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
一 卦台山·分心石·龙马洞
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有三阳川。三阳川西渭河入川处有卦台山,在行政区域上属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卦台山侧旁有龙马洞、分心石。卦台山是主体,分心石和龙马洞是因卦台山而衍生的两处景观,都和伏羲画卦的传说有关。其故事梗概如此:
说在上古时代渭河上游的一个氏族部落中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即便这样,族落的人们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伏羲于是感到十分茫然,闲暇之余,时常盘坐渭河岸边的卦台山巅,修炼修行,苦思宇宙奥秘。伴随着寂寞煎熬,仰观日月星辰变化,俯察山川风物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青山着意,流水有情。他无私无畏的真诚终于感动了苍天大地,有一天,眼前突然浮现出一派美妙的境界。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西北的龙马山火星飞溅、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太极神图深深映入其心灵深处,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万物竟是如此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的方位排列成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和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伏羲圣像两侧,一面是振翼龙马,一面是河图洛书;天花板上镶六十四卦图,这些都是伏羲画卦传说的形象化写照.
接下来,我们依照相关史料写三则词条,以使卦台山和分心石、龙马洞具象化。
卦台山 又称画卦台、羲皇台、羲台、伏羲台等,因传说伏羲在台上象天法地,始画八卦而得名。海拔1363米,相对高度170米,是渭河长期侵蚀基岩残留的台地,北侧岩石裸露,南侧黄土覆盖。山不甚高,形如龙头,形势奇特,地理风水和伏羲先天八卦暗自吻合,神圣神秘,妙不可言。在史前社会,卦台山属原始先民的活动地域,有仰韶文化文物出土。南北朝时期建有佛教寺院,唐代晚期创修伏羲庙,经宋、金、元数代重修,成为伏羲祭祀中心。明初因禁止全国通祀三皇而一度衰落。明嘉靖时两次重修,但终因祭祀中心转移至秦州城而再度衰落。清初重建,之后放任自流,整修由民间组织进行。但不论如何,民众将卦台山视为圣山,顶礼膜拜,香火从未断绝。“伏羲卦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秦州十景之一。文人墨客被卦台壮美景色所感染,登台抒怀,留下诸多情景交融的上乘诗作。1966年后残存建筑被拆毁殆尽。1982年后政府支持,民间筹资,着力重建,现已基本恢复如初。
分心石 在卦台山麓东北,当渭河中流。雅称龙石,耸出水面3米多,屹然卓立,呈圆形,中空外突,宛若太极炉。石当乎渭,渭分以流,故名分心石。清代石上建有三层六角小亭一座,小巧玲珑。渭河绕卦台山麓向东冲流,急泻石峡中,分心石横涨中流,与滩石迎挡流水,波涛翻卷,不时引发轰鸣之声,雄宏壮阔,有类苏东坡《石钟山记》中所记的石钟山。入秋时分,水落石出,而渭河澄清,流亦愈急,涛声转为清越,韵味十足,如古琴然。此时独登卦台,俯瞰渭河,放眼四野,秋风拂面,景物扑怀,追思羲皇业绩,顿觉心境高古,苍然慷慨。于是“渭水秋声”作为胜迹,成为秦州十景之一。1958年,卦台附近村民开采白云石,炸飞分心石,现只有石根残存。而石上小亭早在民国28年(1939年)就被洪水冲毁。明胡缵宗《分心石说》认为以“分心”名石,不足以体现其真正意义,提出石是“其天地自然之太极耶,其天地自然之龙图耶”,所以命名为“龙石”。乾隆《直隶秦州新志》沿袭此说,在卷首图录中即标为龙石。分心石和伏羲画卦的传说相关,相传伏羲画卦时,龙马曾飞临此石;又伏羲木德风姓,故又有人附会为“风姓石”。
龙马洞 在卦台山西北1.5公里的余家峡口,处渭河北崖龙马山半腰。相传龙马负图出于此洞,伏羲则图而画卦,故名。洞为不规则天然洞穴,石质,高3米,宽4米,深7米,内有石槽等物,不知何时所为。洞下山脚建有小庙,用以祭祀伏羲。
二 卦台山地理风水探秘
在天水市区西北北道区境,渭河东西横流,葫芦河从北来汇,交相冲积,形成巨大的盆地形平川——三阳川。南北宽3—5.5公里,东西长15公里,总面积达60平方公里。卦台山即在三阳川最西面的渭河入川处,形如龙首,北插渭河,遗世独立。相传伏羲据此台放眼三阳,象天法地,妙悟八卦。天地之大,为何要将伏羲画卦和三阳川之卦台相联系?一言蔽之,风水使然。三阳川之地理风水和八卦的天机暗合,三阳的地理形势构成天然的太极八卦。明胡缵宗《卦台记》纵论西北山川形势,认为卦台附近的山水“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1994年夏,为探索卦台奥秘,我专程采访卦台山麓吴家庄的吴耀彰。吴先生家世居三阳,从清代开始,即以阴阳职业传家,精通堪舆之学,对三阳之地理更是见解独到。待说明来意,他便开怀畅谈三阳地理大势,并出示所著《伏羲画卦台地理验证》以供参考。兹将当时谈话要点和本文要点整理如下:
1.渭河由西而来,在三阳川蜿蜒东流,在卦台山和东西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而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三阳川犹如一幅巨型的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雪后登卦台遥望,图形格外显明。卦台山如龙首(即上龙头),南山众脉如龙身,至马嘴山形成南山卧龙;导流山(和马嘴山相对)如龙首(即下龙头),北山众脉如龙身,至卦台对面的刘家爷山形成北山卧龙;两龙首尾合围构成太极图的边缘。乾南坤北,与伏羲先天八卦之乾坤两卦暗合;定乾坤即定天地,阴阳六爻互相变换,生成整个卦体。
2.整个三阳川象天而圆,渭河、葫芦河盘绕交流,暗合天体之银河,而峰峦、山脉分布犹如星座。又太阳黄道经北回归线的夹角为23.27°,而三阳川最南端早阳寺(即善家寺)至最北端郭家寺直线距离是22.8里,符合“上象下形”,可见三阳风水与天象对应。
3.勘查南山地脉,由三阳川最东马嘴山向西延伸,依次有马王、马鞍子梁、上脯池、下脯池、细尾子沟,止于滴水崖,构成一个马体形象,正是先天卦象乾卦“金化马”的验证。乾卦象天,因可谓之天马。卦台西北新阳川之北山,从牛耳山开始向东延伸,依次有牛蹄湾、牛领上等,构成一个牛体形象,正是先天卦象坤卦“土化牛”的验证。卦台山居三阳川之西北,方位合先天卦之艮卦,正是地理上的“天市”;导流山居川之东南,方位合先天卦之兑卦,正是地理上的“三吉六秀”。卦象相对,关住全川内局,使真气藏而不泄。卦台之下渭河滩头矗立的分心石,正是地理上的大禽星,禽星塞水口,是吉祥之兆,一可使真气不泄,二可阻挡邪风恶气的侵入。因此,三阳川自古以来,很少受冰雹等自然灾害侵袭,充分享受地理之利。村民都喜欢在春节时贴这样一副对联:安居即是羲皇里;乐岁还同富贵春。
