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创新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从其表现形式上来看,它包括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生态问题的重要讲话、批示、文章等文献材料;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生态问题所召开的专门会议上形成的会议报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条例、管理办法以及法律制度,等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中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渐发展和逐步完善的。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植树造林、综合利用资源,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确立绿色发展理念,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逐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萌芽探索期、初步形成期、基本形成期、深化发展期和丰富完善期五个阶段。

一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探索期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大体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人,他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他在领导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就注意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生态环保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了绿化山川、植树造林的号召。毛泽东还强调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1957年,因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不高,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在1958—1972年期间,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影响,特别是工业化步伐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党中央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和警觉。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我国环境保护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党和政府提出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成为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该小组下发了《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关于环境保护的十年规划意见》《关于编制环境保护长远规划的通知》等多个文件,环境保护指导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决推动环境保护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实现。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也犯过急功近利的错误,搞了不切实际的生产“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和大办重工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此间,不仅经济重数量、轻后果,片面追求产值,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海围湖造田。由于我国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起步较晚、实践水平不高,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二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期

从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期。这一阶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著述、谈话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加强绿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邓小平不仅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而且更加重视对环境的建设,指出植树种草、美化祖国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代代相传。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三同步”与“三统一”的指导方针,并且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合理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政策,尤其以强化环境管理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在这次会议上,环境保护工作被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指明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定位。

1989年4月28日—5月1日,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1989—199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和《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为我国展开中长期环境保护规划了蓝图。会议提出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口号,要求在具体环保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在治理整顿中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秩序,并且具体提出了包括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在内的八项制度,力求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开拓创新的会议,会议不仅提出了新的制度措施,而且号召要“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还是一次环境保护工作走向健全的会议,随着本次会议对环保制度的强调,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与具体措施都已经明确,一套严明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三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形成期

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构成直接威胁,因此人类开始积极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于是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注入新观点、新模式、新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形成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矛盾凸显,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激化,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现实矛盾,必须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资源消耗指标与生态保护指标纳入经济发展质量考核体系中,注重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质量。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实际,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江泽民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14]。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5]“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16]江泽民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全新认识以及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考。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纳入国家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

1996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江泽民、李鹏出席了会议,宋健主持会议,邹家华、吴邦国等出席了开幕式。江泽民、李鹏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其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抓好。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不仅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未来五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这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开发与保护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自然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代人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坚决抵制资源浪费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待生态保护,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通过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通过加强生态立法、普法与执法工作,促进生态法制的发展与完善,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发展期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17],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思想,并于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升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标志着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迈入深化发展时期。

2003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要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订全国生态保护计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18]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中,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开始步入深化发展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9]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20]2008年,胡锦涛在《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做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21]的表述。2011年,以“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单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篇章。

五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完善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完善期。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论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用一部分内容论述“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包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谋划环境治理;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重要思想。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勾勒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对贯彻落实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体系的丰富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发展战略,其昭示我们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社会,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清晰勾勒和描绘出美丽中国总蓝图和总蓝图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建设基本路径[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确立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强烈的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为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提出,特别是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标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完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4]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5] 王治河、杨韬:《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6] [美]B.柯布:《论有机马克思主义》,陈伟功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7] 参见王雨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异同》,《哲学动态》2016年第1期。

[8] 参见[美]菲利普·克莱顿等《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孟献丽等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5—243页。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10] 秦书生:《生态文明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11] 秦书生:《生态文明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12] 秦书生:《生态文明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

[13] 张宏波、谷秀华:《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2期。

[14]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15]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16]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页。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3页。

[1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0] 巴志鹏:《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1] 《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光明日报》2008年9月20日第1版。

[22] 潘家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环境报》2018年5月2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