所在社区的村居数据,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数量、困难家庭户数、社区面积等。

3.深度访谈法

除了问卷调查以外,本书也采用了深度访谈法。深入访谈法主要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或条目,围绕调查的核心问题,对研究者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接触和互动,深入事实内部对研究对象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取解释性的理解。本书通过这一方法获取关于流动人口具体生动的生活世界、行为态度和感知体验的信息,把握流动人口行为逻辑和主观诉求,从而达到问卷调查无法获取的信息和解释。在深入访谈过程中,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从流动人口的个体微观层面,了解流动人口如何评价其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哪些因素影响了其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在影响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和健康关系中的内在作用机理。

(二)数据分析方法

本书采用SPSS、HLM等统计软件对上述问卷调查获得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考察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和健康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梳理上述特征变量在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中的差异,利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识别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各种社会和行为心理因素,为本书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基础。其次,针对不同的健康指标,分别运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住房条件对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健康的影响。再次,针对不同的健康指标,借用多层模型分析考察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健康的影响。最后,运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层模型考察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根据Labovitz[188]的建议,当样本量相对较小时,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可以放宽到0.1水平,考虑到本书的样本量处于中等规模,而且模型中包含较多协变量,所以本书后续模型分析的显著性水平放宽到0.1水平[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