4.勘查卦台山之来龙,起自凤凰山(即古邽山,为秦州镇山),直下大风台,翻转东行五龙城堡,构成地理上的罗帐,浮浮沉沉、吞吞吐吐延落卦台,结为地理上的武曲星,犹如龙首伸延于渭河,而卦台钟灵毓秀,四面八方山脉层层卫护,重重环抱,如紫微垣内,合卦象,应天体。龙头入水,则是生生不息之象。
5.卦台山上伏羲先天殿坐北朝南,应卦象坐地观天,庭院布置暗合宫位明堂,古柏按九宫八卦排列。登卦台东向远眺,但见三阳大地莽莽苍苍,雾气腾涌,灵气袭人。二条银汉,一川星月,八面云出,千家烟村,三阳开泰,万里春光。
明甘肃巡抚陈棐拜谒卦台山伏羲庙,有诗《登卦台山谒羲圣殿示从行诸生》,其中有句:“苍莽秦州西,清彻天水泉。北去四十里,乃有三阳川。天一生造化,阳三启画联。凝结八卦台,实开羲圣先。群山八面立,一山中嵬然。八山即八卦,或断或相连。斜正方隅定,分明爻象传。中山即太极,混沌形亦圆。渭水坤隅入,流向巽方旋。一山包水内,八山沿水边。阴阳相涵抱,动静亦互缠。东南阙似巽,西北高为乾。自然成易道,混然至理全。地灵羲圣出,圣泄人文宣。何必窥马图,然后悟象诠。”[1]诗所言之中心就是三阳川地理风水天地造化,和伏羲八卦可一一对应,故“凝结八卦台,实开羲圣先”。可以想见,卦台山在晚唐即被确立为伏羲画卦之地就是卦台山在成纪县境及其地理风水使然。
三 卦台山史迹钩沉及伏羲庙的建设与沿革
20世纪80年代,天水市文物普查,发现卦台山古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等遗物50余件。对照与卦台隔渭水相望的汝季、樊家城等仰韶文化遗址,可证在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今卦台山即是先民劳动生活的聚居地。2002年,卦台山遗址发现巨形石祖1件,考古年代距今6000—5000年。有专家推断卦台山是史前社会先民祭祀的场所或观测天象的场所。
清咸丰末年(约1860年),卦台山麓出土隋《伏生墓志铭》1通,起首一行题“大业六年正月二十五日造”,文曰:
伏生,字太宝,天水人,左银青光禄大夫齐州刺史王猛之孙。惠性肃肃,神量锵锵。耿耿有伯起之风,凝凝守道安之器。始观通理,灵涣变其本情;幼述玄门,动志睿于尚德。藏心静地,爱道留诗,知命迁神,林呈异瑞。时年二十一,终于白鹿山崟之侧。铭曰:带苗贤,崇隆裔子,皎皎盛文惠力起。志气消散,仁风息己。神驰白鹿,寄骸仙里。[2]
考察墓志,可知隋开皇、大业年间,天水高僧伏生在白鹿山寺院潜心修行,超悟禅宗,涅槃后葬于山侧。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4《附考》注白鹿山说:“即州北五十里之卦山。”可证今卦台山隋时称白鹿山,山上有寺院,是佛教胜境。白鹿是吉祥长寿的象征,被视为瑞兽。山取名“白鹿”,正是取其神圣吉祥的意思。《晋书》卷105《石勒载记》说:“秦州送白兽、白鹿,荆州送白雉、白兔……”又,《新唐书》卷39《五行志二》说:“调露元年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治北雾开如日初耀,有白鹿、白狼见。近白祥也。”这都说明,在隋唐以前天水盛产白鹿,境内有山名“白鹿”当是很自然的事。清初分巡陇右道宋琬《大雪自卦台宿张秀才家》诗云:“夜深静鸡犬,雪光见麋鹿。”可见直至清代,今三阳川卦台山一带仍然有鹿群出没。
另外,据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4《附考》,今三阳川石佛镇有石造佛像一尊(石佛镇因此而名),佛背镌字,今存石佛寺中。系西魏豫州刺史,曾任秦州大中正的权景宣的遗物,立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3]可证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本地也是佛教的风水宝地之一,由此可推证位居三阳川的卦台山佛寺兴于是时。
唐代晚期,成纪县治从今秦安叶堡川迁移至秦州附郭,于是有伏羲生秦州成纪的说法,卦台山伏羲庙得以建立。尽管秦汉时所置成纪有多次迁移,而其辖地之大部或全部始终在今甘肃天水市境内,因此天水自古就有“羲皇故里”之称。正因为唐代晚期,成纪由今秦安叶堡川南迁至唐秦州今天水市城区,所以当时在秦州三阳川蜗牛堡(即今之卦台山)创建伏羲庙,[4]始立庙祀。
北宋初,宋以秦州为据点沿渭河开拓西部边疆。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在秦州三阳川置三阳寨。据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3《秦凤路》记载:三阳寨领渭滨、武安、上蜗牛、下蜗牛、闻喜、伏归、照川、土门、四顾、平戎、赤崖湫、西青、远湫、近湫等14堡,其中下蜗牛堡就在今卦台山巅,疑是因地势险要而构筑。顺治《秦州志》卷6《边防志》说:
蜗牛,州北三十里三阳川,即伏羲画卦台也。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地域》说:
长山之南、寿山之北通名三阳川……宋三阳寨当在其地。其所领上蜗牛堡不可考,下蜗牛堡在白鹿山上。
白鹿山就是今卦台山,因卓然耸起,形如蜗牛,故又名蜗牛堡。现在的卦台堡,当地人有时还称“三角城”,而三角形状的堡寨是北宋最典型的堡寨形制,由“三角”这个依稀流传的名称也能旁证三阳寨所属的下蜗牛堡确在卦台山。有人不察,更是将“三角城”传成或误听成“三国城”并附加一段姜维的故事,这就有些偏离主题了。也有人认定,蜗牛堡本该称卦爻堡,“蜗牛”是“卦爻”讹传造成的。其实,正好相反,所谓“卦爻”才是由“蜗牛”讹传的,或者说是借伏羲画卦传说附会的。元普奕《伏羲画卦台记》说:
画卦台者,即古庖牺氏画卦处也……其地突兀,若覆篑而笼冈焉,谚谓“蜗牛堡”。
明胡缵宗《伏羲台》诗序注说:
台形似蜗,州人乃称蜗堡。
这两段史料透视出蜗牛堡本是“台形似蜗”而得名的,由来并不复杂。
北宋一朝对以伏羲为首的三皇陵寝的祭祀相当重视,多次下诏令责成地方予以保护。今卦台山遗留《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篆额碑首两通(碑文遗失),应该能证明北宋之时卦台山伏羲庙曾经有过建修,因为秦州设成纪县是晚唐至明初之间的事,而宋代秦州是西北最重要的城市,且碑首的雕龙装饰和今天水市麦积区凤凰山现存北宋东岳庙碑首相类。
金章宗完颜璟(1190—1208年在位)时,诏令全国在和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轩辕黄帝)事迹有关的州、县修建祠庙。明昌年间(1190—1196年),秦州遂在卦台山再建伏羲庙。[5]
