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领社会思潮合力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 社会思潮的含义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潮是指“(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1]。作为一种潮流的思想观点或思想倾向既取决于思想本身的内容,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梁启超曾认为:“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凡‘时代’非有‘思潮’;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2]梁启超对社会与思潮的关系界定较为透彻,把思潮寓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结构和关系之中,可以说切中了社会思潮的要义。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社会意识说”。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综合体现。“社会意识说”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思潮。有的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中一定历史时期较为普遍流行,并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意识。”[3]有的界定为:“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广为传播的某种思想倾向、价值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4]有的理解为:“社会思潮是指一段时间内足以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理论、观点,属意识形态,在某一历史时期中反映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要求。”[5]此外,以社会意识说为基础,学界又相继提出了“社会心理说”和“思想体系说”。“社会心理说”把社会心理视为社会思潮传播不可缺少的社会意识基础,认为“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做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的表现形式”[6],“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的统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7]。“思想体系说”认为,社会思潮与一般思想观点具有明显区别,它是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核心和主导的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独立性。因而,“社会思潮是带有某种趋向性的思想体系”[8]。
“思想倾向说”。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社会状况和阶层的思想和理论。“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9]社会思潮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0]。另外,从“思想倾向说”又演化出了“思想潮流说”和“思想运动说”,前者侧重于以动态视域观察和分析社会思潮,认为“社会思潮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在某一时期内某一阶层和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11]。后者侧重于对社会思潮运行形态的观察与分析,认为“社会思潮是经思想家倡导而在大众中持久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那些思想观点的运动”[12]。
结构功能说,认为社会思潮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有着特定的功能。“社会思潮在整个社会意识结构中占据着很关键的位置。在社会意识这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中,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可以发现有这样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而社会思潮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13]“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即是通过社会思潮得以实现的。”[14]“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社会思潮居于特殊的中介地位。一般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两个层次所构成的。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相互转化并非直接进行的,需要有一个中间环节,社会思潮就充当了这一中介角色。”[15]
在综合借鉴上述关于社会思潮定义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社会思潮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并在传播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16]
二 引领社会思潮的含义
“引领”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含义是指“指引,引导;带领”。引领的含义虽然缺乏主语,但事实上隐喻了主体与引领行为之间的逻辑必然性。引领社会思潮需要一个主体来确证其引领行为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从现有文献来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构成的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含义较为丰富,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引领社会思潮的含义进行辨析。
一、把引领社会思潮视为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引领能力是一种领导能力。对我们党来说,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领就得有引领能力,要有能力引领就得重视和加强引领能力建设。只有重视和加强引领能力建设,才能提高引领水平,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7]
二、把引领社会思潮视为具体的方法,有研究者指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即“区分各种思潮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对劣、假、非、丑要给予适当的教育、批评和引导,以正理论和舆论的视听;而对优、真、善、美,则要积极地吸收、借鉴和推介,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18]。有研究者认为,“‘引领’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基本关系,这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要以‘高于’社会思潮的地位和姿态,对后者进行导引和影响。引领的本质便在于‘一’与‘多’的沟通与对话,一面让‘一’不断完善、彰显其强大生命力,一面对‘多’进行批判整合、发挥它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借鉴之用”[19]。
三、把引领社会思潮视为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引领’,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20]。有研究者认为,“所谓以建立理论共识的途径和方式引领社会思潮,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对话、沟通、交流等方式,引导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最大限度的理论共识,以便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21]。
综合上述,引领社会思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辨析和区分社会思潮的正误、优劣、真假、是非,引导人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主导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中,让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思潮助推社会发展,避免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思潮阻碍社会发展。
三 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含义
(一)合力概念界说
从词源意义上来看,《现代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是指协力,二是物理学名词,一个力的作用与另外几个力的同时作用的效果一样时,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2]。合力常常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在自然科学也就是物理学的范畴当中,合力作为一种专业术语,指征的是力的矢量(包括大小与方向),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多个力加在一起的矢量和。这些力可以是同方向的,也可以是反方向的,而合力的数值是通过计算不同方向力的比例而形成的。与自然科学范畴的合力概念明显不同,社会科学范畴的合力则是一种隐喻,更强调方向、目标、力量、观点、态度等的统一性,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强调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协同。因此,在社会科学中,合力被用在更多的学科领域中,如工作合力、教育合力、组织合力、文化合力等。显然,本书的合力概念属于社会科学的论域。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合力源于职能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相互配合、协作、协同,完成共同目标。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早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不足,人们往往自发结成集体或团体合力应对自然威胁。正是由于人类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的形成,能协调、利用不同个体的力量形成集体力量,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从人类的早期行为来看,合力在实践中就已经自发形成,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类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动力日益增强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行业、职业等分工日益明显,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及其形成的不同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复杂,按照赫尔曼·哈肯的说法,“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无论对社会或个人来说,这个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为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基础。为此,这个任务的复杂性要求各个不同科学之间密切对话。只有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这些复杂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3]。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问题和任务的复杂性已经不能靠某种单一方式或手段对其加以解决,共识、协作、团结、合作、互助等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优选项。
