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
(1982年12月)
近年来兴起的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对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组(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组合形式、科学及其技术运用等)的配置组合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这种探讨的重点问题是:人们如何动用上述资源,求得最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这种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表明,在处理上述关系时的战略和策略动用,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经济发展战略的适当与否,只是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诸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事实上,经济发展中技术关系的处理,处处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事实上,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不仅取决于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技术关系的处理,还取决于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处理。生产的这两个方面——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的生产力方面和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方面,是相互作用并共同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形态的更迭,是一个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现代生产力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人们的活动能够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却无力阻止它的或迟或早的实现。人们对于建设何种经济制度,作出选择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然而,各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都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或者叫作不同模式。人们对于在某一基本制度下采取何种具体模式,就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事情也正是这样,正像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1]所以,我们在全面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不能不分析经济发展的战略运用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关系的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选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