元初,伏羲庙已成为废墟,秦州民众集资于金朝伏羲庙旧址上重建,“庙堂榱桷,坳垩丹雘,次第一新”。[6]具体时间当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280—1294年)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令全国各州县普遍祭祀三皇,庙宇扩建。1993年,重建卦台山东朝房时,在先天殿东侧发现黄帝殿基址,与民间传说的元代庙内有大殿三座(即先天殿、神农殿、黄帝殿),先天殿居中为主殿,其余两殿为配殿,分列两侧的说法吻合。由此可知,元贞年间曾建有配殿。元代对三皇的崇祀空前绝后,料想重建规模不会太小。庙内现存字迹模糊的元代碑刻1通,有秦州官员题名。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尽数废止各地三皇庙,对三皇祭祀只准许在陵寝所在地进行,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的伏羲陵被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场所。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也在废止之列,所幸卦台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7]因此,官祭虽废,而庙未被人为破坏。明代中后期,对三皇祭祀的规格和禁令较明初有所废弛。巡按甘肃御史马溥然、冯时雍先后上奏朝廷,提请恢复秦州卦台山伏羲庙。正德十一年(1516年),冯的建议被批准,《明史》卷50《礼志》说:
正德十一年,立伏羲氏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也。
按:引文中的“冯时雄”的“雄”字是“雍”字之误。其实,《礼志》所谓“立庙”,是指正德十一年卦台山取得修建伏羲庙的资格,并非当年建庙或庙已建成。正德十六年,巡按甘肃御史许翔凤鉴于卦台山远离州治,官祭不便,又建议朝廷将拟建于卦台山的伏羲庙改建于秦州,获准。从此,卦台山的地位下降,重建工程一拖再拖。嘉靖初年,巡茶御史陈讲《登卦台》诗中所言,正是当时伏羲庙破残景象的写照:“古庙已尘土,新垣犹稼穑。殿阁瓦零乱,轩墀石倾侧。”明嘉靖十年(1531年),秦州伏羲庙建成。[8]随即巡按甘肃御史方远宜会同巩昌府同知李暹、临洮府同知王卿等组织重建卦台山伏羲庙。工期始于二月二十日,完工于闰六月二十八日。由于记述重建始末的《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对规模没有提及,故无法确知详情。嘉靖十二年,巡茶御史刘希龙会同秦州知州黄仕隆、同知余光宇组织,整修未尽工程,全面装修先天殿,并于午门前两侧各建一大牌坊,白世卿《增修太昊庙记》说:
其诸茸缺而补敝、增美以饰观者,类多有之,功至是而大备矣。[9]
伏羲庙自此形成完整的建筑群落。建筑物的布局大致是:庙在卦台山巅平地。庙周城墙环绕,建筑物以先天殿和午门间的纵轴为中心排列,由南向北依次是午门,午门前设牌坊两座,东西对峙。午门东有钟楼一所,西有鼓楼一所。入午门即为中心院落,先天殿居后,殿前左右各有朝房一列。院内散布柏树17株,按九宫八卦数排列。由于伏羲祭祀中心最终转移至秦州城,因而卦台庙宇疏于管理,嘉靖末年,已显露荒凉景象。巡茶御史孙永思《登卦台》诗云:“斜风疏雨到高台,岁远祠堂半草莱。”又《别卦台》诗云:“沙村羸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飞。”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秦州大地震,庙宇完全破废。顺治十二年,秦州营游击郭镇都捐资重建。计建先天殿3间,殿前东、西朝房各3间,午门1座,改建午门前牌坊。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9《名宦》说:
(郭)尝登卦台,见旧伏羲庙圮废,捐赀重修,视前加壮丽焉。
就在伏羲庙修葺完工后的次年正月,具体说就是“丙申人日”,即顺治十三年正月初七日,郭和分巡陇右道宋琬冒雪看山,畅游卦台,宋留有诗作两首:《大雪自卦台宿张秀才家》《丙申人日大雪同郭将军游卦台》。重修基本恢复明代原貌。之后,再未有官方组织的修葺活动。而卦台山地处偏远,兵火不及,当地民众又视之为神山,自发加以保护,所以庙宇大致维持原状。但已非专祀伏羲之地,而沦为祭祀众神的场所。晚清时,午门前空地东侧建有财神庙、灵官庙,西侧建有娘娘庙、土地庙,午门正前当山门处建有戏楼。同治、光绪年间,还常有僧侣往游,清翰林院编修吴西川《宿卦台禅院》诗有云:“采药僧归晚,挑灯静话禅。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住持留住的院落,至今尚保留有“僧房”的称谓,这也是佛教上山的例证。光绪元年(1875年),民间集资,对庙宇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装修。[10]由于卦台地势险要,周遭又有墙垣,于是战乱时就成为附近民众的避难所,时称羲台堡。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曾两次重修。
图1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所附天水卦台山伏羲庙
民国9年(1920年),甘肃大地震,庙内建筑除先天殿、午门、牌坊、钟鼓楼梁架残存,其余全被震毁。之后,民众集资修葺。为此,前清进士任承允还特作《重修卦台山伏羲圣庙募化引》为募捐鼓动宣传,其中有“回首当时,尚骇雷腾星陨;空存遗像,常悲日炙雨淋。搘倾塓漏尚可为,倘弗兴修于此日;高岸深谷或难测,何忍湮废于他年”等语。[11]重建恢复西朝房、戏楼、厦房(即住持留住房舍)等,东朝房、娘娘庙、土地庙等始终未恢复。
1949年天水解放后,卦台山伏羲庙一直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后祭祀活动停止。1966年8月后,“文化大革命”全面升级,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火如荼,庙内建筑全部被拆毁,瓦砾遍地,一片萧然。所拆建筑材料大部分用于修建山脚的张石小学,小部分用于建筑公房,少许被周围群众搬走。明代大钟、伏羲铁像(捣毁伏羲塑像时于像内发现)当废铁由供销社收购站收购,许多碑刻下落不明。
198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卦台山传统庙会日),周围群众自发上山烧香,恢复祭祀。4月,卦台山文物管护小组成立。9月4日,天水县人民政府将卦台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重建工作。同年,将山上残存的两块石碑重新竖立,一是明代康海所撰《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碑;一是《郭镇都重建伏羲庙》碑。1984年3月,新戏楼建成。1987年10月7日,先天殿建成。至此,卦台山庙宇建筑又初具规模。1993年4月,午门建成。同年,卦台山简易公路修通。1994年6月,东朝房建成。1998年5月,午门东西钟鼓楼建成。2000年,西朝房建成。至此,卦台山原有建筑基本恢复。
四 庙内建筑简介
牌坊 在午门前。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创建,当时有两座,东西相对峙。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改建为3座,中间高突,两边略小,俗称“联手牌坊”,坊体与午门平行。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9年(1920年)后又重修。晚清时,牌坊正中悬周宁书“与天地准”匾。1966年拆除。