从社会性质的视角来看,合力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中体现出不同的组织方式。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以血缘为纽带,通过财产的共有分配机制形成共同的日常生活、祭祀方式以及狩猎劳作等。在自然经济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中,社会合力的形成是以国家专制的制度运行为基础,通过土地的分配,生产关系的确立,宗族、庄园将劳动者个体作为动员、协作的工具。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获得自由,成为雇佣劳动,资本的力量成为合力形成的关键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单个工人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抬重物等等)时所发挥的机械力,在质上是不同的。协作直接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实质上是集体力”[2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政府状态的自由竞争以及资本垄断的条件下,资本驱动的这种集体力虽然形式上具有“合力”的鲜明特征,但其在本质上并非自主和自觉的,而是异化了的合作方式,是资本主义高明统治术的一种体现。在资本的推动下“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25]。
基于资本统治下合力的“异化”本质,社会主义的生产协作方式消灭了资本的主导性,使资本不再成为支配人们合作的异化力量,在有效的组织下,在集体社会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自觉、自主地通过特定的协作方式发挥出集体力量,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社会主义协作是不受剥削的劳动者为着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作,协作创造的新的生产力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26]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合力的形成不但摆脱了资本的异化力量的支配,更摆脱了阶级的分工,本身就代表着各种力量的自觉联合。马克思认为,在这一联合体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7],人们自觉、自愿形成某种合作方式,相互配合、协作形成多种力量。
综上,对合力的探究本身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不同学科合力概念的借鉴和互融。从社会科学视角,一般来说,合力是指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个体或者集体为达成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协作机制或者组织方式,形成的由诸多力量构成的、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力。
(二)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含义
引领社会思潮呈现的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力量,它是基于某一特定统治权力通过多种机制来解决各种意识形态的复杂问题,从而达到各个阶层的共识,“引领”一词本身就有通过整合、协同等方式向特定目标靠拢的含义。从现有文献看,对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内涵的界定并不充分,多以整合、共识、协同等视角阐述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将引领社会思潮视为合力的过程或者途径。如有研究者认为引领社会思潮就是合力推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有着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同时也受到党和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观政策影响,是一个多重因素合力推动的过程”[28]。“合力共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文化引领的必由之路。校内教育、校外教育和自我教育只有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其共同的教育取向,才会形成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引领的合力。”[29]
二是整合、融合等关键词体现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意涵。有研究者认为“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方式,整合基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理念,体现为以结合、统和、融合等为内涵的统一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与状态”[3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主题变化而内涵不断丰富,为其引领、凝聚和整合中国社会多元意识和信仰创造了条件。”[31]
三是以多要素协作提出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具体方式。有研究者认为,作为实体的党组织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校党建实现有力引领,主要是通过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政治核心作用,引领高校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32]。也有研究者针对高校引领社会思潮的挑战,提出“在引领主体上的多学科参与,在引领对象上的多群体覆盖,在引领渠道上的立体化构建”[33]。
四是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全球化视野。即把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置于掌握国际文化话语权等更为宏大的逻辑框架下。如有研究者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冲突、不同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构建人类共识文明、解决人类和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当前人类亟需解决的头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这就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给予积极的回应,也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新的文化形态在世界出场。而坚持‘共识’、‘共同性’为基本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出场形态。”[34]
如前所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论域中,合力的生成往往取决于力的大小之和。在社会系统中,当不同的“力”相互作用时,性质、属性相似的力最易形成合力,而性质、属性相异的力往往构成合力的否定性力量,阻滞合力的生成。引领社会思潮合力是对各个层次“力”的统合,在主导力量的引领下,各个层次要素在良性机制作用下,协同合作、目标一致,共同推动合力的生成。根据上述辨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引领社会思潮合力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围绕总体目标,动员、整合、协同一切有利因素,通过组织管理、教育引导、文化传播等机制,形成由诸多力量构成的,达到引领社会思潮效果的力的集成。
四 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主体界说
从引领社会思潮的词性结构来看,其本身的动宾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从内容来看,社会思潮本身突出了社会意识结构中不同思想观点的并存与冲突。而在鉴别、批判、澄清的前提下引领多种社会思潮,并形成组织化的力量,就需要对“引领”之主体进行说明和解读。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研究把引领社会思潮的主体(主语)表述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三种形式。
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说。毋庸置疑,作为长期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无论就其历史溯源还是其根本的执政理念而言都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历史来看,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提出了自己救亡图存的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思想舆论的宣传组织工作,还是在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方面都展现了极为优秀的组织、动员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引领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立场的权力合法性,无论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动员,还是宣传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实施,都成为了唯一的引领主体。改革开放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内外的意识形态斗争给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社会思潮方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融入全球化到目前全球化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意义更为深远。因而,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就非常重要,即要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说。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已经成为普遍性研究。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同样在历史和现实逻辑中具有引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性。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马克思本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逻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并在实践层面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并存和博弈的两大意识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大多与这两大意识形态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与其他社会思潮交锋交流提供了思想保障,是社会主义国家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之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说。社会思潮具有动态性、流变性,其传播方式和内容展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差异,对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社会意识结构中最为稳定的意识形式,具有强大的引领力,能够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弘扬或批判、巩固或澄清、控制或融合等。从现有研究表述来看,既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也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进行不断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是在中国现实国情、丰富实践以及人民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是在凝聚价值共识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三种引领的表述,虽然形式上有差异,但内在高度统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既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体也是动员、整合、组织各种要素、资源形成合力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准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凝聚动员各种要素、力量,形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合力,不断强化价值认同和共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