午门 在牌坊后,又名仪门,因面阔5间,俗称“五门”,与先天殿俱列中轴线上。明嘉靖十年(1531年)创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9年(1920年)后重修,1966年拆除。1993年4月,仿原规格重建。
钟楼·鼓楼 分列午门东西两侧。明嘉靖十年至十二年(1531—1533年)间创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9年(1920年)后均曾重修。1966年拆除,1998年后仿原规格重建。钟楼原悬大钟一口,通体铸有文字,呈八角形以象征八卦,重过千斤。敲击时声闻几十里,夏秋常用以驱赶暴雨。相传夏季如黑云遮天,有冰雹天气,住持道士即奋力撞击,则云消雾散,庄稼不受侵害。庙毁时钟被打碎,当废铁上交供销社收购站。
先天殿 又称大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元代以前遗迹已无从考察,有史可证者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9年(1920年)后重修。殿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正面及东西两侧列廊柱9根,浮雕盘龙。殿内中心部位置伏羲圣像,右置龙马雕像,左置石雕“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藻井施绘河图洛书图案,寓意伏羲得河图洛书而受启发画八卦并推演为六十四卦。晚清时,门楹、门楣及殿壁列有清人书写的众多楹联和匾额。正门悬吴西川书“先天下觉”匾,东西侧门分别为吴其光书“兆传道统”匾和吴正达书“则古称先”匾,殿内龙马像后墙悬吴捷然书“开先启后”匾,神龛上悬“肇兴文教”匾。1966年拆除。1987年10月重建先天殿,形制仿前,但气势不如。
朝房 有史可证者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各有房3间,相向对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时被毁,后重建,仅恢复西朝房。1966年拆除。1994年,重建东朝房,形制仿前,规模略大。2000年,重建西朝房,形制和东朝房同。
附:遗物
古柏 列植于先天殿前庭院中。原有17株,为明代所植,按九宫八卦之数排列。民国李天煦《游伏羲卦台记》说:“只见那廊庑下几株如龙如虬的古柏,矫矫苍苍的上干云霄,居然是有正地维立天柱的意态。”[12]1966年有些古柏被砍伐。1982年庙宇重建后,施工者仍按原树所列的位置补栽。
伏羲铁像 今已不存。原包藏于伏羲彩绘塑像中,1966年毁像时发现。据说铁像满身文字,上有一“建兴”年号,弥足珍贵。发现后先被掼下卦台山,陷于山麓池塘烂泥中多日,后被当废铁上交供销社收购站,由于锈蚀严重,折价仅人民币13元。时生铁收购价是每市斤0.03元,以此可推知铁像重400多斤。
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 简称卦盘。原藏卦台山庙内,1966年庙毁时被卦台山下吴家庄一村民收藏,后仍归庙内。盘系梨木质地,底呈正方形,刻图呈圆形,直径64厘米,据鉴定当是明代遗物。以手扣敲,铿锵有声。盘上刻有二十八宿星相图、十二干支、二十四节气、先天六十四卦,细致精美。民国时,朝山群众用朱砂调水上色,覆黄纸或宣纸传拓卦盘图案,装裱后悬于室内,相传有避邪的功用。1966年初流落农家,曾锯掉一边当架子车挡板使用。现所见盘上的红色正是当年传拓的遗痕,而粘补以复原的“新木”当然就是当年锯作他用的遗痕了。
伏羲石刀 清末出土于卦台山麓,陇上著名学者巨国桂收藏,并名之为“伏羲石刀”。刀呈半月形,系新石器时代遗物。1949年巨国桂之孙巨寿祥将石刀带至兰州,并请慕寿祺、范振绪、李孔炤、寥无佶、水梓等名家鉴赏,并留有题跋诗文。
五 碑文选录
卦台山伏羲庙始建于晚唐,累经重修,碑碣数量当为数不少。民国李天煦《游伏羲卦台记》说:“此外还有许多匾额、许多楹联、许多碑碣,虽一一入我眼帘,却不暇研究他的工拙。”[13]而“秦州志”和《天水县志》只著录3通。1966年庙毁,许多碑碣下落不明,现残存3通,元、明、清各1通。另有《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篆额碑首2通。
(元)普奕《伏羲画卦台记》
画卦台者,即古庖牺氏画卦台也。在秦州成纪县北三十里,其川三阳,其地突兀若覆篑而笼冈焉,谚谓蜗牛堡。高不倍寻,广袤四隅,渭水回旋,朝晖夕映,变态靡时,陇右为甲。
昔羲皇,成纪人也。河出图,以是则之。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定奇偶而画;为文以代结绳之政,为万古之标准。洎都陈,始作民君师,设官分职,以开平治。其高至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造化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微显之无间,性此理而安焉者,圣也;复此理而执焉者,贤也。厥后圣贤继作,其所以相传之说,岂有一言以易我哉!其传此何与?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诚,知天推而宰万物,传道而诲斯民者也。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体,悠久无疆,变化莫测。《易》曰:“知几其神乎!”神之在天,若水之在地。譬若掘井,无往而非水也。况圣在天之灵,克享万世无穷之祀者也。
圣朝奄有天下,制诏曰:“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有司以时致祭,庙宇损坏,官为修理。”作兴之余,释老之祀者,已复其初,独此地委于榛芜,见者莫不太息。于是民人履其遗址,鸠工抡材,庙堂榱桷,黝垩丹雘,次第一新,勒之琬琰。不有好古闻贤之旧,孰能若是乎?县尉韩彧践古人之迹,颂其休烈,虽存闾阎之祭,独阙有国之禋。遂申明都部,符文于郡县,春秋常例庙祀外,故迹台所每岁三、九月给钱分官致祭。
至正甲申,秦州同知周赟承直下车,既剔蠹出奸,民俗安静。一日谒庙,周览方隅之盛,垦田迥辟,黍稷芃芃。询民之耆旧者,咸曰:“乃古之赡庙地也。”步其田,得一顷四十五亩,每亩收租麦一斗,以供二祭,视旧益新。都总帅汪公命可历纪其实,刻石于庙前,庶不至于湮灭。本县尹何大用承直亲董其事,其开迪涵育之大德,斯无负矣。至于考方志、记圣德,亦守土者所当谨。都帅求记,既不容辞,揽笔直述,以叙其方今之盛焉尔。
至正丁亥五月甲子
按:碑在天水市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现残存。其碑面损毁严重,只有极个别字句可以勉强辨认。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刻石。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末《补遗》。碑文撰者普奕及碑文提及的秦州同知周赟、县尹何大用均不见文献记载。都总帅汪公应即汪有成,时任巩昌都总帅、陕西行中书省左丞。
(明)康海《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
赐进士及第儒林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修国史武功康海撰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陕西布政司左参政前监察御史中州任洛篆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陕西按察司佥事前户部员外郎金台高夔书
秦州故有伏羲庙,而画卦台在庙西四十里,岿然中踞于冈峦之间。予昔有事过秦,盖尝北望而奇之。舆者曰:“此伏羲画卦台也。”人文之秘,肇启于兹,今日不知几万千载。而灵秀环卫,若修埴爱护焉,殆非偶然者也。
巡按御史方君行部至秦,登台瞻望,慨然兴怀。于是进郡吏与士大夫、耆旧谋曰:“古圣之迹,散在天下,具有表章,而此又人文之始,顾徒寄闻于樵牧耕竖之口,宁无遗拊髀之恨于将来稽古之士哉!宜建祠于此,以祀伏羲,匪直追报其肇启人文之德,而且因以表章圣迹,惬千万世之后观矣。”遂鸠工抡材,择以今岁二月二十日始事,闰六月二十八日工用告成。财出公帑,民不知费。郡吏与士大夫、耆旧欢欣鼓舞,咸思悠长。于是,介其贡士刘如式氏以状请予为记。纪其岁月,劖之贞石,爰符予志,永惟世嘉。
然予又以叹世之卑见之士,慎小费而乏大猷,原其心,则实非以省民也,顾畏为谈祸耳。学校之颓坏,天下十九,而是行道用恻,而士大夫视为秦越,会不齿及,予深以为将来之忧。乃休休然为奇论怪说,以阏杜欲为者之志,无已至于凘尽,彼即欲挽而救之,又乌可得也。鄙谚有曰:“食欲废,弃耒耜;邦欲敝,贵处士。”自宋以来,儒者以迂僻不经之论媚惑后世,俗儒诵而不绎,具以为是,是则所以贻万世无穷之害者,未必非其人启之也。圣天子右文崇化,渐将变其迂绪,以复古人忘言之旧矣。后之有黜耳目之细、敦根荄之大者,未有不自方君今日之事以感悟者也。庸书以俟。
方君,名远宜,字伯时,歙人。而主承兹事者,巩昌府同知滑台李暹、临洮府同知中山王卿二人云。
大明嘉靖十年岁次辛卯后六月吉日立石
按:碑立天水市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前。明嘉靖十年(1531年)立石。高190厘米,宽87厘米。青灰石质,拱首条形,保存完好。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撰文,陕西布政司左参政任洛篆额,陕西按察司佥事高夔书丹。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末《补遗》,题名《重建画卦台伏羲庙记》,个别字句和碑文有异,兹依原碑校录。
康海(1475—1540年),著名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西安府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著有《对山集》《武功县志》等。
(明)白世卿《增修太昊庙记》
太昊伏羲氏之庙,初荒落不治,祀事亦鲁莽弗称。前巡按御史马君溥然、冯君时雍、许君翔凤三人者,先后恳于朝,以请大工,以崇大典,盖皇(皇)乎此举也。未几,适遂宁陈君讲、朔州卢君问之、古歙方君远宜各以按至,规画攸同,功至是始成矣。已而,又继以凤阳陈君世辅、任邱郭君圻偕来,乃惟一心一德,图惟厥终,盖定经制。录庙祀者力,马功至是而大成矣。
越明年,是为嘉靖癸巳。时御史刘君行部矣,登顾之顷,慨焉兴怀且叹曰:美哉至乎!前人功也。予何为者邪?寻命为龛卦台之上,卫其像也;制盖于殿宇之间,蔽其尘也;绘河图于盖之中,外象其则也;建绰楔于门之东西,表其功也。其诸葺缺而补敝、增美以饰观者,类多有之,功至是而大备矣。事既竣,乃属余为记。
余惟太昊伏羲氏,古元圣也。其道之在天下万世,如日月之在天,江河之在地,不可一日而无焉者。世之人暴容光而不知其本,厌甘泉而不知其源,终始吾圣人道化而不知其故,无怪乎彼之落落也。不有君子,夫谁与归?是故,丰帝王之祀者,存敦本之思;广圣贤之祀者,立报功之义。天理民彝,自有不可泯灭者,诸君之于斯尽之矣。余不敏,夫何言哉?谨书此以识有功云。
刘君,名希龙,字汝言,卫辉人。边备副使窦明,分守参议刘从学,皆有力于一时者。知州黄仕隆,同知余光宇实督其役,于是乎并书。
嘉靖癸巳十月庚午
按:碑立天水市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原在卦台山伏羲庙,今已不存。民国时张维《陇右金石录》言“今存”,可见此碑民国时尚存,不知何时流失。白世卿撰。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末《补遗》。
白世卿,明陕西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任江南丹徒知县,后累迁至山东按察司佥事。
六 散文诗歌选录
(明)胡缵宗《卦台记》
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
夫成纪,故名地也。汉为郡,唐为州,宋为军,国朝亦为州。然自晋至南北朝,与雍州并称焉。陇坻亘于东,朱圉雄于西,嶓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则渭河纳陇河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卦山俨于南,长山负于北,龙马山集于西,尉迟峡约于东。承渭于上流以资沃,纳陇于下流而纳污。故是台也:前揖卦山,卦山若屏若拱;后俯龙马山,龙马山若围若犄。渭水环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台自西倾南(属岷州)蜿蜒随渭引漳而来,来至三阳川之东南而止。于其将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维(即地理家所谓蜂腰然者),其止如伫(即地理家所谓山皆大,此山独小,小者为尊);自上视之如缀珠,白下视之如充纩。高可若干丈,广可若干亩。其台层起,俯视之如台之出,其周壁立,仰视之如台之升,故今谓之卦台(亦谓之卦爻堡,俗讹称为蜗牛堡)。
龙马山自西倾北(属洮郡)迤逦约渭截陇而来,至三阳川之西北,而止于其既止也。循渭之滨,若启轩开襟纳台然者,而台与龙马山若相连而实不相连也,盖界以渭矣。
渭水自陇西首阳县鸟鼠山东流,经襄武、豲道、冀三县,乃受荆泉诸水,出岑峡,经新阳川(至三阳里)。自西循北,迳东沿洄台下,其溪才容其流,而两岸皆滨山,其水若为台环抱然者。前有新阳下城,下瞰新阳川(见《水经》,俗称为沿河城,盖在西南),后有番城(盖在东北)下瞰三阳川。故登台而望之,视卦山若却若顾,视龙马山若抱若倚,视渭水若环若带,视新阳川若吞若吐,视三阳川若沈若浮,视陇水(俗称为葫萝河)若引,视长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间,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岂天设此以启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灵哉?夫岂偶然哉?
嗟夫!岷(《一统志》云: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然其山在陇蜀之交),江之源也;嶓冢,汉之源也;鸟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仑,扬于积石,洮出于西倾也,陇出于陇首也,则西北山水皆自陇而之东南,支委繁衍,不有渊源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
郡人相传:台有羲皇遗画,著雪即融,今候之无验。盖居人见诸田畦界址,横直层列卦山之麓,有类于画,雪将融而形益彰,遂指以为先圣灵迹。不知羲皇天生大圣也,务骇人观听而遗是迹,示人以黎丘之幻耶?抑岂居人仰瞻圣皇,不欲见其遗台荆棘也,互为相传耶?然画不在台,今在册矣;亦不在册,今在人矣。
按:录自胡缵宗《鸟鼠山人集》,顺治《秦州志》卷9《艺文志》、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中》亦收录。
胡缵宗(1480—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明陕西秦安(今甘肃秦安)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潼川州知州、安庆知府、苏州知府、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等职。著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巩郡记》《秦安志》《秦州志》《羲台志》等著作多种。
(清)任承允《重建卦台山伏羲圣庙募化引》
窃以岷仑分两界山水之源,图书泄万世神明之奥。道开史策,治焕皇猷。窥理数而位乾坤,统文、周、仲尼以作圣;兆礼乐而创书契,先农、轩、少昊以开天。人号庖牺,是维文祖;地征成纪,实曰帝乡。是以德配杏坛,不异大成之俎豆;殿崇梓里,敢忘追远之敬恭。
溯伊陇坂洪濛,凤麟姿远;静旁渭流秋浪,龙马洞高。庙貌煌如,礼禋旧矣。自昔公家作庙,隆祭典每岁于春秋;惜乎故老失传,忘宫经始之日月。嗣以城堙远阻,奔走为劳,西郭别营陟降之庭,北乡俨同园寝之设。然而寻胜者砯分心之白石,揽古者登画卦之高台,未尝不慨慕于先圣之遗,兴怀于明德之远焉。
秦州胜迹,久照丹青,光绪初元,重新金碧。方谓百年灵妥,孰料一旦土崩。天灾流行,地震突作,苍茫浩劫,并及宫墙,原麓平沈,矧兹高峻。惊同穴之鸟鼠,摧裂峰峦;剥四壁之龙蛇,败残鳞甲。回首当时,尚骇雷腾星陨;空存遗像,常悲日炙雨淋。搘倾塓漏尚可为,倘弗兴修于此日;高岸深谷或难测,何忍湮废于他年?
(等)久用怵心,势竭绵力,慨然庀工,广行劝募。虽年荒又兼财尽,难需异时;赖人事以天穷,或成众志。凡在国籍,当有水源木本之思;谁启华风,忍云圣伏神徂之日。宏兹松栋云牖,土木知协群心;岂同绀宇琳宫,金钱浪掷淫祀?尚望众臂擎厦,百腋集裘,各发愿以博施,期大工之速蒇。庶几昭融邃古,南瞻发道德之华;匪惟名胜保今,西陆壮河山之色也已。
按:录自任承允《桐自生斋文集》。
任承允(1871—1941年),字文卿,清甘肃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曾任清内阁中书。著有《桐自生斋诗集》《桐自生斋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等。
李天煦《游伏羲卦台记》
成纪地方原来名胜很多,却是伏羲卦台尤其奇异。我年少的时候常想往那儿一游,只因琐事纠缠,不能摆脱,所以夙愿许久未偿。
岁在乙卯暮春之初,适因奉委视察学务,走到三阳川中岸,猛抬头来,远远地望见西南角上挺立着龙首样的一座小山,上面如丝如练的云霞隐隐隆隆的罩着不断。我眼帘里接着这种气象,很觉奇异,便向中岸上的农人问那山的名称,农人道:“那就是卦台,台上有庙,庙内的像就是古皇伏羲哪!”我听了这话,喜出望外,恨不得一步跃上卦台。
便把查学的事暂且搁过,引着仆人,取道渭河南岸,直趋台下,复缘台旁弯弯曲曲的一条石径攀缘着上去。约走了二里多路,才到山门,方拟稍息,然后入拜圣像,适逢友人张某从台西的鸟道上拄着一个拐杖逍遥自在地走来,我便开口问他以卦台的缘起。张某就指着卦山与我说道:“你看那对面山上一层一层的田畦界棱,不好像那有阴有阳、有奇有偶的卦爻么?当初羲皇观察它的形状,演作八卦,想是确有其事呀!”我当时听了这话,便定着睛儿将卦山瞧了一瞧,果然是无数沟塍,或连或断、或覆或仰的在眼前重重排列,绝像那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爻象一般,不禁凝着神仔细地看了一会。
既而同张某进了庙门,只见那廊庑下几株如龙如虯的古柏,矫矫苍苍的上干云霄,居然是有正地维立天柱的意态。再进而瞻拜圣像,则见貌伟且古,和那近代的人豪迥然不同,瞻仰半晌,不由得我心驰皇古。像座的右方,立着龙马一匹,身上一团团的簇起斑纹,差不多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痕迹都要活现出来。像座的左方,竖着先天八卦圆图一座,卦图上面还刻镂着三垣二十八宿的全图。此外还有许多匾额、许多楹联、许多碑碣,虽然一一入我眼帘,却不暇研究他的工拙。只有壁间留得渭川道尹向燊题诗一首,词气慷慨,不像那骚客琐屑的句调,也堪为此山添得一段韵致了。
少选,住持某以山茗进。饮毕,乃由殿角转出庙后,登到极高处徘徊瞻眺,只见那四面山峦,或若侍立、或若拱抱、或若宾和主的相揖相让。及至回转头来,看这卦台,却是若坐若盘,好像北辰的居其所一样。啊呀!这岂不是天造地设的一个奇境么?世人相传伏羲画卦于此,想来不是影响之谈了。俯瞰渭水悠悠洋洋的绕台流转,恰是一条大带。中流耸出了一个圆石,高丈余,上面盖着一座小亭,大如掌。下面渭水冲激着流去,那泠泠如的爽籁,一声声传人耳鼓,分外可听。住持某指着那一块石与我说道:“这就叫风姓石了。”噫!古人常说天一生水,其数属奇,又说太极之体是个浑圆的。照这样说,那么《易》有太极,不是因见了这石方才发明的么?渭北龙马山下,隐隐的有一个小洞,住持某说道:“世传龙马负图就是从那里出来的。”但这话和《周易》所说“河出图”的有些龃龉。我想古时南人称水为江,北人称水为河,那《周易》所说“河出图”的,或者就是指这渭水,也未可知,但是这等处也就无容深辨了。
今日,我所不能已于言的,却又有个缘故。那太古之初,这世界不知黑暗了几千万年,自从伏羲氏出,俯仰观察,掀开了天地的橐籥,从此世界的文明才胚胎了。这岂不是开千古未有之奇,虽文、周、孔子且不能企及的么?乃为什么河岳依然如故,里居依然如故,只有人物、文明不能继续着兴起发达,有心人那得不感慨系之。我甚愿登卦台的人们不要空空的吟高山、说尘远,和那南山古柏、玉泉仙洞。同作一种游览的一种感想,须知这台的遗迹,所以兴起学者的志气,非以供骚人墨士的娱乐,这就是我所以作记的本意了。
按:录自李天煦《天水乡土教材稿》,民国16年手写油印本。
李天煦(1886—1929年),字之,号赤峪山人,清末民初甘肃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人。曾任私立亦渭学校校长。著有《论说偶存》《雕虫琐草》《天水乡土教材稿》《赤峪山人书信集》等。
(明)傅鼐《伏羲卦台》
天下名山第一台,乘闲眺望好怀开。蜂腰鹤膝由天造,人首蛇身世间来。
不有龙图奇偶迹,□知凤阙帝王材。自从太昊登龙后,长有文光烛上台。
按:录自《老杜秦州杂诗》碑碑阴附刻之“秦州十景”诗。诗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由秦州知州傅鼐主持重刻。原立秦州文庙,2002年出土后移立天水城南南郭寺。
傅鼐,字天和,明直隶新河(今河北新河县)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曾任秦州知州,主持在秦州西关创设伏羲庙。
(明)胡缵宗《登伏羲台口占》
理在先天未画地,道在先天既画时。乾坤立极生奇偶,水火移宫用坎离。
西伯凤鸣卦敷彖,周公海静爻系辞。韦编三绝犹潜易,洙泗源头问我师。
(明)胡缵宗《伏羲台》二首
一
西北乾元羲圣生,蜗台虬壁四隅明。龙图卦列先天大,龟甲爻分太极精。
渭涌紫垣春湜湜,月浮青海秋盈盈。烟乘行殿半禾黍,云日阴阴何处晴。
二
秦山秦水拱羲台,一曲圜垣九城开。西北天倾座凌斗,冬春阳至管冲台。
寰中八卦乾坤辟,画下六爻奇偶裁。便有文周辞复系,雍州易在昆仑隈。
按:三诗均录自胡缵宗《鸟鼠山人集》。胡缵宗小传见前《卦台记》按语。
(明)陈讲《登卦台》
落日登平台,周道循荆棘。抠衣入元宫,百拜心翼翼。
不见卦爻文,但见莓苔色。南山揖其前,渭水环其北。
突出复迂回,龙为羲皇翊。立极俯九寰,郡圣仰遗则。
古庙已尘土,新垣犹稼穑。殿阁瓦零乱,轩墀石倾侧。
想象天弥高,瞻依日未昃。斯文付草莱,迟回空太息。
(明)陈讲《谒太昊宫》二首
一
大块倾西北,土厚水复深。岷嶓何峻极,河汉亦浑沦。
昆仑跨鸟鼠,支委犹水繁。羲皇毓成纪,观察开乾坤。
周公衍其流,文王敷其源。乃知卦爻理,斯文今古存。
二
斯文秘天地,邃古何溟蒙。羲皇毓成纪,立极开颛蒙。
龙马初出图,俯仰观察同。万物情自类,神明德自通。
祀报宫斯建,瞻拜何融融。垂帷精十翼,卓立堪舆中。
按:三诗均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陈讲,字子学,号中川,明四川遂宁人。正德十六年(1537年)进士。历任巡茶御史、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山西巡抚。著有《中川集》《如鸟集》。
(明)张潜《伏羲卦台》
高台龙去远,遗迹祗荒林。俯仰观天地,徘徊慨古今。
机缄两画露,橐籥几人寻。后圣如还作,相传万代心。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张潜(1472—1526年),字用昭,明陕西秦安(今甘肃秦安)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任户部主事,累迁至山东布政司左参政。
(明)孙永思《登卦台》
一
双盖穿林杪,探奇蹑万山。泉分石径色,雨衰草花颜。
天阔孤峰出,沙明一鸟还。招邀劳凤翮,两日住云关。
二
斜风疏雨到高台,岁远祠堂半草莱。华渚效灵元圣出,黄河呈瑞道源开。
卦图想像诸峰列,爻义推排一代才。太古仪容瞻拜后,暮山猿鹤不胜哀。
(明)孙永思《别卦台》
一
卦台今日尽追欢,车马何年再此盘。啼鸟野花如有意,不堪惆怅夕阳残。
二
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孤危。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动梦思。
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沙村羸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
按:四诗均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据诗注,孙永思曾在卦台山留住两日。
孙永思,字性孝,号守泉,明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巡按甘肃御史、浙江道御史。
(明)宋贤《过画卦台》
殽函胜概自天开,中有羲皇画卦台。龙石一拳神幻化,人文千古此胚胎。
河图奇偶形犹在,渭水萦纡泽未催。日暮乘骢过祠下,西风衰草野猿哀。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宋贤,明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曾任巡按甘肃御史。
(明)陈棐《登卦台山谒羲圣殿示从行诸生》
苍莽秦州西,清彻天水泉。北去四十里,乃有三阳川。
天一生造化,阳三启画联。凝结八卦台,实开羲圣先。
群山八面立,一山中嵬然。八山即八卦,或断或相连。
斜正方隅定,分明爻象传。中山即太极,混沌形亦圆。
渭水坤隅入,流向巽方旋。一山包水内,八山沿水边。
阴阳相涵抱,动静亦互缠。东南阙似巽,西北高为乾。
自然成易道,混然至理全。地灵羲圣出,圣泄人文宣。
何必窥马图,然后悟象诠。忆昔盘古氏,万八千岁年。
鸿蒙溟滓判,自生黄与玄。一日神九变,一元开两肩。
道存无始际,易在太极前。所以训后学,常欲探先天。
眼前皆易画,切莫泥陈编。
按:录自陈棐《陈文冈先生文集》。
陈棐,字汝忠,号文冈,明河南鄢陵(今鄢陵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宁夏巡抚等职。著有《陈文冈先生文集》。
(清)王际有《伏羲卦台》
荒草苍烟古卦台,精灵犹护断文苔。沧波日逝石长在,空洞云生龙欲来。
一画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书裁。后人衍系无穷义,丰镐龟蒙此地开。
按:录自康熙《秦州志·艺文》。
王际有,清江南丹徒(江苏镇江市)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曾任秦州州判。
(清)宋琬《丙申人日大雪同郭将军游卦台》
驱马郊原兴欲酣,不辞僵卧到空岚。长安若中考功法,冒雪看山是一贪。
(清)宋琬《六言杂感》(十六选一)
雪中卦台遗迹,微茫尚辨乾坤。一自羲皇多事,谁为混沌称冤。
按:二诗均录自宋琬《安雅堂集》。
宋琬(1614—1673年),字玉叔,号荔裳,清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顺治十二年春至十四年春,任分巡陇右道,驻节秦州。任内政绩卓著,去官后秦州士绅在城南水月寺立生祠纪念。之后,历任直隶永平道、浙江按察使、四川按察使等职。著有《安雅堂集》16卷。
(清)许之渐《秦州怀古》(选一)
天水潆坤络,阳川纳艮偶。神灵开邃古,文象体虚无。
一画千畦变,连山众壑殊。崇台暂延伫,学易愧吾徒。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许之渐,字清屿,清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任巡按甘肃御史。
(清)杨芳灿《画卦台》
首纂三微统,苍精出震雷。法天通窔奥,审帝得根荄。
星纪初回次,虹光久绕胎。方牙传识纬,大迹表奇侅。
御世归先觉,生民尚未孩。精思陈六峜,神化奠三才。
卦起苞符泄,图张槖龠开。画爻先彖系,积数兆京垓。
亭育乾坤缊,雕锼混沌胚。炎黄心援受,姬孔道兼该。
自是元功大,宁论智网恢。阴阳探始素,文字纪初哉。
制作移时定,经纶一理推。朱弦弹驾辩,广乐奏扶来。
万汇凭陶铸,群灵入化裁。如泉疏氿滥,似斗执杓魁。
朴略难征事,洪荒岂有台。后人增栋宇,此地辟蒿莱。
绘画龟龙马,周环栝柏槐。重栏峙云际,浮柱倚岩隈。
渭水波翻雪,秦山翠作堆。灵旗瞻舄奕,神物降毰毸。
邃古仍元象,尘寰几劫灰。仇夷山四面,相对郁崔嵬。
按:录自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
杨芳灿(1753—1815年),字才叔,号蓉裳,清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年)任伏羌知县。著有《芙蓉山馆全集》。
(清)董平章《岁暮同易升庵司马登画卦台即事》
客有同幽抱,穷冬访卦台。振衣寻仄径,贾勇陟崇隈。
殿古虚藻,碑昏剔藓苔。瓣香通肸蚃,遗像想奇瑰。
首阐先天秘,心惊不世才。坎离从定位,龙马亦呈材。
灵迹空山,神光亘古猜。几人曾一到,繄我剧重来。
峡暗双流束,川平万井开。画痕因雪认,石罅激湍洄。
问主非看竹,移居欲翦莱。言依田舍宿,归骑暝烟催。
按:录自董平章《秦川焚余草》。“言依田舍宿,归骑暝烟催”句下原注“是日过吴生家,夜宿刘姓庄,有卜居之议”。
董平章(1811—1870年),字琴虞,清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三年任秦州知州,有政绩。著有《秦川焚余草》《亦舫随笔》等。
(清)吴西川《宿卦台禅院》
采药僧归晚,挑灯夜话禅。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
竹影垂帘重,松声隔牖穿。羲皇宫阙近,可许叩先天。
按:录自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卷7《艺文》。
吴西川(1831—1875年),字蜀江,号楳龙,清秦州北乡卦台(今天水市麦积区吴家庄)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著有《沁芳吟馆文稿》《沁芳吟馆诗草》《沁芳吟馆外草》《偶一吟草》《雪鸿小草》各1卷。
(清)任其昌《途中望卦台山》
两崖苍峰压水滨,卦台雪积苦难真。炊烟羃秋林晚,肠断山阳笛里人。
按:录自任其昌《敦素堂诗集》。
任其昌(1830—1900年),字士言,清甘肃秦州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归里后主讲天水、陇南两书院近30年,被誉为“陇南文宗”。著有《敦素堂文集》《敦素堂诗集》《史臆》《蒲城县志》《秦州直隶州新志》(合著)等。
(清)巨国桂《伏羲卦台》
不信边荒文字新,开天画一数何人。间推象数来探始,欲访龙图去问津。
邃古定无台嶻嶭,秦山恰有卦敷陈。三微首纂元功大,仰企阳崖渭水滨。
按:录自民国《天水县志》卷13《艺文志》。
巨国桂(1850—1915年),字子馥,一字瑞南,号静亭,清甘肃秦安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历任甘州训导,新疆迪化教授、阜康县知县等职。著有《武功县续志》《阜康县乡土志》《遂初杂志》《慕研斋稿劫余诗存》等著作10余种。
李天煦《伏羲卦台》
亚东几万里,追溯文明,端自成纪。
一重卦台,万古文祖。风姓石旁,爻象于今尚依稀。
龙马虽邈,文化永留贻。
按:录自李天煦《天水乡土教材稿》,手写油印本民国16年版。
李天煦小传见前《游伏羲卦台记》按语。
罗家伦《伏羲画卦台》
邃古存难论,盈虚讵可通。智缘书契始,一画破鸿蒙。
按:录自罗家伦《西北行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任“国史馆”馆长、国民党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等。
七 民间传说选录
封姓石·洗衣石
三阳川卦台山北面渭河中,有一块大青石。伏羲创八卦后,又创造了人类。其时人类有名无姓。后来人口渐多,伏羲就在大青石上召集众人,赐封姓氏。当封到第九十八个姓时,有些为难,想不起再封什么姓才好,思虑间手中的一块小石子掉进河里,“咕咚”一声。伏羲随口说:“还应封谷姓和董姓。”从此就有了百家姓,这块大青石被称为“封姓石”。
在渭南卦台山西北脚下的渭河南岸,有一块黑里略白的大石头,石头上面清楚地映现着膝盖大的两个窝窝,如果膝盖跪在上面,刚好合适。相传太昊伏羲氏在卦台山创造八卦后,又和女娲在卦台山创造了人类。由于当时人多衣服少,大家只能轮流着穿,再加上当时人们不会洗衣服,所以衣服就显得特别脏,后来伏羲氏教会了人们洗衣服。伏羲氏每天从山上下来,跪到这个大石头上,教给人们洗衣服。这样天长日久,洗衣服的人把大石头跪出个膝盖头大的两个窝窝。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石头叫“洗衣石”。
按:《封姓石》,录自新编《北道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4页。《洗衣石》,曹玉桂整理,录自耕夫、李芦英:《天水传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胡缵宗夜宿卦台山
明嘉靖十一年至十三年(1532—1534年),胡缵宗由山西布政司任上丁忧居家,有暇参谒伏羲庙。胡氏平生雅而好古,故登卦台以体验伏羲画卦时的心境,观察三阳川地理风水与画卦之间的联系,并在庙内留住三日。黎明即起,追研不息,而仍不得要旨。第三天深夜,始终无法入睡,即披星戴月徘徊于卦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至月归西山,启明星上升东山,才回到朝房,恍惚睡去。不知什么时候太极八卦涌动入梦,胡立刻揽衣起床,而这时天色已朦胧发亮矣,便迎着清风,信步直登卦台堡墙,遥望东方天际,但见朝霞已浸透夜色,宛如鲜血淋漓。忽然,红日形如太极倏忽跃出山头,直扑胸怀,他顿然感悟太极八卦之玄理,文思泉涌,无法抑制。回到朝房,一气呵成《卦台山记》《龙马洞说》《分心石说》3篇散文,《伏羲台》《登卦台口占》两篇诗作。以后又作《羲台志》,专记卦台山伏羲庙。其感悟心得在《愿学编》中写道:“羲皇之所画也,卦也,爻也,图也。知画则知奇偶矣,知卦则知阴阳矣,知爻则知万事万理矣,知图则知《易》矣。”
按:卦台山附近居民至今传诵胡缵宗登卦台的传闻。奇怪的是他们文化程度一般,却对胡缵宗很是了解,我考察时他们欣然讲述,故得而记焉。又,顺治《秦州志》卷3《地理志》起篇载胡缵宗“论”,有“吾尝登卦台,俯清渭……”等语,证明传闻确有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